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了看楊廷和一眼,而楊廷和,也在望向天子,相視一笑,只是朱厚照的笑容有些得意,而楊廷和是欣慰,自己的兒子能得聖心,自己與有榮焉。
只是陛下這神色,是個什麼意思?
不待他多想,楊慎已經在入了金殿,跪拜山呼。
「微臣通政司經歷楊慎,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楊慎道。
以他七品的職位,按禮制,要跪伏進殿,叩拜山呼面君。
楊慎很小心的記得制度,唯恐自己殿前失儀,不敢抬頭望向上方,額頭觸地,皇上不吩咐,他就得這樣回話。
可是朱厚照笑眯眯的看向他,表情怪異,又覺有趣,開口道;「平身。」
楊廷和不解皇上何以作此怪異表情,看了看兒子,疑惑不解。
「謝皇上恩典,吾皇萬歲。」楊慎起身,俯首呈上奏折,不敢抬頭,皇上只是讓平身,沒有叫他抬首,要是他抬首,那就是失禮,是要被廷杖二十的。
「啟奏皇上,微臣接到南京六部尚書抵傳通政司的奏折,呈報皇上御覽。」楊慎低頭躬身舉著奏折道。
群臣都盯著這份南京來的奏折,都想知道里面到底說了什麼,究竟是王瓊錯,還是陛下錯。
朱厚照看了一眼劉瑾,示意他呈上來。
劉瑾躬身退後,走下御階,來到楊慎面前,取走奏折,走回朱厚照身邊,遞過奏折。
朱厚照接過,原本也有些忐忑的心,頓時大定,何止啊,簡直是喜笑顏開,嘴角的笑意放大,之後,朗笑出聲,在金殿之上回蕩,這份奏折真是及時雨啊,王瓊那幫子人可以去死了啊,哈哈哈•••••。
群臣更為不解,但是見陛下朗笑,想必不是壞事,南京六部究竟上奏了什麼,讓皇上龍顏大悅。
楊廷和的心終于也跟著陛下的笑聲定了下來。
他投向陛下沒有人知道,但是卻不免有些擔心,陛下空有大志,卻志大才疏,擔心是難免的,現在陛下龍顏大悅,證明這一場沒有硝煙面對爭斗,陛下又贏了,這就是才能了,不禁對這份奏折越顯期待。
「陛下,不知道這份奏折都呈報了什麼好消息,讓陛下龍顏大悅,陛下何不傳閱下來,讓臣等也跟著陛下高興高興。」楊廷和提議,得到了群臣的贊同。
楊慎听著皇上的笑聲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感覺是如此的耳熟,一種荒誕不經的想法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忍不住想要抬頭望向御階上的金座,可最後他還是忍住了,要是讓殿前御史看到,那就不美了,還是算了。
朱厚照合上奏折,命劉瑾拿著,傳閱給眾人看。
「傳閱下去,讓眾位愛卿都看看。」
「奴婢遵旨。」
他自己看向楊慎,聲音裝作平靜威嚴的道︰「楊慎,你這通政司經歷做的不錯,朕很欣慰,總算沒有辜負朕的期望,和楊愛卿的教導,你立了功勞啊,知道嗎?還是大功一件,這一份奏折讓朕免了許多麻煩,朕是個賞罰分明的人,有功就要賞,朕即下旨,封你為通政司左參議,賜五品,可遇事直呈,出入皇宮不需通傳,你抬起頭來。」
不管群臣如何愕然相顧,朱厚照已經開了金口,楊廷和驚訝的望著皇上,瞠目結舌,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心情,喜悅嗎?
當然喜悅,自己兒子出息,當老子的哪有不喜悅的,可是這喜悅來的太突然啦,陛下,老臣還沒有準備好啊。
金殿上落針可聞,這楊廷和一家子,就這麼得天子眷顧嗎?
劉李謝三公再次相顧無言,這下好,陛下當著群臣的面欽點楊慎,要是他們反對,那不是打天子的臉面威嚴,可要是不反對,這樣下去,豈不是惹群臣非議。
楊慎也沒有想到,自己只不過入宮呈上一份奏折,就得到這份榮寵,驚愕之余,跟覺入做夢一場,這升官也太容易了吧,于是,他按照陛下的吩咐,抬起頭來,瞧向御階上的皇上。
當他懷著好奇和激動的心情,望向天子,卻••••••!
轟~。
五雷轟頂般的感覺,直襲他的大腦,愣在當場。嘴巴大張,痴痴呆呆的看著龍椅上,那高高在上帝王,居然•••••居然是••朱兄!!!
楊慎感覺腦子不夠用,傻傻的看向朱厚照。
咳咳,楊廷和發現自己的兒子,夸張驚愕的表情,越想越不對勁,可是他又不能現在就去問,在金殿上呢,只有君臣,沒有父子,無奈,只得咳了幾聲,提醒他,君前失儀了兒子,沒見殿前御史正瞪過來嗎。
楊慎聞聲,才一臉惶恐緩過神來,趕緊跪下請罪道;「微臣方才一時激動,以至失儀冒犯天顏,請皇上恕罪。」
朱厚照微笑著道;「朕恕你無罪,平身,起來吧,自此後,你當要更用心為朝廷謀事,也不枉費朕的一番苦心。」他的眼楮卻看著楊廷和道。
楊廷和明白這是陛下的拉攏示好,不過這更加堅定了他一心成為帝黨的心思。
「謝皇上隆恩,楊慎定不負陛下厚望栽培。」楊慎是文官一邊,寫完恩典,就站到文臣一方的後面,心髒,還在怦怦直跳。
朱壽就是當今皇上,那麼一切關于朱壽的言論,還是行為就都解釋的通了,只是沒想到天子如此平易近人,想著瓊樓之中,他們高談闊論,談天說地的直指時政,朝臣弊端,自己幸好沒有說皇上的不是,不然•••!
楊慎默默的想著, 一陣後怕慶幸,還好還好。
他的事情告一段落,南京六部的奏折,卻在朝堂上掀起一股軒然大波。
劉健激動的老淚縱橫,當朝嚎哭起來,昨日他怒指天子不是,胸中怨氣難平,記得皇上告訴他們,請給他一點時間,必會有一個交代,沒曾想,交代來的這麼快,南京六部的聯名報喜的奏折就進京了。
想想他們自己都做了什麼,因為王瓊等人的一份不實奏折,在午門外一番哭訴,就老眼昏花,入宮指責陛下不是,他們與王瓊等人有何不同,陛下說的對啊,他們就是腐儒啊。
其他人不明所以,但是連劉健這樣穩重的老臣,都哭成這樣,看來奏折的內容不簡單啦。
「陛下,老臣•••老臣有罪啊,若不是陛下,這南京府七城百姓,就要禍害在老臣手中啊•••,老臣••,叩謝陛下皇恩浩蕩,大明有幸,社稷有幸啊,陛下••••。」劉健已經泣不成聲,他是自責悔恨,覺得自己不堪重用了。
謝遷和李東陽看過這份奏折後,也跟劉健差不多的情形,對自己的言語行為後悔自愧。
接著一個個的傳閱殿中群臣後,金殿哭聲一片,這是欣慰的哭聲,也是自責自悔的聲音,陛下愛民若子,不懼流言蜚語,甘冒大臣的詰難指責,百姓的罵聲,一心為百姓。
而他們呢,不是這份奏折,只怕現在都還在心里,罵陛下荒唐,甚至暗自議論,陛下的行為不足以奉宗廟嗎?
現在又如何,事實證明皇上是對的,不僅救了這麼多人呢,還更顯皇上的仁厚德行,對于群臣的詰難,也只是罰罰跪而已,沒有過多的懲戒,足以證明皇上的仁厚寬大的心態。
慚愧啊,慚愧的五體投地,王瓊活該,這個老匹夫險些害的他們就成了禍國殃民的小人奸臣,可以想象,要是他們還想著為王瓊求情,等這份奏折傳出去後,天下人會怎麼看他們,必定會被人罵死的,民心不可欺啊。
他們又很欣慰陛下的所作所為,真的不是在荒唐胡鬧,而是,一心為國為民的仁厚君主的行為啊。
要不是的話,陛下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頂著朝廷和民心的壓力,行此危及社稷之事,說一句明君仁君,也不為過啊。
楊慎眼見皇上被群臣稱頌,心中暗自高興,朱兄•••哦不,陛下果然是一個好皇上啊。
朱厚照在心中得意,面上卻平淡的道;「都起來吧,諸位愛卿能體諒朕的一番苦心,朕足感欣慰,也怪朕沒有事前與卿等商議,奈何朕太過性躁,是朕的不是,朕以後,當要修身養性,以免再次發生午門外哭宮勸諫的事情,起來吧。」
「吾皇聖明,德披蒼生,臣等為大明幸甚,為天下百姓幸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山呼。
正準備要散朝的時候,又有一侍衛入殿啟奏。
「啟奏陛下,河間府捷報,災情已經控制,聚眾已經平定,流民得以安置妥善,兵部尚書兼欽差劉大夏,已在宮外候旨。」
群臣再望,真是好事成雙啊,這河間府亂,也平定了,他們想到河間府,就再次想到王瓊,這個老匹夫,哪里都有他的影子,好在事情總算沒有鬧大,就被快速平定了。
「臣等再賀,吾皇萬歲。」
朱厚照沒想到好事一波接一波啊。
「宣,劉大夏覲見。」劉瑾尖聲宣旨道。
這此的大朝會可真長,可是卻沒有一個大臣浮躁,也算是前所未有了,不但如此,他們還覺得很舒坦,大朝會結束後,皇上龍顏大悅,賜宴百官,人人得享,皇恩雨露均沾,還有什麼怨氣怒氣。
只是王瓊等人,卻被再次被眾臣給厭惡,這不是牆倒眾人推,而是,老家伙這次犯了眾怒了,以前大臣們,也只是覺得這個老家伙自命清高了點,現在怎麼看怎麼厭惡,以前怎麼就沒有看出來了。
朱厚照好在沒有加重處罰,只是趁勢下旨申飭,同時貶京城督察院御史,任南京道右副都御史一職,以觀後效。
三天後,王瓊被人抬走,已經奄奄一息。
回到家中後的王瓊,躺在床上,隱約听到有人在屋外恥笑,說王景隆在瓊樓,為了一個,妓,女,的事情而與人爭執打賭的「雅事」錦衣衛牟斌命人四處傳揚,朱壽和王景隆等幾人的約定,已經沸沸揚揚,王瓊听到更是怒急攻心,一口氣沒有緩過來,只是大吼一句。
「逆子。」然後就,撒手人寰,早早的離開了大明的史冊。
家人草草的操辦了後事,王瓊府上門可羅雀,除了徐瓊還有楊廷和來過,就沒有其他人來過了,徐瓊因為和王瓊引為知交好友,故此上門,不管他王瓊現在為人如何,至少他作為曾經的友人,這一趟也該來,不愧是領禮部尚書之位的人物,這份修養氣度,就讓人欽佩。
楊廷和是皇帝派來的人,現在他的身份,已經確認了,朝臣一致認可的事情,他來了,自然是皇帝的意思,可越是這樣,越讓人對朱厚照服氣,王瓊午門批龍鱗,引的朝廷和民間非議,天子不僅不計較,還派了心月復大臣前來吊唁,這份帝王心胸,著實讓他們折服。
原本沒什麼人吊唁的,卻忽然之間,王瓊府上來了一大批人,這就是態度問題了,連聖上都派人來了,難道你們還要矜持自清。
楊廷和臨走的時候,給王景隆交代了幾句聖上口諭。
「王賢佷,你跟我來。」他吩咐道。
王景隆起身跟到門口,楊廷和才道︰「陛下有口諭,讓我告訴你。」
他一听是陛下的口諭,就要跪拜,可是卻被一把拉住了手臂,楊廷和道;「無需跪听,陛下讓我告訴你,好生讀書,以備三年後的科舉,不要整日跟著那些紈褲東游西逛,王大人兢兢業業為朝廷進忠,陛下本意是懲戒,沒想要王大人性命,現在如此,也只好嘆息若何了,陛下對你是恨鐵不成鋼,這次特意叮囑我,讓你不要愧對王大人的教導,再誤入歧途,望你謹記,賢佷啊,我就告辭了。」
王景隆一臉哀容的躬送楊廷和,感激道;「佷兒謹記,此後,定痛改前非,送楊大人。」
他不明白陛下怎麼會特意命楊廷和來告誡自己,但是卻知道自己要改改往日的作風習氣了,他真的知道錯了,因為朱壽的事情,現在他已經氣死了父親,讓他悔不當初,幡然醒悟自己的錯誤。
他之所以好運氣的被朱厚照給放過了,還要感謝朱厚照前世愛听戲,那一曲傳唱百年的京戲唱腔,玉堂春落難逢夫,曾經是他十分喜歡曲目,所謂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親,他是個好人吶,又是個愛民如子的皇帝。
玉堂春和王景隆的命運,就讓它按照原有的軌跡去發展吧,不是朕不願意救你們這對苦命鴛鴦,而是不能改變歷史軌跡啊,朕真的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他無恥的已經改變了多少歷史,現在卻說不能改變歷史,這真是••••,做人不能太朱厚照啊。
至于其他幾位,那就慘的多了,一個個回去後,被家中老子親手執行家法,有人都被打斷了雙腿,還有得至少三年下不來床,這些都是小事,朱厚照沒有殺他們,也算是帝王氣量了,相信得到這次教訓,這些人要安生許多。
孔府大公子只在第二日的時候,就徹底的妥協了。
牟斌那個下作無恥的奸佞小人,竟然安排了幾個彪形大漢,進入牢中,孔尚衣白白女敕女敕,又英俊不凡,幾個大漢色眯眯的望著他,等他睡覺了,就故意往他身邊靠,磨磨蹭蹭的,讓他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驚恐大叫,不要不要,神經都被折磨的快崩潰。
「大人,我願意寫,我真的願意寫,草民一定為陛下寫出一篇錦繡文章來,讓天下都明白我儒家是支持陛下的,我曲阜更是願做陛下的奴僕走狗,天子讓我們往東,就往東,天子讓我們往西,我們就往西,絕不違背啊,牟大人,請幫草民告知陛下,草民孔尚衣代表曲阜孔家,臣服啦,求求你啊,放過我吧。」
牟斌吩咐幾個大漢出去,然後命人重新送來一份筆墨紙硯,讓他現在就寫一份入宮呈交給皇上。
孔尚衣這次很干脆,猶豫都沒有,就刷刷下筆,不過短短一個時辰,就有一篇蕩氣回腸,波瀾壯闊,慷慨陳詞的勸言書出來了,真是見著心潮,聞著感慨啊,好一篇錦繡文章啊。
相信這份文章傳抄天下的時候,定然讓大明為之再次沸騰,商賈士紳們如何去想,且不去管,至少在仕林中,必會有一幫子人站出來搖旗吶喊,商賈士紳一體納稅賦,也就不遠了。
至于楊慎,這幾日,都被陛下召見進宮,這個秘密,他沒有對任何人提及,哪怕是自己的老子,也不能說啊,君臣二人時常相約出宮,瓊樓會嬌娘,怎麼感覺有點像前宋的趙佶和浪子宰相李邦彥呢?
又是五日後,朝廷再迎大喜,焦芳和張忠二人還朝了,竟然還帶著南京七城百姓的所敬獻給天下的萬民書,為陛下祈福,為天子正名,舉朝嘩然,天下震驚,現在,還有何人能說陛下的不是,那是要被天下百姓唾罵的。
這一份萬民書上來,朱厚照都開心的要爆炸了,民心終于被他給得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明穩了,朕的機會來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