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890章 三個老戰友的聚首

如果在給德軍一次機會,他們依舊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再用一次閃電戰進攻蘇聯。只是在新的機會中,他們會拼命改善後勤的短板,以及拼命滿足古德里安關于坦克部隊的需求。

然而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是無可挽回的,北方戰場一年以來的血戰,德軍不但失去了繼續突破的能力,而且在消耗戰中被蘇軍完成了勒熱夫反攻。

純軍事角度來說,德軍真的只有一次勝利的機會,那就是將最初的閃電戰做得盡善盡美。

他們失敗了,被蘇軍成功的拖入到消耗戰的泥潭。

開戰前,歐洲效忠于德國的德意志民族人口超過七千萬,加之所有直接控制的民族,德國人口已經達到八千萬人的規模。反觀蘇聯,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又收復一戰時割讓的半個白俄羅斯,蘇聯人口已經達到一億九千萬。

當前世界的總體戰之格局,人口就是國家機器的動力核心。

即便戰爭打成這個樣子,蘇聯實際控制的人口還是比德國高上一千萬人。而且蘇聯已經進行戰爭總動員,全民配給制已經貫徹落實一年有余,反觀德國還是沒有進行戰爭動員,工人們雖然開始增加加班時間,他們終歸還是有許多休假時間。

像是古德里安這樣的軍人,他樂意關注那個人提出的所謂的「戰爭經濟學」。

當針對法國的戰爭勝利後,德軍開始策劃對蘇聯的戰爭。

那個時候,古德里安要求德國的「三號」級別的坦克月產量最好能達到八百輛,最不濟也得有六百輛。實際呢!?

實際產量僅有平均二百三十輛,這里面還有不少二號坦克和捷克生產的38t被統計在內。

除非德國開啟全民動員,其軍事工業產能才能達到巔峰。在楊明志沒有干涉到的位面,德國在1944年達到了產能之巔峰,亦是同年德國啟動了總動員,然而純軍事的來說,這個動員已經太晚了。

可站在當時德軍的角度,數百萬大軍有著空前的自信,德國國內的輿論亦是極度亢奮。既然可以用當下的軍力一口氣擊敗蘇聯,何必進行全民動員呢?

處于優勢地位的德軍雖然達成了戰爭的突然性,但蘇聯絕不是法國那種容易投降的軟柿子。前線損失一百萬,後方還能繼續征召一百萬,蘇聯正在瘋狂挖掘自己的戰爭潛力。

那些最偏遠的村莊開始征兵,那些最偏遠的小型礦場也加速挖掘。

彼爾姆的卡馬河上游,地質活動造就的復雜山區,一直是烏拉爾地區重要的銅礦石和鐵礦石的源頭。

石油是戰爭的血液,鐵礦石就是戰爭的骨頭。

彼爾姆自葉卡捷琳二世時期發現了銅礦後,沙俄立刻開始發展這一地區的冶金工業。無疑,沙俄在一度偏遠的烏拉爾地區發現了太多的寶貝。

地質探險家在彼爾姆發現了二疊紀的經典底層,遂用「彼爾姆」這一地名命名了那個兩億五千萬年前的時代。

但探險家的功績更為瘋狂。

卡馬河的上游地區被發現了鐵礦,它不是一般的鐵礦,而是鉻鐵礦。

鉻,它是各國戰爭工業必須的礦石,是增強炮管槍管、坦克裝甲金屬強度的必要元素。

德國控制區的鉻礦砂產量不能滿足德國戰爭工業消耗,導致德國不得不偷偷購買從土耳其進口的鉻礦砂,這條航路上危機四伏,已經全面戰爭的蘇聯已經顧不得所謂中立的土耳其。既然偷著賣給德國礦石,那就是可以擊沉貨輪的理由。

蘇聯的黑海艦隊大型水面艦艇幾乎全面戰沉,唯有近百艘只有兩個魚雷發射管的迷你潛艇在黑海游弋。

潛艇的襲擊目標主要就是土耳其運輸船,雖然土國保持著中立,趁著夜色偷偷運鉻礦砂運到羅馬尼亞的文尼察港,這種事蘇聯早就心知肚明。

僅僅彼爾姆一隅之地,就有鉻鐵礦和鎢礦,甚至還有蘇聯急需的鋁土礦。同樣的,這地方還被發現了一批油田和煤礦,雖然其產量並不多。

即便是少量的石油煤炭產量也有重大好處,有各種金屬,還有熔煉金屬的石油和煤炭,這些戰略物資順著卡馬河航運,就近即可運到本地區百萬人口的蘇聯式「大城市」進行深加工。

彼爾姆,她左手拿進礦石和煤炭,右手就能拿出坦克和大炮,以及數量更為龐大的輕武器。

可以說,僅僅彼爾姆一隅之地,就能供應一支規模不是特別巨大的陸軍的一切武器裝備之需求。正是因此,歷史上彼爾姆公國能屹立數百年,直到被實力強悍決心一統斯拉夫世界的莫斯科公國吞並。

坐在轎車副駕駛的安德烈耶夫,他就是彼爾姆本地人,所以很樂意給這位來自東方的將軍講講彼爾姆的輝煌歷史。

楊明志听得當然也非常激動。原因太簡單了,當德國挖空心思去搜羅德國戰爭工廠需要的全材料時候,看似荒涼寒冷的彼爾姆,土壤之下埋藏著德國渴望的一切!

楊明志瞬間想到了剛剛看到的那些極長炮管的戰防炮,以蘇聯的生產效率,恐怕半個月前,它們都還是山區里安靜躺了兩億多年的石頭。

另一方面,楊明志即將趕到的消息,巴爾岑、拉夫連季和葉甫根尼完全知曉,也非常清楚將軍大概在什麼時間點抵達。

他們三人的征兵行動都基本結束,彼此都基本得到了想要的人才。

但是當三人坐在一起,三個久經戰陣的老家伙們,先是情不自禁的聚眾抽煙,又喝一杯伏特加助興,緊接著就暢談起這幾天的事。

今日中午將有一次注定充滿友情的飯局,旅館的廚房已經得到通知,他們將烹飪極佳的菜肴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別列科夫將軍。

雖是條件比較艱苦,彼爾姆當局不會派人參與到這次飯局,卻給旅館打了招呼,所謂用盡可能豐盛的俄餐招待領袖最近特別青睞的年輕將軍。

好的菜品需要更多時間準備,旅館餐廳準備的「雅間」暫時也不便進入。

三個老伙計就坐在大餐廳里,享受著室內的溫暖,抽著煙抿兩口小酒,是不是看著戶外被積雪覆蓋的路面。

他們的談資很快轉移到征兵的事。

喝了些酒後,就是巴爾岑率先聊起此事。短暫的言語中,充斥著他對征兵之事的滿意。

「哎呀,我真是撿到了一些金塊,學生們都十八歲了,他們都是人才。其中一位更是最優秀的人才,早晨起來我的師政委給我派發來電報,告訴我那個孩子剛剛抵達軍營,就開始學習背誦我們的通訊密碼了。這小子還真是個人才。」

拉夫連季調侃道︰「是啊,你這個家伙在沼澤地時就是管理偵察營,你總是行進在大部隊的前面,最先交火的是你,立下頭功的也是你。現在你還是一樣,最優秀的人才都被你帶走了。」

「唉?難道剩下的那些孩子就不是人才了?」巴爾岑反駁說。

「他們當然是人才。」葉甫根尼故作不悅的聳聳肩︰「你啊,擔任師長後作風毫無轉變,我們難道不是同一時間得到命令的,就是你跑的最快。你就像是最先跑進隻果園的人,把最好的拿走了,留給我們的多是次一等的。」

「嘿嘿,這件事你們就不能怪我。」巴爾岑打著哈哈抽了一口煙,「誰叫你們跑得慢。再說了,我們偵察營就該這樣,將軍一直告誡我們,必須有最強的機動性,戰機這種東西真是稍縱即逝。那些人才就像是機會,我不去把握,讓給你們先挑選?」

拉夫連季聳聳肩,「是的,我是慢了你一步,好在他們也都是人才。我的麾下有九千人,他們大多是只上過幾年學的集體農莊莊員,大部分人還是第一次模槍。要把這些人訓練成優秀戰士,我真是耗費一番功夫,終究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哦?你用了什麼手段?」巴爾岑好奇的問。

「還能有什麼手段?!」拉夫連季笑道,「咱們在沼澤地怎麼訓兵,我現在就是如法炮制。我命令他們瘋狂的奔跑,誰掉隊了就罰他去拎糞水打掃公共廁所。我訓練他們打靶,同時制造大量噪音。我還讓基層部隊結成戰斗小組!我的朋友,忘掉步兵操典那里面過時的條例,咱們284師總是能以少勝多,靠的就是別列科夫將軍的那一套。我在他手下可是干了兩年,我真是太清楚了。」

拉夫連季言語里充滿對楊明志的崇拜,他轉頭問同樣樂呵呵的葉甫根尼︰「兄弟,你跟我也是一樣的訓兵套路吧。」

「當然!」葉甫根尼當仁不讓,「你剛剛說,那些受不了體能訓練的家伙,你讓他們打掃廁所?」

「對呀,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就是有點羞辱的意思。」葉甫根尼遺憾的楊晃腦袋。

「這算是羞辱?那些新兵到了戰場上不被嚇得魂不守體我就非常滿足了,他們需要提前遭遇挫折,這樣到了戰場才不會發狂。」

「哦?看來我仁慈了一點。」葉甫根尼笑道,「我也是命令他們長距離奔跑,訓練戰斗小組小組。那些怯懦份子,我罰他們去伐木,去充當靶場的標靶撿拾員。這是懲罰他們,也能訓練他們的體力。對了,巴爾岑,你在干什麼。」

「我?」巴爾岑把抽淨的煙頭按在煙灰缸,「我把怯懦者都扔到我的炮團了。」

無疑,巴爾岑的話讓另外兩人很驚訝。

「為什麼?這種懦夫難道不該好好懲罰一下?」葉甫根尼覺得非常新奇,「炮兵很少正面作戰,然道讓那些懦夫去享清福?!」

蘇軍隊伍里關于兵種的笑話古來有之,所謂海軍吃得好,被稱之為「貴族」,陸軍的炮兵因為總是遠離第一線,被稱之為聰明人,而那些一線奮戰的步兵,傷亡最大的總是他們,各種帶有悲觀情緒自嘲的名詞層出不窮。

對于炮兵,但凡智商正常的指揮官,在覺察炮兵面臨敵人大規模襲擊的重大威脅,也是趕緊換個地方重新布設陣地。所謂部隊的炮兵全體陣亡,部隊就缺乏強力攻擊能力,步炮協同的傳統戰術也無法達成了。

巴爾岑連忙解釋︰「那是在懲罰他們。他們以為自己回去炮團享福?呸!他們就是炮彈的搬運工,我拼命訓練他們搬運炮彈,這就是最直接的體罰。不過我也確實需要一批能有健美運動員那般肌肉紋理的人,我可不希望到了戰場後,我的炮兵裝填速度因為士兵的羸弱變成緩慢。」

巴爾岑的話倒是提醒了兩人,部隊里相當多的士兵,身體素質並不理想。畢竟就算是戰爭爆發前,蘇聯也只是在大城市實現了糧食的穩定供應。

蘇聯需要更長時間的經濟發展,首當其沖的就是多生產糧食。自大蕭條後,蘇聯采取用賣糧食賺外匯,再購買西方國家的科技,聘用西方人才的手段發展自己重工業,導致本國農業發展非常緩慢。

偏遠地區的集體農莊,成員們僅僅混得一個溫飽,雖然這種生活狀況比沙俄時期總體改善了一些,但他們獲悉城市居民過著天天吃面包的好日子還是羨慕不已。

所以當下征召的新兵,他們完全不存在胖子,而且平均身高也才175厘米,平均體重僅有47公斤。他們就是這個羸弱樣子,究其原因僅有一個餓的。

三個師長匯報自己麾下戰士的身體素質,數據都是非常相似的。

非常年輕的新兵,他們入伍的時候普遍很受,結果在軍營接受高強度訓練,又吃得大量的土豆,一個月的時間,平均體重都增加了十公斤之巨。這增長的只有少部分是脂肪,大部分就是肌肉。確實也唯有更多的肌肉,才能滿足這三位奉行力量與機動性的師長,對士兵的基本負重要求。

聊天中三人立刻達成一個共識。

所謂指望他們像沼澤地的老兵那樣,背著三十公斤負重一天徒步行軍超過三十公里,那是完全不現實的!在大家看來,讓新兵過早的承擔這一負重,僅僅幾天的訓練,就能把一位有潛力的新兵訓到醫院去。

固然蘇聯當前對于一個月訓練就能上戰場的「動員兵」沒有過于苛刻的要求,甚至可以理解為能夠服從命令,能夠听令沖鋒並同時射擊即可。就是通過這番操作,蘇聯能在戰爭短短半年就損失超過二百萬人的同時,又再度征召五百萬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