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雖說過程有些艱險和刺激,但自己的三個兒子好歹是回來了,收到消息的燕王朱棣感到極其的興奮和激動,這也意味著自己的最後後顧之憂也徹底的自動解除,接下來,就是盡快的開展起兵造反之路了。

但即便是這樣的道路,也依舊充滿著不確定和不太可能,雖說自古以來,大多數王者統一天下的過程,從北方往南方打,要比南方往北方打要容易得多,但眼下的燕王朱棣心里頭感到非常的沒有信心,畢竟以區區的一個北平城對抗整個天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由北往南統一的成功範例很多,淝水之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淝水之戰是由北方發動的一次大規模南進戰役。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大分裂時期,這樣的戰役還有多次。較早的有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戰,太康元年(280年)的滅吳之戰;晚于淝水之戰的,有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的瓜步之戰,開皇九年(589年)的滅陳之戰。這些戰爭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與淝水之戰比較,其中最接近的,是西晉滅吳之戰。

我們從不同角度分析這兩次相隔僅百年左右的戰爭,闡釋各種因素對戰爭結果造成的影響,簡要歸納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統一戰爭的趨勢和特點。

苻堅和司馬炎,作為當時北方的君主,是戰爭的主要發起人。兩人也恰好都是歷經前人三代努力打拼,才取得了北方的一統。單從個人能力和才具來看,苻堅顯然更勝一籌。苻堅是秉承先人之志艱苦創業、努力打拼的窮三代,司馬炎靠的是司馬兩代先人的權謀殺戮和巧取豪奪,很大程度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感覺。

前秦,作為地處偏僻的氐族部落,能夠降伏諸胡,一統中原,苻堅居功至偉。東晉和東吳是他們要面對的不同敵人。孫皓統治的東吳,已是內亂頻仍,朝廷重心早失,呈瓦解之象,主要靠陸氏家族人物鎮守長江上游苟延殘喘。至于東晉,政治上、軍事上雖不算強大,但自桓溫死後,政局大體說來是穩定的。桓、謝兩家矛盾雖然時有表現,但在西線和東線的作戰時相互支援,是彼此之間的共識。

從後來戰爭的進程來看,拿東吳丞相張悌與東晉統帥謝安的臨戰表現作比較,也能反映東吳和東晉在國運攸關的大戰中,兩邊的應變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總體而言,雖然苻堅有挾一統中原之余威蕩滌江左的銳氣和決心,但面對的是同仇敵愾、兵精糧足的東晉統治集團,司馬炎雖瞻前顧後,舉棋不定,但江東之敵卻已是敗絮其中,衰象早顯。兩相比較,苻堅想在百年之後復刻西晉滅吳之戰,並非輕易之舉。

這兩次戰爭,兵力方面都是南弱北強,北方又有順流之利,因而居一定優勢地位。西晉和前秦向南用兵,兩朝的臣僚都是同者少而異者多,比如著名的前秦重臣王 ,就是持反對意見的重要代表。

眾所周知,苻堅正是因為王 的得力輔左,才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掃蕩諸胡,平定中原的。王 去世前,盡管前秦已經將北方及梁、益等地皆數平定,但王 對苻堅「平一六合」的志向到死都是不贊成的。苻堅陣營中只有慕容垂等少數人持贊同主張。

司馬炎面對的情形也大同小異,除去張華、羊祜、杜預等極少數幾人外,賈充等主要重臣也是堅決反對伐吳。在主帥的選擇上,西晉以持異議的賈充為元帥(實際謀劃實施人是杜預),前秦以持異議的苻融為前鋒(實際上的前敵總指揮)。

這種情況也很相似,但細一分析,恰恰是這個人事任命,左右了最終的戰局。杜預,作為伐吳的關鍵人物,籌劃多年,早就為後續的戰役實施做好了充分準備;符融,作為伐晉的主要執行人,未戰先怯,根本沒有為後續戰爭做好謀劃和部署。兩位關鍵人物,不同的態度,對戰爭的不同準備程度,也直接影響到了後續戰爭的結局。

外族入侵,還是民族統一?

淝水之戰在其醞釀階段,就顯示了它的兩重性質,既像統一戰爭,又像外族入侵戰爭。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這是王 的臨終遺言,其中「正朔相承」的用詞很有意思,這說明作為漢人的王 是把南方的東晉政權視為正統的,而且毫不避諱的將這層意思表達給了苻堅。王 認為南北之間存在華夷之隔的問題,東晉既然是「正朔相承「之國,前秦就不應當以兵相圖。

苻堅的想法則恰恰相反,他在決意南侵之初,就已經認定南侵戰爭將是一次與滅吳之戰相同或相似的「平一六合「的統一戰爭,苻堅並沒有考慮南北兩方民族矛盾的問題。永嘉之亂、冉閔滅胡等歷史事件都足以證明民族之間的激烈沖突仍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淝水戰前,苻堅治下的北方,統治秩序還遠未穩定下來。前秦氐族貴族中利益分配有較大矛盾(淝水前尚有氐族內亂),統治區域內的匈奴、鮮卑、羯、羌等民族仍激烈對抗氐族統治。在苻堅中原一統的美麗外衣下,新一輪爭奪北方統治權的斗爭已在醞釀之中。北方民族關系如此,南北政權的民族差異是很明顯的,這就使得前秦的南進戰爭必然更多帶有外族入侵色彩。

「仲謀澤洽全吳,孫皓因三代之業,龍驤一呼,君臣面縛,雖有長江,其能久乎!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苻堅投鞭斷流的豪言壯語,最後成了千古笑談。從數字上看,前秦的總動員確實氣勢恢宏,但其實際戰力卻嚴重成疑。

羽林軍三萬,系前秦良家子家富有武藝者組成,這無疑是一支長安等地富人的公子哥部隊,戰斗力堪憂。前鋒軍二十五萬,由苻融率領,這應是前秦的主力,人數雖多但分兵作戰,如慕容垂部數萬,馳赴鄖城。故最終在淝水主戰場之兵,能戰者恐不足二十萬,且與主力懸隔,沒有可靠的後續力量,只能單獨作戰。不夸張的說,所謂百萬之眾,大多不過是一批被驅迫的新發之卒,散處道途,並沒有形成戰斗力。

前秦軍的對手,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北府軍。太元二年(377年),東晉重臣謝安推薦其佷子謝玄為建武將軍、鎮廣陵。謝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北府軍兵員主要來自廣陵和京口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大都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壓迫、家園被毀的人,他們極度渴望返回故里,同時對少數民族政權有著巨大的仇恨,所以組織成軍隊後戰斗力十分強大。八萬對百萬,雙方的強弱顯然不能簡單通過數字對比來衡量。

淝水之戰前夕,前秦軍事形勢與西晉軍事形勢極為近似,苻堅也基本因襲了西晉滅吳之戰的方略,但是組織卻極不周密,連水陸並進的基本方略都未落實,最終一處失利招致全局動搖。西晉滅吳之戰在軍事上是經過十幾年的周密策劃,充分準備,五路出擊、水陸並進,部署上有正有奇,首尾策應,戰役全過程均使對方處于被動地位。

回眸淝水之戰當日,史書記載之詳實,語言之生動,當屬中國古代戰爭記述之冠。「草木皆兵」,面對不甚明朗的軍情和本就不振的軍心,夜探敵營的苻堅,居然說出了「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的話語,主帥未戰而先怯,敗象初顯;「貪功之退」。

古今中外,兩軍交戰,突然變動陣列都是極大的冒險。前秦軍後退的初始動機,是為了直擊東晉半渡之軍。但彼時前秦軍早已軍心騷動,這種草率的以退為進策略,更加容易對軍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最終遭叛將朱序一吼而崩。

「苻融之死」。擒賊先擒王,主將為一軍之首,任何時候都是敵方的重要攻擊目標。軍勢崩壞之際,苻融臨危不亂,代苻堅挺身而出,欲整軍再戰,後落馬為晉軍所殺,可見前秦的近衛精銳是何其不堪,竟不能保衛主將安全。苻融陣亡,導致群龍無首,敗局無可挽回。前秦軍在晉軍持續打擊下的風聲鶴唳,也為苻堅前秦政權後來的分崩離析奏響了淒淒挽歌。

比較兩次南北統一戰爭的成敗得失,再回顧後續歷史的走向,不難發現北方要軍事統一南方,關鍵在于條件成熟與否。西晉的成功和前秦的失敗,都說明統一的先決條件是北方政治形勢的明朗平穩以及南北雙方軍事實力的變化。

兩晉南北朝時期,只有當北方民族關系發生根本變化,北方民族融合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北方又積蓄了統一南方所需的力量時,北方的統一戰爭才能成功。至于戰爭的性質,「正朔」的爭論,其實意義不大,此亦一「正朔」,彼亦一「正朔」,「正朔」並不是不能改變的。統一戰爭中勝利的一方,自然會是「正朔」的執筆者。

而從南邊往北展開統一之戰,唯一的成功例子只能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章了,畢竟這是一位傳奇一般的存在。其實這個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在古代,一沒高鐵二沒高速,打仗首要考慮的就是經濟賬,從經濟成本上講,北伐就要比南征的成本大的多。

古代打仗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問題,南北方在地形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南方多江河多丘陵,北方多平原多山脈,這樣的地形因素讓北伐和南征在後勤運輸成本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南方打到北方,到了平原地區沒有河流,運輸只能通過陸路去運輸,古代打仗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運糧,沉括在《夢溪筆談》就記載過,一個民夫一次性能攜帶過六斗米,這六斗米差不多夠一個士兵吃三十六天的,但是運糧的民夫也要吃飯,這麼計算下來這六斗米就夠一個民夫和一名士兵吃十八天的,就算士兵也帶上幾天的口糧,一個民夫最多也就能供應一名士兵吃二十天的糧食,這還沒算民夫返回途中所消耗的糧食。

有人說了可以通過騾馬運輸啊,騾馬一樣要吃草料的,運量確實大,但是消耗也一樣大

所以說要是北伐,從南京運糧到北京一百斤糧食能剩三十斤就不錯了,人家稍微守守城池,你這邊就得因斷糧而撤退

如果南征,你就可以順流直下,南方多江河,完全可以通過水路去運輸,水運就比陸運成本要低的多,船裝的糧食不但多,所需的人力也少,路上消耗的糧食更少,效率是陸運的好多倍,所以北伐所付出的人力,物力等經濟成本要比南征大的多,這也是古代大多數都是從北往南統一的,很少見到由南往北統一的

又有人說朱元章不是從南往北統一的嗎?朱元章能夠由南往北統一也是仰仗了一個重點,就是元朝人修的「大運河」這條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當時朱元章北伐就多次用這條運河去運兵運糧,在攻打元大都的時候朱元章的主力就是由河南沿大運河北進的。

朱元章整個戰略核心也是圍繞著大運河展開的,先打山東再打河南,保護運河兩翼不被切斷,只要這條運河在朱元章手里,北伐就勝了一半了,所以從這就可以看出水運對古代戰爭的重要性,

除了運輸問題,在古代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北方是要領先于南方的,直到五胡之亂後南方的經濟才逐漸有超過北方的趨勢,一直到北宋的靖康之變後才完全超過北方的

所以從人口等硬核實力上講北方強盛的時間要超過南方

這就是古代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從北往南統一的。

但是眼下,燕王朱棣要面對的並不是由北往南,還是由南往北,他要面對的是一座城,挑釁整個天下。

這樣的難度簡直是開天闢地的,眼下的燕王朱棣心中十分沒有底,甚至有些發虛也顯得極其正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