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成龍唱京劇

「李春波,三燈進入待定區!」

當王浩宣布結果的時候,電視機前是一偏哀嚎。

這麼好的歌,這麼好的舞美,這麼能有共鳴的記憶,居然沒能晉級。

最終,是成龍沒有給出他的那一票。

「這首歌你雖然唱得還不錯,可是我覺得有些太單調了,作為導師,我得為自己的專業負責。希望你繼續努力。」

雖然成龍點評的時候,給了一個很專業的評價,又展現出了導師嚴肅公證的一面。

可電視機前的無數觀眾,還是非常不滿意。

情緒都調動到這里了,你居然給我講專業,你知不知道,這是無數人的青春和情懷。

綜藝節目想調動觀眾情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睜著眼楮說瞎話。

當然楚青這樣做,並不是真的打壓李春波。這叫策略。

現在觀眾失望有多大,當他最終逆襲奪冠的時候,高潮才能更 烈。

「成龍大哥,我幫他說兩句,您是香江人,可能並不清楚那個年代的事情。

對李春波這種老知青來說,這就是他們的曾經,單調卻很美好。」

節目組話很少的毛寧,第一次站出來為選手說話。

瞬間就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這一刻他就像是電視機前觀眾的嘴替,幫他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剛才擠壓的不滿,瞬間就釋放了一些出來。

「額!你這麼說我就懂了,就像我們小時候,在七小福學京劇的時候一樣,當時雖然很辛苦,確真的很美好。」

這就是綜藝劇本,楚青不可能真的把成龍的名聲搞臭。

借助他捧一下自己的歌手沒問題,可危及基本盤就不行了。

「你還學過京劇。」

適時的李宗盛插了一句,就立刻把話題牽引開。

剛才給成龍立了個專業公證的人設,這下就到了加深挽回的時候。

「我從小就學的。」

說著成龍站了起來。

「王昭君~」

「悶坐凋安,思臆漢王」

「朝朝暮暮,暮暮朝朝」

一張口就來了一段《王昭君》。吐字曲調都十分到位。

一听就知道是受過專業訓練的。

「好~!」

台下的六百觀眾,那見過這個啊。成龍是電影明星,許多人都知道他很會打。

可在這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不少人還真不知道成龍是學京劇出身的。

包括電視機前的無數觀眾,也瞬間忘卻了剛才他沒投那一票的不快。

成龍會唱京劇,這就和三十年後告訴你,周杰倫原來是個花旦一樣讓人震驚。

什麼叫做民族自豪,就是自己一直喜歡的一個大明星,突然發現,原來他最喜歡的居然是國粹。

那一瞬間,民族的那種自豪感,立刻就出來了。

八九十年代,為什麼那麼多精英拼了命的往外跑。

就是因為當時的外埠勢力,總喜歡宣傳國外的一切都比國內好。

無形中給國人一種自卑感,仿佛自己國家的一切都是一無是處。

要知道當初建國後,曾經有人提出過廢除漢字,要全改用英文。

就因為當時大家都認為,國外的一切都好。

而現在的人,為什麼公知忽悠不懂了。

也是因為隨著我們接受的信息越來越多,當我們真正睜開眼楮去看世界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們也不過如此。

比起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他們那些簡直是小兒科。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戲腔反倒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

有些深入骨子里的東西,時間越久,反倒越有味道。

「我給你們講,我可是從小學武生的,唱戲才是我的老本行。」

成龍也是人來瘋,見台下觀眾熱情,就張口又來了一段《八大錘》

「孤家興兵奪宋朝,南征北剿廢辛勞。但願宋室一起掃,輔保老王做龍朝。」

這一段更是一氣呵成,字正腔圓,動作到位。

短短一段,這下不但讓成龍瞬間顯得高大了。還讓他整個人得到了升華。

這就是文化認同的強大之處。

就連電視機前的不少老領導,也是看的頻頻點頭。

看來這香江還沒有完全忘本。

有了前面成龍的鋪墊,所以當後面有參賽選手,在舞台上唱京劇昆劇黃梅戲的時候,也自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任何一項文化,連你自己都不認同的時候,你如何做到讓別人認可。

雖說是歌唱大賽,可京劇戲曲,他本來就有唱曲的部分。

楚青做這樣一檔綜藝節目。雖然目的是推廣步步高,捧自己的歌手。

可在順手的情況下,進行一些文化輸出,提升一些民族自信心,能做為什麼不做。

有差距是正常的,可也不能因為和國外有差距,就全盤否定自己的所有東西吧。

當這一期節目在央視播完之後,引起的熱度,簡直是鋪天蓋地的。

先說節目形式。

這種不打分,改拍燈的選拔形式。

既能讓觀眾一目了然,就算沒讀過書的老年人,都能看懂。

還增加了許多戲劇性。

比如李春波的三燈。

就為這個三燈,央視的收發室就再次被信件堆滿了。

不少日報,更是一點一點的分析,他和前面那些四燈比起來,到底哪里不足。

越是分析,不少人越是發現。這節目簡直太牛了。

前面晉級的幾個,每一個在演出和舞台表現上,都可以堪稱頂級的。

尤其電視節目中的舞台,在配合台下的「現場演奏」。這簡直比國外的那些演出都還要好。

前不久,奧運會開幕式的時候,那個表演在許多人看來就已經很頂級了。

可現在和中國好聲音一比,仿佛好像差了不少。

不少人一直覺得,國內的節目做得很一般的,瞬間生出了一種,原來我們也能做得這麼好的錯覺。

可為什麼原來央視的晚會,會那麼普通。難道真的是因為改革的關系,央視也開始轉變了?

然而熱度最高的,還是成龍在節目里唱京劇。

別看這幾年,戲曲還很有市場。

這個時候,其實戲曲已經開始走下坡了。

從七八十年代的黃金時段,已經挪到凌晨五點鐘的冷門時間。

這年代還願意看戲曲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

就連春晚,戲曲節目也所剩不多了。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年輕人不喜歡。

隨著流行歌曲的沖擊,年輕人對戲曲越來越不待見。

總覺得伊伊呀呀的,和那些流行歌曲比起來,不夠時髦,不夠有意思。

可當他們喜歡崇拜的成龍,突然在節目中唱戲曲,這瞬間就讓他們感覺,原來戲曲這麼有意思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後世之所以廣告都喜歡找明星。就是因為明星引導效應。

張雲雷的《探清水河》,讓多少年輕人,重新喜歡上了戲曲。

雖然這首曲子,只是小唱本。可他為許多年輕人,打開了一扇早已被關上的大門。

這就是明星效應帶來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