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738章 和廠長們的研討會(二)

楊明志已經明白,他們質疑的根源就是對新槍定性的模稜兩可。其實這也不足為奇,因為世界最初的突擊步槍的概念在十九世紀就誕生的。

俄國人在這方面本身就是先驅,和步槍廠廠長同姓氏的另一位費德洛夫,就是這個男人,在沙俄時代末期搞出了俄國自產的第一支自動步槍。

不過在1942年,弗拉基米爾格里高利耶維奇費德洛夫已經是一位69歲高齡的老人。他帶著蘇聯政府給予他的榮耀退休,對于自動槍械的生產,他幾乎不再過問。

然而他有著一批優秀的學生,在另一個時空,就是他親自點撥了卡拉什尼科夫,才造出了大名鼎鼎的⑴k47。

老頭子不但健在而且活的非常舒坦,衛國戰爭中物資緊缺,他因為對國家的突出貢獻,每天依然是好吃好喝的供養著。

雖然都是姓費德洛夫,新西伯利亞步槍廠廠長費德洛夫和這位老費德洛夫毫無關系,因為蘇聯,「費德洛夫」這個姓並不罕見。

步槍廠廠長不是老費德洛夫的親屬,他甚至不了解這個人,也更不了解其人窮盡一生,在退休前期,打開了「俄式突擊步槍」大門的門縫。

在場的幾位廠長,完全是因為了解的太少,他們都對新槍產生強烈質疑。

這其中最為質疑的,莫過于尼古拉耶夫斯基了。

「我們都曾是軍人,我更是光榮的老布爾什維克,我年幼的時候一直作為獵鹿人,當列寧領導人民反對沙皇保證,我成了光榮的紅軍戰士。將軍同志,您不要看現在的我有些老邁,我的射擊技術非常強,年輕時我操持莫辛納甘,不需要瞄準鏡,就能完成過超過八百米的馴鹿獵殺。直到現在,我的視力依舊不錯。」

「哦?如此說來您年輕時也是精銳的戰士。」

「當然。我能擊斃八百米外的鹿,全然是我使用了合適的子彈。假若我的子彈小一些,就不能完成這樣的成果。我看到您的圖紙,您分明是打算用一種縮短了的子彈。這種子彈注定裝藥量低,威力也隨之削弱了。它飛行一千米,恐怕那個速度,甚至……甚至打不穿樹皮。」

「哈!」楊明志一拍大腿,他只覺得這番說辭太荒唐了。「打不穿樹皮?不能擊穿敵人的鋼盔這倒是一定的。所以,這就是您質疑的根源?您在質疑新槍威力不足?」

「不!確切的說是不倫不類。」尼古拉耶夫斯基態度依舊堅決,「我的立場很明確,我們現在使用量最大的普通步槍彈,它沒什麼改進必要。我國本身就有自動步槍,也在大規模生產沖鋒槍。」

接下來,尼古拉耶夫斯基自知自己的言論定會刺激到將軍,他猶豫了一下還是依然的說出︰「我承認您的研發項目很有趣,但是我覺得,戰爭時期我國已經沒必要突擊研發新型槍械。大量的人力資源還是去生產坦克和火炮。例如您,您在火箭炮的領域有著巨大的建樹,您應該研發威力更強的火箭炮,而不是把時間用在研發新槍。

您應該知曉現在的時局吧?!大量的報紙都在刊登報道,斯大林格勒的巷戰非常膠著,大量士兵第一天踏入戰場,第二天就成了尸體。國家需要一些威力巨大的武器短時間扭轉戰局,難道您不應該深入研發火箭炮?」

今日的會議,基本就是為研討新槍項目而召開。

突然間尼古拉耶夫斯基居然站出來公然唱反調,絲毫不把戰功赫赫的將軍放在眼里。就算將軍僅僅三十歲出頭,活月兌月兌一個年輕人。可他畢竟是將軍,區區一介工廠廠長,怎能如此無禮。

此情此景,其余廠長目瞪口呆,會場一片寂靜。

糟糕的話誰願意听呢?何況還是些唱衰的言論。

楊明志是個听得進去意見的人,他沒有馬上跳起來反駁,而是陷入冷靜的思考中,捉模著尼古拉耶夫斯基的話。

見得將軍保持著安靜,為打破尷尬,尼古拉耶夫斯基趕緊補救性發言。

「將軍,對不起,我的話是過激了一些。在這里,我想我還需舉一個例子。在戰爭爆發前的1940年底,我收到上級的一份計劃書。甚至整個城市的槍械制造廠都收到類似的計劃書。

上級給予工廠的1941年生產計劃,主要的人力物力用于生產半自動步槍。進入春季後,大部分設備已經就位,大規模生產正式開始。

戰爭爆發的非常突然,隨著戰爭全面爆發,我們又收到了新的命令。原本的生產任務全部取消,我的工廠被要求生產沖鋒槍。費德洛夫的工廠負責生產老式的栓動步槍。

您認為,上級為何突然做出這樣的安排?明明半自動步槍能基于士兵更強的火力,明明能提高部隊的戰斗力。為什麼生產任務突然停滯了。」

「是什麼?」

「是成本!」尼古拉耶夫斯基強調說,「我不知道您是否了解如何管理一個工廠,或許這就像是指揮作戰?我听命于上級的安排,工廠生產什麼由上級頂多。現在,以我個人的想法去理解上級的態度,所以生產一支半自動步槍的時間,足夠生產兩到三支栓動步槍。新組建的軍隊數以百萬計,他們需要能快速量產的武器以武裝軍隊。

上級是一定不想冒險的,最基本的輕武器就是栓動步槍和沖鋒槍,我們在這方面有著非常充分的生產經驗!」

听了這麼多,楊明志深深的點點頭︰「說來說去,您只是想表明三件事。第一,兵工廠不該冒險生產新槍,一切生產必須穩妥。第二,現在的槍械生產,成本控制與生產效率達到了最佳狀態,不宜再突然改變。第三,您對我的新槍,有著強烈的性能質疑。是這樣嗎?」

「對……基本就是這樣。」

楊明志再度點點頭,他已經準備見招拆招。

「尼古拉耶夫斯基同志,平心而論,您有兩項質疑,我覺得的是非常合情理。聯盟的物資供應非常緊張,我們作為生產方,的確沒有多少資源用于揮霍。甚至利用有限的資源,我們依舊有理由進一步簡化生產,甚至是保證槍械質量與性能的同時,使得成本和所用工時降到最低。您覺得是這個道理嗎?」

將軍是這般和善的態度,他並沒有不悅,尼古拉耶夫斯基真是長出一口氣︰「是的!畢竟現在是戰爭時期,半自動步槍就是因為結構復雜,所消耗工時太多,才被緊急暫停生產。如果……」

「不會的!我的新槍,絕不是消耗工時的怪物。」楊明志的回答斬釘截鐵,甚至嚇到了身邊安靜坐著的妻子。

此刻的楊桃真是心情郁悶,一群滿臉胡子的男人們坐在一起,對著武器生產的專業問題你一言我一語。她想離開,可是丈夫不讓。全然是丈夫的一道命令,自己不得不留在這里。幸虧,這些男人很識趣的沒有抽煙。

楊明志狠狠敲了一下桌子,又自信的昂起胸膛。里固施科夫看著這樣的將軍,將軍能如此態度堅定,很顯然,他的計劃絕對行得通。

「我已經考慮到生產成本問題,所以你們應該再自信看一下圖紙,尤其是附屬的工藝卡片,你們應該會發現,嚴格按照工藝走,一個零件的生產真的不需太多時間。好吧,這件事先放在一邊。我們應該討論一下最關鍵的問題!它的性能究竟如何。」

對于二戰時期的各國軍械,大家都是在成本、生產時間、裝備量、性能之間做著基于本國國情的最佳規劃。

就當前的世界,僅有美國一家,依靠龐大的生產力,不但可以完成數量碾壓,單個裝備往往不但性能優越,科技性還極強。

德國的科技水平在一些領域獨樹一幟,只是他們的戰時國策出現重大偏差。都1942年了,德國還是沒有進行戰時體制,一個個兵工廠還是按部就班的拿著國防部的訂單生產,到了下班的時間,工人們紛紛回家喝法國香檳了。

就是因為尚未進入戰時體制,精益求精的德國工人們,以非常嚴謹的姿態,嚴謹的希望自己的產品盡善盡美。

所以德國的坦克,駕駛員是坐在柔軟的軟皮墊上。

尤其是小胡子中意的波舍爾博士推出的「斐迪南自走炮」,它存在本身簡直就是一眾高科技的集合體。尤其是電傳動系統,雖然該系統早在一戰就使用在聖沙蒙坦克上,波舍爾依舊使用構造復雜的電傳動,先不論該系統基于「斐迪南」多少優勢,一輛車生產下來,僅成本價就是巨大的。

小胡子偏偏就是波舍爾博士的粉絲,本就越來越遭到的帝國財政,不得不再斥巨資訂購一堆據說威力無窮實則在戰場上被證明廢物點心的「斐迪南」。當然,它廢物點心的本質是在整整一年後體現,1942年九月,它才剛剛開始投產。

就像德國的許多新式裝備,小胡子愈發的希望高科技的武器能夠賦予德國軍隊更強的戰斗力,來彌補他們在長達一千公里戰線上的相對兵力不足的窘境。

但蘇軍暫時沒有這方面的迫切要求。

蘇聯當然也非常重視新銳兵器的研發,可蘇聯人有一個識時務的領袖斯大林,幾次重大失敗後,斯大林于國于民,決定不再「微操」。不過現階段的蘇聯新銳兵器,大部分還是基于對現有兵器的改進。例如戰斗力要非得更快,坦克要更結實雲雲。

楊明志,他算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例外。

斯大林本人當然非常重視楊明志的新發明,就像小胡子很中意波舍爾博士那般。

和波舍爾博士那種有些浪漫情懷的工程師不一樣,楊明志的想法一貫非常務實,其研發更是急迫。

然而不懂得他的心路歷程者,是否會對他的「務實」,認為是一種「冒險」呢?

現在,楊明志覺得自己有理由憑借一張嘴,盡可能的說服尼古拉耶夫斯基。

「親愛的同志,縮短了子彈,裝藥量降低,也意味著彈頭變小,它的威力也自然小了。和普通的全威力步槍彈,它的射程必然會降低的。指望我所謂的中間威力彈能夠擊斃一千米外的敵人,是不是要求太極端了。

退一步說,步槍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求所有步槍都能夠擊中一千米外的目標?難道要求所有的戰士必須是狙擊手?所有的步槍也都是狙擊槍級別的精度?這怎麼可能!

一萬支莫辛納甘中,有十幾把具備狙擊級別的高精度就很不錯!

再說,現代戰爭,士兵隔著一千米距離互相射擊是常見的?不!我在白俄羅斯打了一年多的仗,指揮部隊打贏許多次戰爭,部隊累計擊斃了超過三萬名敵人。其中又有多少是死于步槍遠距離射擊的?大部分是各類火炮甚至火箭炮,轟得只有殘破的尸體。

所以,以我的長期戰場經驗。往往是在四百米距離內槍戰猛烈爆發。」

通過將軍的一番有價值的言論,還有關于武器生產方面,他居然隨口說出幾個專業術語,現在的尼古拉耶夫斯基一臉認真模樣,樂意听從比自己小二十年的年輕的將軍說教。

話說將軍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定論︰槍戰往往在四百米距離內發生。

以前根本沒有人對此作出統計,他覺得,將軍就是靠貨真價實的軍功,從一介士兵突然爬升到中將軍餃。這個將軍不是那種被火箭提拔的庸才,就算《真理報》的文章常有夸大其詞之言論,將軍的戰地經驗豐富理應是真實的。

姑且,就听信他的定論,處于尊敬而不斷然否定。

楊明志繼續道︰「一個最普通的戰士,他的視力非常正常。那麼他瞄準射擊時,敵人站在四百米外,敵人就只有比螞蟻大點。距離一千米,恐怕不借助瞄準鏡,只有天生的罹患遠視眼疾患的戰士,才能有幸完成射殺。再說了,士兵射擊的時候,手臂甚至手指稍稍晃動就打不中。何況在炮火不停的戰場,指望年輕的戰士不關心周遭的恐怖前景,無視陣亡戰友的尸體,和傷員血肉模糊中的哀嚎,能安下心來穩定射擊,也非常不現實。

所以,我可以斷言,一般步槍作戰就是在四百米距離內,我們射擊槍械就應該有著強烈針對性。

換言之,我們難道要求沖鋒槍去打擊一千米外的目標?沖鋒槍在巷戰時是很好的武器,甚至突破敵人戰壕時能快速清掃殘敵。我們從不要求它能有多大威力,只要能射殺一百米距離內的敵人就好了。

和沖鋒槍一樣,我所射擊的新槍本身就有著強烈的針對性。它就是針對四百米內的射擊作戰。我們不必擔心四百米外的敵人,超過這個距離,就用迫擊炮、野戰炮轟炸,就用水冷馬克沁傾瀉重頭機槍彈,或是要求隊里的狙擊手精確射擊。

嗯,關于射擊作戰問題,我這里正好有一位經驗豐富的狙擊手。

貝茜卡,你站起來吧……」——

上拉加載下一章 s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