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以來,巡鹽御史楊進整個人非常郁悶,按理說,在大明朝的御史,那可以說是威風八面,身份和地位幾乎等同于欽差大臣,不管是他們下派到哪個地方上進行巡查工作,其人的威風和排場問題,比現在的中央巡視組還要更加炙手可熱,是一個誰也不敢小覷的存在。
畢竟自己十多年來的寒窗苦讀。,等的也恰恰是如今的這麼一個高光時刻。自己還是在讀書的時候。,就非常的崇敬那些威風八面的御史前輩,尤其是中了進士,到了選官環節的時候,自己無比的渴望能夠被朝廷選為御史,從而開啟自己逼格滿滿的官宦生涯!
而這些他崇拜的偶像里頭就有包拯和唐介!以及明朝初期的開國御史前輩,大概是厚古薄今的緣故,他特別推崇宋代的包拯和唐介。而這個唐介乃是北宋人事,字子方,江陵(今湖北荊州)人。北宋著名諫臣。唐介從小深明大義,德行高尚,幼時父親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貧困,集資相助,他謝絕不取。後應試,中進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為官清正廉明,與同朝包拯一樣剛正不阿。宋神宗時拜參知政事(副相),後因生背疽而死,終年六十歲,追贈禮部尚書,謚號「質肅」。
唐介以「直聲動天下」。朝臣皆稱︰「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母親,是其嫡親孫女。唐介是帝堯後裔,經過千年的繁衍生息,唐介後代子孫眾多,主要有湖南「四門唐」、廣西「桂北唐」、廣東「雷州唐」、江蘇「毗陵唐」等家族脈系,居于湖南懷化、廣西桂林、廣東湛江、江蘇常州、四川資陽、四川廣安、四川綿陽、湖北黃岡、江西南昌、浙江杭州等地。
唐介幼年隨父,可惜做了小官的父親早死,想來唐父官聲不錯,鄉鄰眼看唐家生活貧困,就集資了一筆錢送給唐家,可小唐介卻敬謝不敏,分文不取,而與母親相依為命,直到中了進士。唐介初出茅廬,任平江縣令時,做出了一件轟動朝野的大事。平江縣有一李姓土豪,平生吝嗇,縣吏們敲竹杠,打秋風,他坐視無睹,結果,惹怒了這幫污吏,被人下套殺了人,岳州太守是個湖涂官,听信了手下讒言,李土豪雖然吝財,但也知道此事有關生死,因此重刑之下,堅不吐口。
唐介上任後,總覺得此事蹊蹺,通過他的仔細勘查和審理,越發覺得證據不足,殺人桉難以成立。太守大怒,你一個新人怎能推翻先前結論?請求朝廷派遣司法官員進行復審,因事關當地官員,在唐介的堅持下,此桉涉及的被告和證人被轉移,並異地審理,此桉在宋代已經采取了異地審桉制度,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宋代司法制度的完善和超前令人驚異,復審後,結論果然同唐介一致,太守被免官,害人者被一網打盡,李土豪無罪釋放。
唐介在任御史前,一直在基層為官,難得的是,他不唯上而唯實,甚至多次頂撞上司,事後證明他都做對了。譬如,在做任丘縣令時,境內洪澇災害,危害民田,宦官楊敏中建議劃出十一個村子蓄水,唐介卻反其道而行,築堤攔水,疏浚泄洪,水患遂平,為當地民眾保住了家園。另有一次,他的上司要他高價出售庫存綢絹,唐介覺得不可與民爭利,更不能發不義之財,于是留牒不發,拒不執行,還將此事上報朝廷,使他的上司收回了成命。
因政績顯著,唐介被調任為御史里正,後轉任侍御史,這個職位,成全了唐介在歷史上獲得「真御史」的美名。當時,宋仁宗雖然節儉,可對于自己寵愛的張貴妃則比較縱容,于是,皇宮奢靡之風漸行。貴妃出行乘坐的龍鳳車,車上裝飾著無數金玉寶貝,唐介看不過眼了,一再嚴諫,最終,迫使宋仁宗一把火燒毀了豪車。
張貴妃的伯父張堯左,無才無德,可是仰仗佷女被宋仁宗寵愛,不僅大肆攬權,還要分封膏腴之地。宋仁宗捱不過面子,就想給張堯左一個節度使做,這下惹怒了御史台,御史們紛紛上書反對。宋仁宗打哈哈道︰「節度使,不過是個粗俗官職,用得著你們集體反對嗎?」唐介斯時位卑言輕,走在最後,听到宋仁宗這句話後,疾行數步,走上前來,一仰脖子,爭辯道︰「節度使一職,當初太祖、太宗都做過,怎能說是粗俗之位呢?」宋仁宗听後,半天不吱聲,後此議暫停。
事情沒過多久,宋仁宗駕不住張貴妃的枕邊風,又開始給張堯左加官,這回更厲害了,封給張堯左四個使的官,即宣徽使、節度使、景靈使、群牧使。唐介、包拯等人集體發聲,極力爭諫。宋仁宗被逼得沒辦法了,推辭說是中書省的意思,這下文彥博被主子出賣了,台臣們又開始彈劾文彥博,文彥博還真有把柄,即結交宦官貴妃,引援固位,壯大勢力。不過事情到了最後,包拯等人都偃旗息鼓了,挺到最後的還是唐介。
這日,唐介再上奏章。宋仁宗煩死了,你們怎麼總逮著我寵妃的伯父不放呢?宋仁宗一把將奏章扔在地上,威脅唐介道︰「信不信?我一腳把你踢出朝廷,貶得遠遠的。」唐介拾起奏章,一字一頓把奏章讀完,然後,平靜地對宋仁宗說︰「我受忠義所激,即使對我水煮火烹加以斧鋮之刑,我尚不回避,區區一個貶謫遠方又有什麼可怕的?」宋仁宗大怒,馬上下令,將唐介貶往嶺外春州。不久,宋仁宗就後悔了,于是文彥博也被免職。或許是有感于唐介的忠直,宋仁宗居然下令,派人護送唐介到達貶所,生怕唐介有個好歹,而讓自己落個千古罵名。數月後,唐介官復原職。
晚年,唐介曾經對自己的唐氏子孫說︰「我一生為官,知無不言,桃李未曾為你們栽培,但遍植荊棘,你等富貴皆有命,不必指望我,全在你們自身努力。」唐介沒有為自己的子孫廣植人脈,並靠其蔭佑永保榮華富貴,但他卻給子孫留下了一個青名,一筆獨特而寶貴的財富,這是金錢難以衡量的。《宋史》評價︰」介敢言,聲動天下,斯古遺直也」。接著又說︰「唐太宗之于魏征,心中始終存有芥癬,不能善終,而宋仁宗之于唐介,卻能夠始終如一,誠盛德之主也。」
……
可以說,這些著名的先輩就是他讀書和做官生涯之中及其模彷和推崇的偶像般存在,可沒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在地方上做出了些許成績,被朝廷推薦為御史之後,尤其是權責極為重要的巡鹽御史!可接下來的工作內容以及實際遭遇卻讓他大失所望,甚至有些開始懷疑人生起來。
先是接受到皇帝朱允文的詔令和秘密接見,就當他準備沐浴更衣且隆重準備的時候,甚至心里頭還幻想著這是皇帝第一次接見自己,若自己表現的好的話,不但可以帶來更大的仕途進步,甚至是光宗耀祖,也可以大大的滿足自己內心里的那一絲絲優越感和寬慰,可建文帝朱允文一番話卻讓他頓時大感失望!
原來皇帝之所以這麼悄悄模模的秘密接見自己,居然是暗地里給自己安排了這麼一個見不得光的活計,讓自己這個極為重視名譽和骨氣的御史,干著那些見不得光的勾當,頃刻之間,多年來的人生信仰和底線原則瞬間被徹底擊潰,讓楊進變得極其傷感而絕望起來!
朱允文這個皇帝,竟然讓自己玩一出苦肉計,假裝在兩淮地面神秘消失,以此來上演一出被淮王朱允熥暗害的把戲,不管事實成不成立,哪怕是有些許的留言和不利影響,朝廷都可以趁機削去淮王的藩國和封地,正式打響朝廷大規模削藩的第一戰!
楊進整個人心里苦澀無比,自己好歹也是個進士,大明朝的進士和唐朝不一樣,唐朝的進士科考內容一般都是律詩,務實性相對于明朝可以說是差了不知有多遠,但明朝不一樣,明朝的科考極為重視官員的務實性,雖然說也停留在紙面文章上,但紙面上的考題也會考,考生們的一些對政治時事的看法和解讀。通過這種手段考出來的進士,選拔出來的官員,即便有些書呆子,也不會像唐朝的那些個大詩人一樣毫無城府!
楊進自然也不是傻子,相反他的內心深處更加的清澈和敏銳,自然知道皇帝如此作為,終究會有露餡和毀傷名義的那一天,可自己終究性格有些軟弱,一時間還真有些對皇帝生不起抵抗之心,小心翼翼的提出反對意見,遭到了皇帝的果斷駁回,楊進也只好認命了……
整個江淮之行,自己就像個行尸走肉一樣,草草的完成任務之後,便讓自己的護衛隊伍化整為零,分頭行動,灰 的悄悄 回了京城,並找了個不顯眼的地方藏了起來。
這已經是事發後的第十天了,如今的朝廷已經開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削藩浪潮,第一槍直接打在了淮王朱允熥的身上,剛剛還沒來得及把藩王府邸住習慣的淮王,立馬便被御林軍給提緝到了京城。然後各種罪名和詰難猶如暴風雨一般的齊齊襲來,面對這一幕,朱允熥雖然說內心深處深感無奈,但是自己誕生在皇室之中,對,這樣的結局和,可能發生的一幕,其實早有心理準備,倒也沒有任何的抵抗和辯駁,直接痛快的承認了「罪行」,並痛哭流涕的請求皇帝原諒和寬宏大度的處理。
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朱允文,也假惺惺的流下了幾滴鱷魚眼淚,表示自己實在不忍心對自己的同胞兄弟痛下殺手,一紙詔令之下,便毫不猶豫的把朱允熥趕到了中都鳳陽府,給圈禁了起來!
面對這樣的處理結果,滿朝文武倒是沒有人為他喊冤和求情,可能對于這種殘酷的皇家爭斗,大家都顯得有些漠不關心……
此時的各地藩王,雖說心存警惕,但也還不至于如臨大敵的樣子,畢竟皇帝朱允文第一個處理的並不是他的叔叔輩,而是選擇了自己的兄弟手足,而且是同父異母的朱允熥,危機感和緊迫感給各路藩王印象中並沒有那般深刻!但各路藩王也不是傻子,朝廷之前一直斷斷續續的流傳過即將要削藩的風聲,眼下第一個藩王朱允熥已經遭到了懲罰,這個殺雞儆猴的效果十分的理想,直接讓各路藩王很是乖順懂事的加起尾巴做人,同時也教導自己的子女和僕人,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不準外出惹是生非!各地藩王在這一時期顯得極其低調和乖巧懂事起來……
沒有人願意在這個關鍵時期被朱允文抓住了痛腳和削藩的借口!
朱允熥已經被成功的低調處理,可皇帝仍然沒有派人來通知自己,長時間的低調隱藏,讓楊進變得有些郁悶和暴躁起來,這樣見不得人的日子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讓他很是有些不適應。
砰的一聲,小院落的房門被人 烈撞開,夾雜著些許喧鬧的吵罵之聲!
楊進低調的住在這里,身邊只有一個小書童跟著自己,這個小書童是他的族中晚輩,多年來被他教的很是乖巧懂事,也非常的識趣,當然不可能在這個關鍵時期隨意和人爭吵打罵起來!可門外傳來的爭吵之聲卻讓他狐疑不已,趕忙推開房間門走出去看看,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可剛一推開門,卻看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身影,年輕的臉龐上帶著一頂烏紗帽,赫然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都察院左都御史張丹青!
對方的突然出現,讓楊進整個人哆嗦不已,有些滿臉不敢相信的,哆哆嗦嗦撲通一聲跪在了他的面前,滿臉惶恐的說道︰
「張,張大人,您……您怎麼找到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