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再造中華》又增加了一百章的內容,再次小小地撒個花~
這百章里頭主角完成了非常多的成就!這里不做總集篇,便也不贅述了。
而之所以想寫一篇感言,其實是因為偶爾能遇到個別讀者在評論區通過激烈的謾罵來表達意見,雖然不多,但也不難提取出共同點——按網文的話語來說,那就是對本書節奏不滿。
他們認為本書「拖沓」、「東拉西扯」、主角「被動」且「窩囊」,但看到這里的本書讀者應該都知道主角一直都在利用著各種新舊形勢來給自己獲利,從來沒讓自己陷入困局,始終是在非常良好地正向發展。那麼,為什麼會有人受不了這樣的節奏呢?
我也一直有觀察一些貼吧和群里的網文作者與讀者們的討論,也知道網文行業發展至今,的確有一部分讀者是連先抑後揚都接受不了的,這章反派來挑釁了,那麼殺反派全家的劇情絕不能放到下一章再寫,否則他們會說水、毒、要棄書。
其實針對這類讀者的網文也總是有的,有幾個著名的站都是主打快節奏小白爽文,每一章都讓主角殺一個反派、收一個小弟、得一件法寶、推了個女角色,爽點接連不斷;但是對于一本主打種田、爭霸的歷史網文而言,那種小白寫法自然是不合適的。我來塔讀之前也稍微刷了點榜,發現這里歷史頻的大長篇其實不少,因而定下了目前的寫作策略。
這個策略,便是要更細致地去描繪一個仿佛真實存在的社會,每一個變化、每一步行動都事無巨細地寫下,包括重要的配角們也都能有自己的視角和故事,這樣一旦讀者能夠讀進去,便有感受到充足的真實感和代入感。
——所以為什麼主角會顯得「被動」呢,其實也正是因為反派和其他角色可都沒有降智,沒有像多數網文配角那樣是個站著不動的npc等著主角去打,他們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會釀出各種各樣的事件,這樣才是一個有真實感的「活著的」社會,而不是一款單機游戲。
這麼寫其實是需要功力的——這里並非吹噓我的寫作水平,而是對我的考據水平有足夠的信心。
就像寫中國人在美洲建國的網文不是沒有,但那些網文給我的觀感就是,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片資源豐富、天地廣闊、能建立世界霸主(像美國)的白地。
至于那里的山川地貌到底如何,這些網文只能給讀者一個非常粗略的描述,北美東邊一道山脈、西邊一道山脈,中間是無比遼闊的大平原,沒了,他們並不關注具體哪個山頭、哪條河溪是怎樣的,不去管哪里有哪些動植物,有怎樣的局部氣候,有怎樣的水文,那里的氣候現象被當地人怎麼看待。
連地理方面都不管不顧,那麼那些網文就更加不會去管生活在這些土地之上的人,也即是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在許多人的印象里,美洲,尤其是北美,那里的印第安人不過是幾個小部落地廣人稀地稀稀拉拉地分布著,殖民者在那里隨便圈大片土地來建設,偶爾才會遭受到這些印第安人的侵襲。因這樣的認識,那些寫美洲建國的網文便甚至可以直接把印第安人當作不存在一樣。
但實際上,就連文明水平相當低下的加州土著都有大量的人口,並且各部落和氏族的領地幾乎把每一片宜居地都佔滿了,按真實情況來推演的話,任何殖民者來到美洲,都必然從一開始就得大量接觸原住民。
因有這樣的對比,在我看來,可能有不少人的歷史認識是這樣的︰「英國人在17世紀登陸北美殖民,後來這個殖民地獨立成了美國,更是成為了當前的世界霸主。」那麼從17世紀登陸至今這幾百年里,北美到底發生了什麼,很多人大概是真的不知道,就仿佛英國人一到北美,就直接建成了囊括整個北美的、地跨兩洋的超級大國那樣。
但實際上,從英國人在1607年派出一百多名殖民者登陸弗吉尼亞建立詹姆士敦開始,他們就在與北美原住民展開數百年的大量互動,比如短短兩年後(1609年),僅有三百多人口的弗吉尼亞殖民地就因它佔著波瓦坦聯盟的領地,而與這個總人口多達兩萬五千左右的原住民政權爆發戰爭。
是的,就是「戰爭」(而不是什麼民間械斗、仇殺或者更輕描淡寫的「沖突」),英國當時派至北美殖民地的總督就是這麼定性的。
而且與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這個波瓦坦聯盟,可是種植玉米、菜豆、南瓜,建立長屋,建立廣泛政治聯盟的定居農業民族,而非前面所講的在廣袤土地上稀稀拉拉仿佛不存在一樣的土著(甚至有人以為整個北美的土著都是「游牧」)。
因此,英國人每往一地開拓,都必然面臨與當地原住民的不斷沖突,加之荷蘭、瑞典尤其是法國等其他殖民國家也同時展開對北美的殖民,為了對付近在鄰畔的土著(搶奪他們的地盤、將他們屠殺或驅逐),也為了對抗越來越廣大的法國殖民地,英國人也會在自己殖民地範圍之外積極地尋找原住民部落建立同盟。
至于法國,從一開始就與英國的殖民策略直接相反,那便是在派出殖民者建立第一個殖民據點開始,就積極地往周邊尋找當地的原住民部落,與他們接觸、交流、互送禮物、建立同盟、經商貿易,到後來深入內陸之後,更是要派出傳教士建立傳教所,將周邊土著遷聚過來,教導他們耕種、建造和信仰天主教。
當我們了解到這些歷史真相,對殖民美洲的印象就會完全不同︰無論是采取人滾地留策略的英國,還是積極與原住民結盟、通商、傳教的法國,都是每往一處擴張,就必須與當地的原住民打交道。
人們所以為的直接白送給殖民者的「白地」根本就不存在!
後來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便是這樣從英國的小小殖民地不斷發展而來,其中經歷過的歷史非常豐富,每幾年都有可以濃墨重彩地講述的故事。
但那種刻板印象的觀感(「北美是隨便殖民的白地」)加上對快節奏小白爽文的偏好,便導致連美洲建國的歷史網文似乎都會有這樣的口味偏好︰
你只管告訴我,你派人來殖民了,圈了地,建了城,種了田,瘋狂生娃,主角一人引領工業革命,鋼鐵洪流,暴打白人,然後告訴我結果,哦,整個北美都是我們的人、我們的地,沒有白人的事,爽就完事了。
這種偏好,大概就是那個別讀者會對本書破口大罵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吧。
問題是如果那麼寫,那幾千一萬字不就能把事情講完?作者何苦寫幾百萬字,其他的更多讀者又是為了什麼特地來看幾百萬字呢?
當然我也是很慶幸同樣有許多讀者想看的正是真實合理的推演,想看的正是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想看的是細致的描繪而不是直接把結果(圈出一個超級大國了)蹦出來就完事,我也相信本書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讀者,我也會以最大的努力給出回饋。
就像我前面說的,這種推演與描繪其實是非常需要功力的,而在整個簡中網絡,恐怕唯有我路易羅莎一人能夠寫這樣的書。雖然這麼說顯得很驕傲的樣子,但這話很可能是真的hhhh,畢竟在我寫本書之前,恐怕整個十四億國人里,知道澳龍人(奧洛尼人/奧隆人)的可能個位數都沒有,更別提這些原住民的分布、生活、習俗、神話、語言……等等等等。
為了寫就本書,我已經收集了幾十上百篇論文和十幾本專著,全是英文的,在高強度輸出(寫作)的同時,始終持續不斷地高強度輸入(閱讀論文與專著),甚至為了便于自己和讀者理解,還得做許多自己的整理,做成地圖、表格等等,最終這些成果還需要嚼碎了寫進故事里,這樣讀者們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跟隨主角去看、去接觸、去了解、去喜愛這些民族與文化。
而這些,我認為是寫中國人在美洲建國題材的小說作者本該做到的事情——畢竟光是合理推演,那美洲就不可能是白送給殖民者的廣袤白地、你只管派人去圈就行。既然如此,那靠譜的、有真實感的故事,就必然不可能是每一章都給你殺個反派、推個女角,而是就像上一篇感言所說的那樣,更多的會是種田的春種秋收。
我相信喜歡種田文(包括爭霸文)的讀者應該能夠get到這樣腳踏實地、一步步擴張實力、建立美好社會的爽點。
接下來,本書還將會有漫長的征程,我相信大家與我一樣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