簡體版

第八十八章 群臣聚首

「陛下,您打算如何處置武氏一族?」狄仁杰明知故問。

「該如何,就如何。」沈憂之淡淡答道︰「朝廷自有法度,何須朕來決斷?」

依法處置,這話基本等于為武氏一族判了死刑︰武氏篡唐,乃謀逆之罪,依律當滅九族。

不僅是武氏一族,朝中所有的武後黨,都逃不過「亂臣賊子」的罪名。

武後黨倒了,朝廷的建制自然會出現大量空缺,自己的人就能順理成章地頂替上去。

在清理朝中武氏余孽的同時,沈憂之也可以順勢將自己的親信帶入朝堂,以此制衡舊勢力。

他手下的親信都有從龍之功,無論給什麼職務,別人都挑不出話來。

趁此時機,張柬之也出言問道︰「陛下,那」

話說到一半他便止住了,只微微側首,看向東方。

那里,是皇城麟德殿的方向。

張柬之意在何處,不言而明。

「此事暫且壓下,容後再議。」沈憂之並未立即決斷。

「是。」張柬之俯首領命。

「張閣老,大事初定,你且下去聯系眾位朝臣,就說天命將至,朕邀他們共待天時,以安人心。」沈憂之又吩咐道。

「臣,遵旨。」

張柬之雖不知皇帝口中的「天時」為何,但還是老老實實地退了下去,準備奉旨召集群臣。

待他走後,沈憂之又轉頭看向李顯,隨口問道︰「幾時了?」

「呃啊?」李顯突然被問及,一時愣了半晌。

「朕問你幾時了!」沈憂之眼神微冷,沉聲道。

「大大概寅時了。」李顯身體一顫,結結巴巴地答道。

以他的身份,自有人專職為他匯報時辰,何時需要自己主動推算?

但如今時移世易,他也只能忍氣吞聲。

反正受氣這種事,對李顯來說,已經成為習慣甚至是本能了。

寅時了

「來人,將廬陵王帶下去,務必好生伺候,不可輕慢。」沈憂之輕聲召來侍衛。

廬陵王,正是李顯當皇太子之前的封號。

話音落,便有幾名侍衛架起李顯,緩緩向殿外走去。

李顯被帶走之後,殿內便只剩沈憂之和狄仁杰兩人了。

「狄卿,天時將至,你說朕該何時與眾臣會面?」沈憂之緩緩說道。

狄仁杰心如明鏡,恭聲答道︰「回陛下,依老臣愚見,今日辰時三刻便是大吉之時。

陛下可命眾臣于卯時六刻,在通天殿內覲見。」

「準奏。」

「擺駕紫薇城!」

距離「洛河神異」只有不到兩個時辰了,沈憂之也該去準備一下了

卯時七刻,黑夜消退,天將明。

晨曦的微光打在紫薇城白玉的地面上,留下一片紅暈。

隨著時間的流逝,紅暈的界限也在不斷推移,從城門到城街,再一一掃過城內禁軍的甲冑長兵。

曦光冷甲,城內頓時彌散著清冷威儀的肅殺氛圍。

此刻守衛禁城的,全都是沈憂之的嫡系人馬,他們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一眼望其便覺殺氣凜然。

通天殿內,以狄仁杰和張柬之為首的眾臣正靜靜等待著新帝現身。

除卻被軟禁的李氏一族和被下獄的武氏一族外,朝中所有大員基本都被張柬之召集在了一起。

很顯然,現在還能站在這里的,除了沈憂之一手提拔上來的親信,剩下的都是忠心耿耿的李唐派以及見風使舵的騎牆派。

在昨夜之前,他們之中,有的人支持李顯,有的人支持李旦,甚至有的人兩頭下注,和武、李兩派都有聯系。

但現在,無論他們過去有何想法,擺在面前的都只有一條路︰向安王俯首稱臣。

即便有些人在此之前從未關注過安王,但此時也必須表現得心悅誠服。

「張閣老,陛下召集我等,到底所為何事?」禮部侍郎談繼筠見皇帝遲遲未現身,不禁出言詢問。

他到現在還有恍惚︰自己不過是睡了一覺,這天下就已經易主了。

直到一個時辰前,張柬之帶人闖進他的府邸將他喚醒,他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變天了。

然後他就這麼稀里糊涂地和眾位朝臣一起,跟隨張柬之來到了這通天殿。

來時的路上,他雖向張柬之問起了前後始末,但畢竟時間有限,對方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向他說明。

此刻,他的心里仍舊頗為忐忑。

雖說安王乃太宗嫡系,自己也不是強硬的武後黨,但這位陛下的起事實在是毫無征兆,讓人猝不及防。

過去二十幾年來,他根本沒有展露出任何的政治野心。

這就導致神都城內的許多人對這位陛下並不了解。

即便過去知道安王的,也最多只听說過他那「道痴」的名號。

關于他的為人、性格、喜好等等這些,眾人都一無所知。

如今新朝初定,正是人心惶惶之時,若是無意之中觸怒龍顏,只怕會被推出去殺雞儆猴啊!

也不只是談繼筠一個人這麼想,和他有一樣想法的人還有很多︰兵部侍郎李昌鶴、工部侍郎劉不靈、戶部侍郎苟公述、水部郎中李瀚等等都懷揣著類似的想法。

這些人都眼巴巴地看著張柬之,希望能從他這里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消息。

見他們一個個心懷忐忑,張柬之老神在在地答道︰「眾位大人盡管放心。

陛下深謀遠慮,運籌帷幄十數載,一夕光復李唐神器。

諸位又都是心向李唐之人,聖上不會苛責大家的。」

文臣這邊心思莫測,武將那邊則要耿直許多,他們基本都隸屬于朝中某位文臣的派系,多數時候都只需要跟在後面站隊即可。

就比如負責拱衛皇城的左右羽林衛大將軍敬暉、桓彥範,以及左右金吾衛大將軍李多祚、項士綸,這些人便隸屬于宰相張柬之一系。

在這次政變之中,他們也算立下了從龍之功,此刻站在心懷忐忑的群臣百官之中,顯得格外神采飛揚。

還有像王孝杰一般的左右威衛、左右龍武衛、左右千牛衛等其余衛所的統領,也都與朝中的文臣有著密切的聯系。

更重要的是,這些武將雖然名頭大,但手頭的兵將並不多。

武周的軍制與李唐是一脈相承,皆是采用「府兵制」,即在地方設立「折沖府」屯兵備戰,在中央設「十六衛」統領全國兵馬。

換句話說,這些衛所的大將軍雖然名義上統領全國兵馬,但只有被委派到地方的時候,才有權調動地方兵馬,平時都在京城專司拱衛京師的職責。

而現在,整個京城的守備力量都被沈憂之的人馬接管,其余衛所的兵馬都被卸兵卸甲。

這些所謂的衛所大將軍,如今也只剩下一個空餃,根本調不來兵馬。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