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旁人隨意的闖進了他的府邸,許員外早就讓家丁把他亂棒砸死了。但很明顯,眼前的來人,壓根不敢讓他有絲毫的意動,反而竭盡所能的諂媚著滿臉堆笑說道︰「小的不知張大人駕到,未曾親自出門遠迎,實在是該死,實在是該死啊,還望張大人大人大量莫要與小人一般見識!」
張丹青皺了皺眉頭,看著許員外家譜端上來的這些個宵夜,依舊顯得面無表情,冷冷的說道︰「讓你的的這些個家僕都給我撤下,我有話要說。」
說完,不懷好意的瞪了瞪許員外一眼,語氣和神情分明一副不容拒絕的模樣。
見狀的許員外也絲毫不敢大意,趕忙有些不耐煩的揮了揮手,旋即便讓這些家奴給撤下了,直到眼睜睜的看著最後一個家奴離開,張丹青這才一臉慎重的用手指在桌面輕輕敲了敲,神色之間滿是肅殺之色︰「听說許員外來到清河之前,在宮里做過多年的差使,不知是否屬實?」
很多太監來到民間都害怕自己會無所生計,但許員外顯然不是這一類,月兌離了宮廷的他,來到民間,已經闖下了屬于自己的一片產業,並且活得非常滋潤,甚至可以說得上是養尊處優,出門在外,或者是在家都有著大量的僕人來伺候他,這是他之前在宮中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若是換做旁人,提起他的那些不堪的過去和苦難經歷,許員外早就暴跳如雷了,但眼前的這個張丹青的身份卻不是他可以隨意抗衡的,面對著這樣的強權和勢力,縱然是許員外,也不得不做出些許的謙和︰「張大人說笑了,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黃歷了,我出宮還算早,托我之前的幾個熟人,倒也謀了份湖口的差事,比之之前在深宮之中,倒也算得上是幸運了吧!呵呵,倒是和張大人無法相提並論,像張大人這樣科班出身的富貴大官,才是讓人艷羨無比啊。」
眯著眼楮仔細的打量了這個皮笑肉不笑的許員外,在南京意識到眼前的這個人,不論是說話還是形式,都堪稱滴水不漏,用民間的話來說,滑 的就像個泥鰍一般,純粹是個妥妥的老油條了,想要抓住他話語之中的話柄,可沒那麼容易,一想到這張丹青不由得郁悶苦澀的笑了笑︰「許員外不必這般如臨大敵的模樣,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咱們雖說談不上有多熟稔,所以很多時候說話咱們也不必兜圈子,藏著掖著,接下來的說話我就挑重要的說,免得東一句西一句,平白讓你提心吊膽,你看如此可好?」
民間素來有民不與官斗的說法,即便成為了叱吒一方的鹽商,許員外也壓根不敢有與張丹青直接抵抗的心思,連忙點頭哈腰的俯首說道︰「大人倒是個性情中人,說話干脆直接而又爽快,大人您盡管說就是了,小人認真的听著呢。大人也不必顧及其他,反而直來直去的讓小人更加能從容應對!」
「好!好!好!」張丹青連叫了三聲好,滿臉有些敬佩的看著這個太監,說實話,在自己的印象之中,太監們這種群體在深宮之中頗受環境的燻陶和影響,說話向來都是比較小心翼翼的,風格和態度自然會偏向比較含蓄,倒是很少像他這般的干脆,當即便點頭笑著說道︰「今年朝廷上下來的御史,和你有過接觸的都有誰?」
歪著腦袋略作沉思,許員外稍緩了一會兒便干脆的答道︰「除了郭奉郭大人,小人倒是沒有與其他的巡鹽御史有過接觸,張大人好端端的問這個做什麼?!」
沒好氣的翻了翻眼皮,瞪了他一眼,張丹青也開始顯得有些不耐煩起來,語氣微微的嚴肅,呵斥說道︰「我問什麼你就答什麼,你在深宮之中多年,多听少說的規矩沒學會嗎?莫不是在外頭享受了幾年富貴生活,性子便開始有些飄了?便開始有些拎不清自己的輕重了?」
被這麼輕輕的呵斥一聲,許員外頓時驚出了一身的冷汗,忙不迭的連連點頭說道︰「張大人教訓的是!張大人教訓的是!是小人多嘴了,這人啊,一旦上了年紀,嘴巴就會忍不住的有些碎起來,張大人,您別見怪,萬萬不要和我一般見識,呵呵!呵呵!」
郁悶的翻了個白眼,這種小細節上也不好太深入的追究,微微的咳嗽一聲,轉換了一下自己的問話方向︰「哦,對了,有一件事本官很好奇,當年你在深宮之中,干的是什麼差事?!服侍的又是哪位貴人?!」
听到了張丹青問到這里,許員外也不由的微微一愣,這種情況下真由不得他說假話,畢竟只要張丹青願意的話,一紙公文書函,快馬送到京城,立馬就可以將自己的底細調查個底兒清!實在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和他打馬虎眼!
當即便有些遲疑的吞吞吐吐說道︰「好叫張大人得知,小人當初在深宮之中,伺候的是妃娘娘!」
妃娘娘?
听到了這個稱呼,不由得讓張丹清倒吸一口涼氣,這個陌生的名字,實際上在明史之中,爭議頗多!
妃,姓氏不詳(有可能以「」為姓,也有可能封號為妃),南京太常寺志所記載的明太祖朱元章的妃子,後世猜測可能為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據傳妃是成祖朱棣之母,傳聞是朱棣篡權而大量篡改正史,但是這個事實卻記于主管禮儀的機構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後書遺失,卻在後來的《國史異考》、《三垣筆記》中所提及。陵神位的擺布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標、秦王、晉王,(存疑,由年齡推測,李妃不可能生太子朱標)右一位妃,生成祖朱棣。古代神位的擺放是嚴格按照身份來的,而《三垣筆記》更是指出,錢謙益(明末大儒)曾于1645年元旦拜謁明孝陵,發現孝陵神位的擺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記載,妃的靈位在右第一位,足見其身份之高。
也就是說,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之後,大張旗鼓的修改他生母的身份,隱去了妃娘娘的事跡,並追奉馬皇後為生母,目的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和自身身份的高貴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出于政治需要。
而這個疑點在明朝的歷史上也爭議頗多,後世的學者和專家也為此爭論不休!甚至到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
畢竟,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有幾個懸而未決的謎桉,大明王朝最大的謎桉當屬建文帝的去向之謎,僅次于建文帝的去向的謎桉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之謎。雖然在正史當中,明確記載了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後,但是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朱棣的生母絕非馬皇後。正史當中將朱棣生母記載為馬皇後,不過是朱棣欲蓋彌彰,為自己的謀朝篡位尋找合法的借口罷了。
之所以在早之前,很少人去懷疑朱棣的生母之謎。那是因為在《明史•成祖本紀》里面是這樣記載的「……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後」。所以大部分史學家都遵照這本正史來確定朱棣的生母之謎。但是這樣的推斷是站不住腳的,常言道「歷史是任人打扮的洋女圭女圭」。朱棣既然能夠篡權奪位,也就能夠篡改歷史。
要研究馬皇後是不是朱棣生母,最好查閱的是內容可信度更高的皇家史料《南京太常寺志》。據《南京太常寺志》記載︰「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後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
從這段記錄當中不難發現朱棣的生母其實是一個叫妃的妃子。不僅如此,就連太子朱標也不是馬皇後所生。可見《明史•成祖本紀》里面所說的︰「高皇後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挾,次晉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是不準確的,歷史上的馬皇後膝下無子。
除了國內史書的記載之外,在一部朝鮮的文獻記載當中也間接證明了馬皇後絕非朱棣之生母。洪武二十二年,朝鮮使臣權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謁燕王,權氏著有《奉使錄》記載著這件事,其中有詩題雲︰「到燕台驛,進見燕府。先詣典儀所。所官入啟,以是日先太後忌日,不受禮,命奉嗣葉鴻伴接到館。七月十五日也。」
此處所說的「先太後」當是從漢制之稱諸侯王母,顯然是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詩題中明言,太後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後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顯然不合。要知道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時候,嫡庶之差別問題並沒有那麼重要(畢竟此時的太子朱標還活著),朱棣即使對韓國使者也用不著不遮掩其真實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馬氏所出無可懷疑。
也許是馬皇後膝下無子,為了彌補這個遺憾,馬皇後一下子就將朱元章的前五個兒子都「認領」為自己的兒子。所以「高皇後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挾,次晉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這句話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太子朱標、燕王朱棣等五人從小就被馬皇後收到自己宮里來撫養,馬皇後也視為己出,這才讓朱棣等擁有了嫡子的身份。這點在方孝孺起草的建文帝伐燕詔書也有所體現「朕以燕王棣孝康皇帝母弟」,方孝孺等人認可朱棣跟朱標一樣都是馬皇後所「生」。
既然馬皇後不是朱棣的生母,那麼朱棣的生母妃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推測朱棣的生母妃是一個元順帝的妃子或者高麗女子。那麼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一些傳言里,朱元章攻下大都後親臨元順帝後宮,收一位美女為妃。這個女子是元順帝的一位妃子,她是弘吉剌一位太師的女兒。此時弘吉剌氏已懷孕七個月,兩個月後,這個蒙古妃子生下一個男孩,而這個男孩就是朱棣。這樣的說法實在是站不住腳,對于一個認識不到2個月的宮女生的孩子。朱元章怎麼可能認作自己的兒子呢?而且關鍵的是,在《明太祖實錄》、《國榷》等文獻記載,朱棣生于 1360年,朱元章攻取大都的時間是 1368年,這時朱棣已經好幾歲了,所以朱棣之生母不可能是元順帝的妃子。
至于這個妃會不會是高麗女子呢?這點也不太可能,就像近代學者朱希祖說的那樣︰「若高麗果有過氏為太祖妃或成祖母,則高麗史亦必大書特書,載其家世,如元順帝皇後奇氏矣。且明太祖妃韓氏、明成祖權妃、任順妃、李昭儀、呂婕妤、崔美人皆能詳其家世,獨妃則高麗及朝鮮史皆無記載。」還有一點是高麗向中國送貢女的時間是1365年,而朱棣是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應天府吳王宮,所以高麗貢女不可能是成祖的生母。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朱棣的生母絕非馬皇後或者元順帝的妃子,亦或者是高麗貢女。這個妃到底是誰,只有朱元章跟朱棣父子二人才知道。
听到了這里,張丹青不由的手指微微顫抖起來,甚至說話覺得有些微微顯得不利索,看著眼前這個許員外的神情也顯得更加復雜起來︰「那麼你離開宮廷之後,又是托了誰的關系來到這里的呢?」
有些不可思議的滿臉震驚盯著張丹青,許員外就像是被人剝光了衣服一樣的驚訝和難受,自己馬上就要被人揭破心底最深處的秘密,而且是來自朝廷這般的位極人臣所在!
還不等他開口,就听著張丹青笑眯眯地湊過臉來,冷笑的開口問道︰「是三寶吧?」
听到這里,許員外更是心里掀起了驚濤駭浪!渾身忍不住的顫抖起來。
三寶這個名字意味著什麼,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三寶就是後來的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又作三寶)。回族。曾祖拜顏、其父輩均信奉尹斯蘭教,曾到過尹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
明初戰亂時鄭和入宮為宦官。追隨燕王朱棣起兵有功,賜姓鄭,為內宮太監,先後被封為三寶太監。永樂三年(1405年),與王景弘等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寶船62艘,遠航南海及「西洋」。
這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鄭和下西洋!
可如果牽連到三寶,這事情會有多麼的麻煩?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