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512章 波諾馬連科的增援計劃

波諾馬連科下達的是緊急命令,七月十九日當日,游擊運動指揮部能直接統轄的第101遠程航空團,便從各地機場,向圖拉市的機場集結。

圖拉,在莫斯科保衛戰時期,德軍試圖從這座城市進攻莫斯科的側翼。

蘇軍以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為代價,守住了這座城市和整個南部防線。

圖拉是莫斯科的南部門戶,現在這座城市和周邊地區頗為安全。莫斯科,這座蘇聯的核心已經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堅固堡壘,而且大量烏拉爾山、西伯利亞組建的部隊,紛紛經過首都投入北方戰場。

蘇聯的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一直在與入侵的德軍激戰。固然德軍展開的藍色方案波及到了沃羅涅日,甚至沃羅涅日城市也被德軍攻佔,瓦圖京大將依舊率部守衛者莫斯科城市的南方。

如此一來,圖拉因為靠近首都,前往首都南方御敵的援兵,源源不斷的經過這座城市南下,大量的新型軍械設備,也必然經過這座城市走一通。

因此,圖拉城市周邊不得不新建立了一些機場。

本時代的各類飛機,對機場的要求並非後世那番苛刻。哪怕是純粹的土路跑道都是可以的,只要它被壓路機壓過幾遍足夠結實平整。

雖然前線距離首都莫斯科僅有二百余公里,德軍飛機輕而易舉就能轟炸莫斯科,這種冒著巨大風險的空襲行為,德軍已經迫于恢復實力的蘇軍空軍的打擊,不敢再猖狂。

蘇聯空軍正和德國空軍爭奪制空權,縱使德軍的BF109和FW190戰斗機不斷的改進,蘇軍也永遠不再是伊16這種小飛機,最先進的拉5戰斗機已經開始量產,卡盧加的上空,蘇軍駕駛著這樣的飛機參與對敵作戰。

圖拉的機場停滿了大量的各式戰斗機,各支航空部隊出動頻繁,因而每一天,大量滿載彈藥的卡車源源不斷的進抵機場附近的倉庫。

蘇聯在大規模生產戰斗機和對地攻擊機,在遠程轟炸機方面,卻是不折不扣的短板。縱使蘇聯在後世生產出最為巨大的安225重型運輸機,目前的蘇聯的水平,遠遜于美國。

第101遠程航空團編制有四十六架飛機︰

一個轟炸機中隊,裝備十架伊爾4轟炸機

一個運輸機中隊,裝備十二架里2運輸機

兩個混合中隊,共裝備二十四架TB3重型轟炸機

到了1942年,蘇聯空軍開始施行新的編制,一個殲擊航空團標準為三個中隊三十六架戰機,轟炸機航空團則為三個中隊三十架戰機。

同時,蘇軍也成立了一個特別的空軍單位——運輸航空師。首先成立的第一運輸航空兵師,下轄101和102遠程航空團。

因為游擊運動遠比那個位面發展要好,淪陷區的游擊隊對于補給物資的需求實在巨大,因而擔任「投遞員」的第一運輸航空兵師的兩支航空團,其下轄的中隊,都超過了普通航空團的軍機數量。

有別于一般的航空團,101遠程航空團目前的任務,只要是給淪陷區游擊隊運送給養,在游擊隊修建的炮彈運來政委和運走傷病員,甚至裝載炸彈對重點目標轟炸。因而該團裝備了大量的老式TB3轟炸機,即作為運輸機,又可投擲炸彈。

然而該團沒有戰斗機的編制,其執行任務要麼在友軍護航戰斗機掩護下行動,要麼于清晨或黃昏時行動。

該團最出彩的地方,莫過于其團長的身份——格里佐杜博娃,她是一個女人!

一份緊急電報派發到了格里佐杜博娃的辦公室,這位胸前掛著金星勛章的資深女飛行員,意識到了她將執行一次有別于以往、意義重大的運輸行動。

游擊運動指揮部又派發了多份文件,任務的詳情也愈發的清洗。

這位英雄的蘇聯女試飛員、戰爭時期的蘇聯英雄,她在十九日下午飛抵卡盧加城外的一個軍用機場。她的一部分部下已經抵達這里,可以說這次相聚是這支部隊少有的全面集結,許多空軍戰士彼此相見擁抱在一起。

自部隊成立,該團的各個中隊通常獨立的得到任務並執行,甚至許多時候是單機空投任務。已經有戰機折戟長空,新的士兵和飛機又補充而來,使得部隊一直保持著高強的綜合素質。

波諾馬連科不認為一直突然集結的部隊,能迅速裝上物資馬不停蹄的飛抵戰火中的列奇察。但他們的行動必須迅速,經過指揮部的討論,波諾馬連科給予101遠程航空團的命令,就是在七月二十日下午,全團飛機在一個殲擊航空團的護航下,大規模的展開對列奇察的空投援助。

而在七月十九日的早晨,楊明志對于這一切壓根就沒有想法。游擊共和國長久施行自力更生的發展模式,使得他這位指揮官,在部隊遭遇嚴重後勤壓力時,首先想的不是向上級要糧要槍,而是自己想辦法籌措,比如說搜索每一具德軍尸體,找尋德軍陣地上遺留的彈藥。

後勤只是瀕臨崩潰,它尚未崩潰。然而當楊明志順利抵達鐵匠村時,一份來自前線的電報打到了游擊共和國,甚至打到了鯰魚村。

原來,當列奇察的戰事于凌晨結束時,蘇軍立刻開展全城搜查。

這一搜查可是不要緊,除了清點抓獲的戰俘,確定俘虜了九百五十人外,居然還找到了二百多個「和平居民」。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和平居民」,要麼是偽軍的家屬,要麼就是「民兵」的家屬。她們是女人,蘇軍戰士樸素的認為她們就是戰爭難民,對于這些人沒有任何的迫害,甚至將懷里的提前煮熟的土豆扔給她們。

女人得到了蘇軍的庇護,至于那些戰俘,蘇軍在俘虜他們的時候,就發現所謂的戰俘實際分為兩種人。一種是穿著標準制服有明確編制的警察團官兵,另一種則是穿著五花八門武器也是五花八門的,由「市民」突擊武裝起來的毫無戰斗能力的「民兵」。

前者是純粹的叛國者,其幸存者的數量非常少,他們都是經過拼命抵抗後幸存的,蘇軍並未立刻展開殺戮,一頓暴戾的胖揍是少不了的。後者的「民兵」,因他們抵抗非常軟弱第一時間投降,蘇軍對于這種人還算是很客氣。

那些「民兵」幾乎不存在什麼戰斗意志,很多人向蘇軍軍官訴說自己的過往,並對自己為德軍做事的錯誤而道歉。

幾句道歉的話,或者自己抽自己的耳光,絲毫不能引起蘇軍的憐憫。

前線指揮官拉夫連季有自己的考慮,那就是充分利用俘虜的人力資源。

得到了「不會被處決」的口頭赦免後,那些「民兵」突然間就成了非常優秀的帶路者。所以,當城市里戰爭後的火焰還在熊熊燃燒,尤其是火車站燃燒的建築成為照亮全城的燈塔,蘇軍在大量帶路者的指引下,順利找到了德軍的軍火倉庫、糧食倉庫。

列奇察城內儲存的彈藥足夠裝備兩個團,而蘇軍的武器也多為德械,這一宿,進攻部隊的彈藥得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補充。至于軍糧的補充,城內的儲存的面粉足夠一萬人吃上兩周。就是它們還處于面粉狀態,要食用基本就是熬面粥了。

除卻糧食和彈藥,蘇軍還佔領了列奇察的軍用醫院,暴戾的蘇軍士兵對少數的尚未撤走的德軍重傷員展開野蠻屠戮,至于搜到的女護士強行帶走,畢竟這些女人帶回醫院可有大用處。藥品繳獲了一些,其數量不多。

士兵們看不懂藥瓶上的德語,本著有總比沒有強的原則,清一色的裝進麻袋里。他們簡直掃蕩了整個醫院的醫療用品,實實在在的滿載而歸。

在鯰魚村的老指揮部內,楊明志看著突擊傳來的幾份電報興奮不已。

「現在我算是明白古代的戰爭,為何將軍總是會下令部下洗劫城市。」

「額……為何?」村長波博斯基好奇的問。

「電報上說的很明白,我們的進攻部隊僅靠繳獲獲得的物資,足夠他們再作戰一周了。我們甚至暫時不用向那里長途運送糧食和為數不多的後背彈藥。」

「真是太好了。這樣後備彈藥就應該送到我們鯰魚村,理論上今天我們就要和德軍交戰了,不是嗎?」

听到這兒,楊明志不自覺的皺了皺眉。

「說真的,按理說已經是上午了,為什麼我們的偵察兵還沒有發現德國人?我們的部隊已經按照之前的計劃完成了埋伏,就等著敵人落入圈套。」

「可能,敵人非常的狡猾,也可能是我們低估了沼澤地區泥潭的威力。」

楊明志繃著嘴搖搖頭,他看著桌案上鋪設的地圖,萌生一種新的可能——因為列奇察的解放,德軍必然要想辦法奪回城市,所以奉命偷襲游擊共和國的那些敵人,突擊北上了。

楊明志趕緊問︰「那個準備實質起義的第21游擊旅,他們發來秘密電報沒有?」

波博斯基已經,擺著手說︰「當然沒有。如果他們有電報,您在鐵匠村的指揮部一大早就能知曉。」

「確實如此。」

楊明志有些疑惑,戰場上總會發生些匪夷所思的事,致使德軍行動拖拖拉拉的原因究竟為何?難道真的單純是泥地的阻礙?

楊明志正了正軍帽,收束緊了武裝帶,對門口一聲喊︰「阿布拉姆!」

「到!」警衛排長匆匆進了屋。

「現在集合同志們,我要把指揮部移到普里佩特河右岸。這一次,我要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遵命!」阿布拉姆敬了禮轉身離開。

楊明志的決定可令波博斯基驚悚萬分︰「司令同志,您難道打算身先士卒?!您……」波博斯基頓了一下,才說出「勇敢」這個詞。

「呵呵,您說勇敢是恭維我。現在的局勢比較復雜,我待在後方僅靠無線電指揮前線,遠不如我本人親臨前線高效。再說了,我從不畏懼和敵人正面交戰。」

通向河畔的那條土路,被部隊突擊炸出一堆大坑,彈坑內迅速積水,使得道路基本無法行走。

時間正值夏季,普里佩特河兩岸的濕地蘆葦瘋長,它們長勢驚人,一個人簡直只要弓著身子,就能完全藏匿。

目前,通向河畔已經不存在真正的道路,楊明志懷抱一支沖鋒槍,率領整個警衛排和幾名通訊兵,勉強的在沒膝的爛泥中艱難前進。河右岸的狀況之比左岸好一點,親自踏上這條泥路,楊明志確信這將成為德軍的災難。他甚至愈發的相信,德軍行動比計劃來的晚,就是礙于糟糕的路況。

事實正如楊明志猜測。

原來,德軍自十七日上午從納洛夫拉沿河畔南下,很快就面臨了重大問題——泥濘。

德軍的三號突擊炮和半履帶裝甲車,是他們可以倚仗的戰力擔當。這些裝甲車輛過于沉重,尤其是三號突擊炮,它十噸的體格在沼澤中前進,簡直是一場噩夢。

普通德軍士兵的裝備一樣很糟糕,他們發現本該是平坦的土路,居然很多路段,被上漲的河水侵蝕,完全成了漿糊。

而最令他們精神崩潰的,莫過于距離河畔城鎮納洛夫拉直線距離十八公里處的路段。這里完全成了澤地,探路的士兵用木棍試探著淤泥的深度,赫然發覺此處居然深達一米。

裝甲車和滿載物資的馬車,它們已經飽受淤泥摧殘,行進的時候幾乎都需要士兵幫著推動,或是由士兵突擊到遠處砍樹,把樹干鋪在泥漿中讓車輛勉強移動。

擔任最重要的後勤運輸的那支警察團,也就是準備實際投靠蘇軍的「第21游擊旅」,他們現在保持著極大的忍耐性。

他們實際現在就能動手,為了德軍能順利進入沼澤地月復地,被當地蘇軍一攬子殲滅,就必須以優秀友軍的姿態,費勁巴拉的帶著大量輜重行進在泥地中。

德軍在十七日的下午開始遭遇難以忍受的泥濘,終于在傍晚,遭遇到了那該死的一米深的泥塘路段。

面對擺在面前的巨大困難,德軍的兩位團長,決定堅決完成任務。軍官是這樣的態度,基層士兵只能硬著頭皮追隨。然而很多士兵已經開始懷疑,這樣的泥濘之路還要走多遠?此處環境如此泥濘,是否會和游擊隊交戰?

他們是信心滿滿開啟了南下之路,銳氣卻在泥濘中被瘋狂的消耗。

當晚休息時,700師的團長肖恩和734師的團長克里格,在臨時搭起的營帳中,對未來的作戰非常擔憂。

德軍目前的困境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十八日繼續是這般艱難的行軍,那麼部隊的士氣就會被迅速消耗殆盡。可是,兩名軍官深知自己的使命,部隊已經深入沼澤,他們的任務依舊是偷襲沼澤地蘇軍的月復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