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 南境之動(下)

諒山要塞,位在原楚國南部防線的要害位置,與南境的第一大山蒙山山脈相對,但與高聳入雲的蒙山相比,諒山只是一座矮小的丘陵。

可就是這樣一座丘陵,卻成為了一道包圍楚國南疆的堅固屏障,屢有外敵入侵皆被拒之門外,而楚軍卻可以通過這里發兵對外征戰,鼎盛時期,現在蒙山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楚國的領土,居住在那里的蠻族諸部則是他們的臣民。

然而隨著楚國衰弱,蠻族崛起,很快就控制了蒙山以南的土地,又在蒙山之戰中大敗楚軍,讓楚國也喪失了對蒙山的控制權,只得退回諒山加固防線,此後蠻族大舉入侵卻都以失敗告終,所以諒山也就成為了楚國賴以繼續存在下去的守護神。

自被趕出蒙山之後,楚國歷代君王很多都有想過恢復那些領土,也曾為此努力,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集結了二十五萬大軍南征,試圖一舉收復故土,可蠻族經過多年發展,國力已十分強大,此次南征遭遇大敗,喪師超過三分之二。

楚國國力為此大損,其後北方的夏朝又趁機掠取了他們的大片土地,形成了對南境的另外一個國家唐國的包圍。

此後楚王雖有其心,卻苦于南北兩線作戰,不僅沒有絲毫進展,反而多次損兵折將,令楚國本就不充沛的國力雪上加霜,這也是導致楚國衰落的重要原因。

雖然楚國收復故土無望,但他們對諒山要塞的經營還是可圈可點的,失去蒙山之後,這里就成了抵御外族入侵的第一線,楚國當然知道此地的重要性,比如其他地方可以幾年沒有新兵換防,唯有諒山必須時刻保證有足夠的青壯年,每年楚國的軍費有四分之一用在了諒山上。

這些付出得到的回報就是自諒山要塞落成以來,還沒有任何敵人能夠通過這里,打進楚國去,可見諒山要塞的堅固程度。

在楚國軍中,諒山軍向來以精銳中的精銳聞名,這支精銳部隊的指揮官一般都是由極受王室信任的將領擔任的,比如說前任諒山要塞指揮官趙成,他可以說是楚軍中最後的良將,但在楚國滅亡的關頭,他未能力挽狂瀾。

因為之前的伐夏之戰與抵擋夏軍入侵的戰役,軍力窘迫的楚國只好從諒山軍中抽調部分勁卒,因此那時候的諒山軍戰斗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後來,郢城失陷,楚王的投降詔令送到了諒山,多年來殫精竭慮、兢兢業業為楚國守衛南疆的趙成一夜白頭,在命令部下出城向夏軍投降後,萬念俱灰的引刀自盡,諒山遂為夏軍所掌握,諒山的投降也宣告了楚國官方的抵抗行動就此結束。

與楚國一樣,夏軍同樣重視諒山,他們明白,今後這里就是夏朝的邊疆了,而在眼前高聳的蒙山之外,有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大國家南詔,他們可是一直對楚國虎視眈眈,因為他們的真正目標是楚國背後的夏朝,這塊土地既是夏朝的屏障也是南詔的跳板,只不過夏朝搶先下了手。

可南詔怎會甘心?所以,南境早晚必將爆發一場大戰,現在,這場大戰來了,以出乎夏朝預料的方式……

在佔據諒山之後,安南都護府大都護林湛下令,立刻對要塞進行加固,結果還沒最終完成,南詔軍便來了。

不過南詔軍最初為了躲避暑氣而不進攻的那幾天給了夏軍完成加固的時間,來自後方的箭矢和炮彈也源源不斷的運到了,只差援軍還沒有來,而用來抵擋南詔十五萬大軍的只有要塞里的兩萬士兵。

這一戰,南詔軍佔據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但夏軍在心理上佔據優勢,兵力存在很大差距不假,若是放在以前那肯定用不了幾天就會被攻破,可現在不一樣了,自從擁有了火器之後,他們的防御力增強了很多,人多已經不能算是優勢了。

更何況,林湛特地從後方趕到第一線親自指揮,有了大都護親臨督戰,士兵們沒有緊張、沒有恐懼,只有全身熱血沸騰的興奮,敵人不進攻,他們恨不得自己先出城戰一場。

九月三日,一場陣雨為悶熱的天氣增添了幾分涼意,這天午後,城外遠遠的便傳來了號角聲,大地上轟然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城樓上的士兵向外眺望了一眼,隨即轉身跑去鳴鐘報警,急促的鐘聲告訴整個要塞︰敵軍進攻了!敵軍進攻了!敵軍進攻了……

訓練有素的士兵立即做好迎戰準備,林湛也在第一時間趕到了城樓。片刻時間之後,漫天的喊殺聲猶如潮水般撲面而來,南詔軍開始進攻了!

從之後的戰況可以看出,這些天南詔軍也是憋著一股力氣無處發泄,現在他們終于可以不用顧忌了,所以第一波進攻來得異常凶猛,連弓箭和炮火的威力都被掩蓋了過去,夏軍士兵們也被嚇了一跳,關鍵時候是林湛穩定住了軍心,在他的指揮下,士兵們很快從驚慌中回過神來,加強了防御力量。

南詔軍不愧是這麼多年血與火中錘煉出來的強軍,楚軍簡直沒有辦法相比,第一天的進攻中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很強的沖勁,即便面對第一次接觸的火炮也沒有半分膽怯和退讓,對夏軍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強敵。

而夏軍同樣是見慣了大場面的,縱然一時覺得不適應,在主帥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之後又穩住了陣腳,過去的軍旅生涯賦予他們的是強大的自信和凝聚力,一支有信仰的軍隊才能創造勝利,他們充分的發揮了弓箭和火器的優勢,在南詔軍的正面築起了一面無比堅固的銅牆鐵壁,令他們久攻而不能下。

通常,進攻者與防御者的較量都會被比喻成矛與盾的較量,但在這場戰斗中,實際卻是矛與矛的較量,因為防御者讓進攻者付出了數倍于自己的代價。

經過一天的激戰,南詔軍未能如他們自己所願的那樣叩開諒山要塞的大門,給夏軍造成的傷亡也不多,自己倒是為此付出了萬余士兵的傷亡。

南詔軍當然知道給他們造成嚴重傷亡的原因,只是他們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只好用最笨的,就是進攻,不惜一切代價的進攻,憑借人數上的優勢掩殺過去。

然而,第二、第三天的戰果卻讓他們的圖謀破產了,夏軍的防御未有絲毫的松動,進攻的隊伍大多遭受了重創——

上拉加載下一章 s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