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899章 軍靴與棉衣

巨大的車站陷入蒸汽中,到處都是積雪,到處都是忙碌的工人。

整齊停靠的貨運列車如同巨龍,重型吊車還在吊裝戰防炮。

車站就留下兩條絕對暢通的路線,每隔十分鐘,既有一列冒著濃煙的軍列匆匆路過。

十月十二日,星期一。

楊明志沒有打算在彼爾姆再逗留下去,今天必須繼續行程。

雪停了,明明已經是上午九點,升起的太陽還是貼近地平線。以後的情況會愈發糟糕,畢竟彼爾姆的緯度很高。

氣溫依舊很低,楊明志裹著厚實的羊毛大衣,頭頂一個哥薩克絨帽,他背後的軍列時不時釋放大量溫暖潮濕的蒸汽。

「你們就送到這里吧。」楊明志對送行的二十多人說,「我是低調的來,我也該低調的撤離。」

「將軍,如果可以,我還想和您再聊聊。」巴爾岑滿是不舍。

「昨天我們不是聊了很多?我要說的已經都說了。」

巴爾岑點頭說︰「是的,我睡醒後趕緊總結一下。」

「這就夠了。」楊明志再看看其他幾人,「新的大戰即將到來,你們按照我說的訓練部隊。你們也不要覺得我回新西伯利亞,彼此聯絡就很平淡。恰恰相反,我回去了就監督他們拼命生產。兄弟們,我必須保證你們三個師完成換裝。」

就在剛才,巴爾岑三人組和他們的隨從們,楊明志已經在車站候車廳和他們聊了很多。

尤其是娜塔莎,這姑娘請了一上午假,只為親自送送自己的「叔叔」長官。

軍列突然一陣悠長的鳴笛,車頭亦噴出大量蒸汽。

「就到這里吧!」楊明志猛地轉身,就抓著蹬車的欄桿。

突然,一只有力的胳膊拉住他的衣服。

是娜塔莎……

今天的娜塔莎故意化了妝,她涂了口紅還擦了粉,非常完美的遮蓋住臉上的雀斑。她今天漂亮極了,卻因為流淚,臉頰上又顯出兩道淚痕。

楊明志轉過身︰「親愛的,你又哭了,別傷心,我還會發電報的。在旅館打電話的時候,你的貝茜卡姐姐也知道你現在生活很舒服。」

「可是……」

「別擔心,一切都是越來越好的。」楊明志情不自禁拍拍她的臉,「就此別過吧。」

娜塔莎知道自己什麼也不能改變,她大聲一喊︰「叔叔,替我向貝茜卡姐姐問好!」

「好的。」楊明志說了一句,登上自己的豪華車廂。

接著,他就坐在車窗邊,看著自己的戰友們漸漸遠去,看著冬日冰雪下的彼爾姆漸漸遠去。

一條黑龍在冰原上疾馳,入夜時分軍列抵達葉卡捷琳堡,楊明志很清楚自己翻越了烏拉爾山再度回到亞洲。

接下來又是一次漫長的旅途。

剛剛結束的降雪襲擾了大半個東歐以及整個西伯利亞,相比之下還是西伯利亞的雪最為厚實。

進入亞洲後,白天的氣溫不上零度,夜里的情況更加糟糕,零下十度是非常正常的。

楊明志覺得自己乘坐的就是徹頭徹尾的雪國列車,好在煤車的燃料非常充裕,餐車的食物儲備不但充實,還有不少伏特加和紅酒可供暢飲。

不過在斯摩稜斯克地區,隨著陽光的全面回歸,之前因為寒流稍稍凍結的爛泥沼澤,爾今又成了純粹的爛泥地。

一年多以來,德軍已經受夠了俄羅斯的爛泥地,當然蘇軍也非常討厭爛泥。

氣溫回升了,莫德爾的心情稍稍好轉。

土地狀況繼續惡化,狼堡方面命令自己「更主動一些」,現在自己就是想組織一個師展開進攻,泥濘也會讓人們想到去年進軍莫斯科的「九月泥路」。

泥濘最大的好處還有一個,它是最為關鍵的好處。

蘇軍的坦克也會陷入泥地,步兵也要面對沒膝深的泥漿,因此蘇軍不會愚蠢的在十月份發動進攻!

莫德爾斷定十月份的戰線將是穩定的,但是,恐怕穩定的持續時間必然非常短暫。

每年的十一月俄羅斯必然下大雪,寒流南下必帶來極寒!

雖然1942年的冬季的俄羅斯式的暖冬,是德軍完全能夠容忍的,也是德軍軍械的汽油、潤滑油能夠忍受。

何況現在德軍的燃料里加入了更高級的防凍劑,即便是1941年級別的寒冬,德軍的後勤部門認為部隊也是可以應對。

德軍的後勤部門有著高度信心,廣大士兵的心理動態就非常微妙了。

莫德爾麾下有大量參與過去年遠征的士兵,他們結結實實的感受到了俄羅斯冬季的惡意。那是他們第一次進入俄羅斯,結果就遭遇到二十世紀最寒冷的三個冬季之一。但他們又不知這些,他們覺得那種冬季接近零下三十度的極寒,在廣袤的俄羅斯是一種正常。

當下莫德爾和保盧斯的部隊都面臨很大挑戰,壓力最大的當然是保盧斯。

宏觀上天氣越來越冷,德軍需要更多的燃料更多的糧食,以及更多的冬衣。

德國自產的棉花並不充裕,所以在戰爭爆發前,德國一直是巴西的第一大棉花進口商。這一時代,巴西是南美的產綿大國,出口棉花也是創匯的重要經濟作物。即便當戰爭爆發,巴西還在向德國輸送棉花,直到巴西迫于英美等國的壓力,于1942年的棉花收獲季,突然與德國斷交,緊接著就是宣戰。

巴西開始與盟軍合作並簽署了一些貿易協定,所以本給輸送給德國的棉花,經美國人一轉手,就成為按照《租借法案》輸送給蘇聯的戰略物資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堪稱優秀商人的典範。根據蘇聯需要的物資清點以及可能欠缺的物資,對他們施行精確輸送。

惱羞成怒的小胡子立刻命令大西洋上游弋的u艇,找尋巴西貨輪發現即擊沉。

斷交的那一個月,就有十艘巴西貨輪伴隨著大量的棉花和大豆沉入大洋。

當前德國還有相當數量的棉花庫存,面臨惡劣的現狀,德國不得不加緊從西歐搜刮棉花和羊毛,德國的紡織工廠也開動馬力生產棉衣和毛毯。

小胡子和狼堡的參謀們當然不希望戰爭持續到冬季還是當前的僵局,可現實是德軍在兩個戰線上都不能再取得重大突破。

德軍不希望這樣,他們不得不面對,最糟糕的消耗戰已經開始了。德軍也是吃一塹長一智,不管是南方的保盧斯還是北方的莫德爾,當地的德軍戰士都獲得了全新的棉衣。

每個戰士還獲得一條羊毛圍巾,羊毛手套,以及加厚的軍靴或棉鞋。

由于這些後勤物資都是一個師一個師的發放,以至于物資發放的數量總高于領取人數。

這是怎麼回事呢?

此又是一件德軍師長們苦惱的事。

無論是維亞濟馬還是斯大林格勒,或者說當屬斯大林格勒的情況最為極端。這兩處戰場的交戰態勢極度膠著,每一天德軍都要陣亡超過四百人,另有近五百人受傷。總的來說,德軍平均每天要損失一千個戰斗力,迫于現狀,德軍不得不將給德軍搬運物資的俄國人當成正規士兵用。

保盧斯現在純德軍的作戰兵力三十余萬,另有近三十萬的各類民夫,以及數十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意大利的友軍。民夫的籍貫構成一樣非常復雜,有法國人、荷蘭人、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其中還有超過一半是蘇聯公民。

他們可以說是蘇聯的叛徒,然而在他們看來,是撤退的蘇軍拋棄了他們這些平民,為了活下去,只好給德軍工作換取苟活的糧食。

無論德軍是否承認,失去這些蘇聯平民組成的「搬運工」,僅靠那二十多萬又是一線作戰又充當運輸隊的意大利軍,大量作戰物資就甭想搬到前線。隨著戰爭的持續,德軍的許多師長,干脆拔掉民夫的破舊衣裳,直接給其套上德軍的制式棉衣、戰靴,外面套上德國國防軍的制服,最後用制式圍巾裹住大半個腦袋,部分人頭上還頂著破舊的鋼盔。

如此這般打扮,就是近距離看,也沒有人會相信他們實際是俄國民夫。

他們妥妥的就是德軍士兵!

德軍已經感受到了嚴重人力資源匱乏的壓力,而蘇軍呢?情況和德軍其實也差不多。

在戰略物資上,德軍的情況宏觀上也是越來越糟糕,為了獲取寶貴的糧食和石油,德軍才拼命要拿下整個南俄。

目前,德軍利用自己的庫存以及從歐洲佔領區的略多,至少在這個冬天,給德軍近七百萬在役軍人配發整齊的棉衣毛衣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1942年的冬季沒有問題。

如果到了1943年冬季呢?情況恐怕非常糟糕。到了那個時候戰局又是如何?蘇德雙方都不能很好的估量。

但僅從冬季服裝上來看,蘇軍的情況是比德軍好很多的。不僅僅是蘇軍得到了西方盟友們的重點棉花援助,蘇聯廣大的中亞地區本就是產羊毛和棉花的寶地。

何況當局不要求棉衣的質量有多高,形制有多麼美觀,只要足夠保暖就行。危局之下實用主義才是最好的,蘇聯的紡織廠一樣開足了馬力。所謂棉衣就是土色細麻布編制成的口袋,里面塞進各種縴維物,無論是棉花還是羊毛,塞夠即可。經過一番加工,棉衣就成性了。

楊明志的返程之路再度途徑了蘇聯亞洲部分的許多沿鐵路的,于自古游牧民族活動區建立的城市。這些城市清一色的具備不俗的輕工業能力。

固然整個蘇聯的輕工業能力糟糕,局部地區的情況好好很多。尤其是廣大的哈薩克地區,這里是蘇聯第一大羊毛產地,而今幾乎供應蘇軍一大半部隊的羊毛制品之需求。

畢竟按照純粹的配給制供應軍隊完全一樣的棉衣和毛衣,一個哈薩克今年冬季的羊毛產量,即可快速變成超過四百萬套制式毛衣。

其實僅靠蘇聯當前控制區的棉紡織品產能,即可完全滿足蘇軍士兵的衣物需求。不可否認的是盟友的增援在衣服問題上是錦上添花,而在軍靴問題上,一時間給予蘇軍重大幫助。

蘇聯戰前就給軍隊裝備制式的高幫軍靴,但制作軍靴需要牛皮,礙于蘇聯並非發達的養牛業,用較長的時間生產高幫軍靴再供應給數量並不太多的軍隊,這是絲毫沒問題的。

在1941年之前,蘇軍的作戰兵力多達一百五十萬,給這麼多軍隊統一裝備高幫皮靴是沒問題的。爾後軍隊在半年時間擴充到五百萬人以上,倉庫的存貨和工廠的產能勉強能夠達到軍隊的需求。

當戰爭爆發後,各個工廠還在拼命生產,奈何軍隊的大潰敗使得戰爭的前半年,軍隊愣是損失了超過二百萬人。

部隊不得不進一步擴編,擴編力度更為瘋狂。蘇聯國內的各個軍靴工廠,工人們即便保持著強烈的戰斗熱情,他們也不得面臨巧婦無米之催的尷尬。好在美英盟友從他們的庫存,以及民間征集了多達三百萬雙軍靴,一股腦的扔給蘇聯人。由于貨船大部分是可以挨過u艇的襲擊,大部分靴子上了岸,很快就發給基層士兵。

它們不是制式高幫軍靴,它們甚至五花八門。本著實用主義穿上總比凍斷、磨斷腳的原則,蘇軍接受了這些鞋子。

時間已經是1942年的初冬,英國人陷入戰爭已經是第三年了。

大西洋上德軍潛艇依舊猖獗,這種情況正逐漸被英美兩國的海軍遏制住。即便如此,每周都有大量的盟軍運輸船沉沒大西洋。

這使得英國從殖民地得到的戰略物資沒有預想的那麼豐富,英國不得已在戰爭爆發後就啟動了節約的國策。

英國的確支援給蘇聯不少軍用衣物和靴子,但英國自己的情況也不好。

曾經華麗的英倫風格服裝已經不合時宜,所有的裁縫店、制衣廠得到議會的命令,他們不得不減少新生產衣物款式的布匹用料。

整個社會因此開始流行起簡約風。男人的褲腿有所縮短,女士新衣也沒有了華麗的裝飾。便服不僅簡約了,社會上還流行起軍用斗篷式的風衣。

英國是如此,美國的情況也頗為類似。

他們或許想不到,大戰時期流行起的簡約風尚,以及迎合社會上的從軍熱而流行的有軍裝風格的新衣,當戰爭結束後它還會繼續流行。

非常有趣的是,軍用大衣本是戰地士兵的標配,戰後它的改良款,卻逐漸成了年輕女士們的最愛。

英國節約了大量的布料皮革,在部分支援蘇聯的同時,更多的做成本國軍隊和撤過來的法軍的軍裝。

財大氣粗的美國的大宗援助還在運來的路上,英國能夠支援蘇聯的皮革量也是有限的。對于蘇聯,各地的皮革工廠只能另想辦法,所以羊皮、馬皮和驢皮,這類皮革都開始用來制造軍靴和皮帶。

皮革的缺乏也讓軍需部門作出妥協,故而進入冬季後,皮革工廠開始生產低幫軍靴,這算是應對對皮革缺乏辦法。

除此之外,這些低幫軍靴的主要材料里還加入了其他成分,例如毛氈和亞麻的混合物。

它們是低幫的軍靴,曾經的高幫軍靴能遮蓋軍人的大半個小腿,而今穿著低幫靴子後,士兵們不得不再度打上綁腿。

所以說,當1941年秋季,戰役之後僅剩下一千人的284師殘兵逃到沼澤地開始招兵買馬,嚴重缺乏高幫軍靴的他們不得不穿著所有找得到的鞋。繳獲德軍的軍靴是一種重要獲得鞋子的途徑,然德軍士兵清一色的低幫軍靴。

當時的楊明志一直要求恢復實力的部隊加緊體能訓練,強令所有人打上綁腿進行高強度奔襲訓練。其實當時如果軍隊清一色裝備高幫軍靴,麻布綁腿基本就可以不打了。

礙于現在糟糕的情況,新組建的部隊大部分是得不到高幫軍靴供應的,他們不得不接受新型低幫靴子,即便他們還是喜歡以前的。

他們不得不適應新情況,打上綁腿,弄得自己又恢復到沙俄時期情況似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