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99章 奧什將軍在波蘭(下)

在與奧什談話的第二天,也就是1794年5月7日,科希丘什科發表了一部被稱為「波瓦涅茨宣言」的宣言。

在當時,這份宣言被視為政-府法律發布的,也是波蘭(貴族)共和國的最後一份法律文件,內容是對《五三憲法》里針對農奴的問題做了補充。

在這部宣言中,科希丘什科以波蘭武裝總司令的身份,部分廢除了國家的農奴制,承認所有農民的公民自由,並承諾幫助他們利用國家政-府力量,與不法貴族的虐待進行抗爭……

雖然這部新法律從來沒有完全實行,也被很多貴族抵制,但是它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這在波蘭歷史上是第一次把農民(農奴)正式認作國家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波蘭」的這個詞等同于貴族。

然而,安德魯在寫給奧什的回信中不加掩飾的宣稱︰這是一個「不合時宜的宣言」。就現實情況而言,波蘭的上層貴族比起底層農奴更具備反抗外來入侵的精神和勇氣。

在法國,「盧梭的信徒們」擁有4年的充足時間,也就是從1789年到1793年,借助了一次又一次自下而上的起義,消除《人權宣言》和《革-命憲法》對法蘭西社會的負面效應。

然而,身處戰爭漩渦中的波蘭,連4個月的和平時光都沒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波瓦涅茨宣言》與之前的《五三憲法》一樣,在潛移默化中造成了波蘭社會內部的極大分裂。

當然,這種言論是絕對不會出現于正統的歷史課本中,只會偶爾閃現于某個學術論文中,然後就被無數人批駁的不得不刪除……

正如安德魯這個「烏鴉嘴」所預言的那樣,就是在這個時候,波蘭獨立戰爭逐漸朝著不利于波蘭起義者的方向發展。

在5月之後,普魯士軍隊穿過波蘭邊界,正式加入到俄羅斯軍隊主導的,在波蘭北部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中。

6月6日,普魯士與俄羅斯聯軍與科希什丘科所部主力遭遇,什切科內齊戰役爆發。

作為入侵一方的俄普聯軍,擁有兩萬名裝備精良的步兵,6500騎兵以及134門火炮,而捍衛國家的科希什丘科僅有5500步兵、3500騎兵、6000名民兵和33門大炮。

在絕對的實力差距,尤其是火力差距面前,科希什丘科精心布置的所有戰術都變得毫無意義。雙方血戰了幾個小時,以波軍的慘敗告終。

波軍的兩位指揮官約瑟夫-伍德斯基將軍和楊-戈霍夫斯基將軍均戰死,農民英雄格瓦斯基也戰死了。波軍有2500人戰死或被俘,普魯士1000余人傷亡,俄軍傷亡不明。

這場戰斗切斷了華沙和克拉科夫的聯系,導致後者很快淪陷普軍之手。科希什丘科在戰斗中受傷,但還是帶領殘部撤回了華沙;不久,1.6萬人的俄軍又打敗了另一路6千波軍,後者損失近兩千人,同樣撤至華沙。

首發&︰塔>-讀小說

很快,病床之上的科希什丘科下令在首都周邊重新構築三道永久性的防御工事,準備迎接血腥而殘酷的華沙保衛戰……

5月到7月的這一期間,奧什和身邊的幾名副官、書記員就一直待在華沙及其周邊。他們的日常工作事務,除了與10多個分散于全波蘭的法國-軍事援助分隊保持聯絡外,還要以第三方的視角全面記錄波蘭戰爭方方面面的情況。

不僅如此,奧什還要在暗地協助軍委會和外交委的人在華沙等地建立一個法國秘密情報網。等到波蘭淪陷後,這個諜報組織依然可以正常運作。

8月,在巴黎的熱月政變之後,安德魯寫給奧什的書信中,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暗示,如果在未來,他安德魯-弗蘭克能夠執掌法蘭西的命運。或許在10到12年之內,自己會任命奧什率領一支12到15萬的法國-軍隊重新殺回波蘭。

基于此,安德魯希望奧什從現在就策劃一個軍事方案。其中,法軍的出兵規模將不低于12萬,外加同樣數量的波蘭復國-軍(正規軍部隊),以及20萬的波蘭民兵,應對的目標敵人依然是俄普奧三國中的一個、二個,也許是三個一起打。

談及波蘭復國-軍,安德魯還以私人的名義告知奧什在回國之前,可以收攏一支願意投奔自由法國的波蘭槍騎兵,人數不要太多,1200到1500人即可,能夠組建兩到三個槍騎兵團。在18世紀,槍騎兵屬重騎兵之列,可以彌補法軍重騎兵數量的不足;

至于年紀,18歲左右的年輕人必須佔到一半(最適合于洗腦),他們的出身要以小布爾喬亞為主,也就是波蘭的小資產階級或是中小貴族。這些法籍的波蘭騎兵將是未來波蘭復國-軍的種子。

盡管安德魯一直是以私人名義,與奧什探討一下未來的波蘭問題,但是隨著熱月政變後,安德魯手中權柄的份量越來越重,他在往來書信中的語氣,也變得越來越帶有命令的口吻。

好在奧什是一個服從性極強的共和國-軍人,加之他知道如今的安德魯正深刻影響著國計民生與軍事外交,那是德意志貴族身後有多達7位救國委員會的支持,這其中就包括塔里安,梅爾蘭,勒貝爾,圖里奧,卡爾諾,康邦和蘭代。

回到眼下的波蘭。隨著5月份以來的軍事形勢的持續惡化,起義隊伍內部的矛盾也跟著激化。6月28日這一天,處于衛國戰爭中的波蘭社會再度面臨分裂。

那些被波蘭雅各賓派煽動起來的華沙貧民,手持大刀和長矛沖入了一個個國家監獄,就如同法國的「九月大屠殺」那般,暴走的華沙市民未經任何審訊,就私下處死了一批被囚的罪大惡極的賣國賊(主要是投靠俄國的波蘭大貴族和大奴隸主),表示要與沙俄侵略軍決戰到底。

最終,這場「六二八暴亂」受到了軍隊鎮壓,那些獲得起義軍領導權的上層貴族,下令逮捕並懲辦了一批「肇事者和暴徒」,此舉引起了起義陣營中的平民和下級軍官的嚴重不滿。

1794年7月開始,俄、普聯軍從東西兩方開始包圍華沙。于是,長達4個月的華沙保衛戰,正式爆發。

與此同時,一直宣稱會在這次戰爭中,嚴守中立的神羅皇帝兼奧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在丟失布魯塞爾和安德衛普之後,也徹底拋棄了復盤奧屬尼德蘭的可能性。

很快,弗朗茨二世命令5萬奧地利軍隊從波西米亞北部進攻波蘭,繼而佔領了散多梅希等地。

7月13日,普奧聯軍4.3萬人,超過100門火炮圍攻華沙。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率軍擊退了普魯士軍在沃拉方向的進攻,普奧聯軍圍攻華沙陷入僵局。

7月27日,科希什丘科為策應華沙戰事,下令大波蘭地區全面起義。8月22日,普魯士軍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撤退到布佐拉河,在撤退過程中損失接近一半軍隊,華沙之圍暫時解除。

在東線,受到波蘭游擊隊襲擾的俄軍也遭遇到一系列失敗,盡管損失不大,但士氣嚴重受挫,不得不放棄了圍攻華沙,繼而退守國境線,等候來自蘇沃洛夫元帥的援軍。

期間,奧什一度拋棄了法軍觀察員的身份,在眾多波蘭指揮官的支持下,暫時接替了因意外受傷,而昏迷不醒的科希什丘科司令,主持了第一次華沙保衛戰。

這一舉措,是科希什丘科鑒于波蘭軍隊內部矛盾重重,預先做了一個後續安排,不想還真的派上了用場。

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此外,作為法蘭西的軍團級指揮官,奧什作戰經驗豐富,處事果決,而且為人謙遜,進退得當。尤其是與其他的波蘭指揮官不存在任何的利益沖突,反而能夠得到起義軍上下的支持。

不僅如此,在科希什丘科的有意無意的安排下,奧什與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的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安娜結識,兩人很快就在一起同居。因此,奧什也被很多波蘭上層貴族視為「自己人」。

等到普俄聯軍不得不從華沙城下退卻,以及科希什丘科恢復健康後,這位法國將軍隨即主動交出了全部軍權,繼續以軍事觀察員身份待在科希什丘科身邊。

無論是奧什,還是科希什丘科,他們都深知第一次華沙保衛戰的勝利,僅僅是延緩了波蘭滅亡時間。

8月中下旬,孤立無援的立陶宛和拉月兌維亞兩地先後向俄軍投降。至9月中旬,隨著俄國本土調來的軍隊增加,起義軍的形勢越來越絕望,特別是蘇沃洛夫軍團加入了戰局。

9月中旬,蘇沃洛夫的軍團打穿了波蘭布格河防線,渡河進攻西拉科夫斯基所部。此役,蘇沃洛夫以1000人的損失殲滅對手5000軍隊,為波蘭防御東線國門的正規軍基本被消滅。

此時波蘭陷入絕望的三面作戰中,數量本來就少的起義軍被迫放棄許多地區。東面蘇沃洛夫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南部奧地利軍隊更是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因為此時科希什丘科正率軍與西面的普魯士人鏖戰。而奧什再一次被留守華沙,擔當起臨時司令官。

9月25日,科希什丘科忽然回到華沙,他神情沮喪的告訴面前的法國將軍︰「我們即將戰敗,而祖國的領土和人民也行將遭遇列強的瓜分蹂躪,但波蘭不會滅亡,永遠不會!」

那是科希什丘科為未來的波蘭復國-軍準備了1700個復仇的種子,他們將保護同樣數量的老弱婦孺,以及法國-軍事援助團部分成員,一同將前往530公里外的薩克森選帝侯國,以及1200公里外的法蘭西共和國。

不僅如此,科希什丘科與其他波蘭愛國者每年計劃從波蘭境內,動員5百到1千人的波蘭愛國青年前往法國,以法籍波蘭人身份接受軍事訓練,跟隨法軍作戰,並願意為共和國獻出生命。

唯一的要求,就是當法蘭西決定東征普魯士、奧地利與俄羅斯的時候,這些波蘭軍人必須無條件的參加波蘭的復國之戰。

有離開的,也有留下的。在法國-軍事援助團的125名成員中,除了12人已經不幸陣亡外,另有65人自願留在波蘭……

10月1日,當科希什丘科決定親自出城迎戰俄國-軍隊的時候,奧什也帶領那支3500人的隊伍,離開了華沙,一路向西,開始了長達兩周的逃亡之路。

10月10日,波蘭軍隊在馬切約維策附近與俄軍主力遭遇,不幸戰敗。指揮官科希什丘科三處負傷,鮮血迸流,不省人事,墜馬被俘。這是奧什在德累斯頓王宮听到的消息。

在修整兩天後,奧什將那位安娜公主安置在薩克森王宮,自己帶著隊伍繼續向著萊茵河前進。抵達法國邊境的時候,他們從過往商人那里得知一件可怕的事實。

那是俄國將軍蘇沃洛夫率部攻下了華沙之後,竟然下令屠殺了兩萬多手無寸鐵的平民,制造了慘劇人寰的「普拉加大屠殺」。

有俄軍的親歷者描述了那個過程︰

「他們從房屋的窗戶和屋頂向我們射擊,我們的士兵沖進房屋,殺死了所有人……我們的士兵向平民開槍,女人尖銳的尖叫聲,孩子們的哭聲此起彼伏……不需要任何的憐憫!我們的士兵大聲喊叫並殺死所有人,不分年齡也不分性別。

戰後,我沿著維斯瓦河行走,在它的岸邊躺著成堆的尸體和死者︰戰士、居民、僧侶、婦女和兒童。看到這一切,一個人的心碎了,他的眼楮難以直視……被殺害的人是數不勝數的。」

來到斯特拉斯堡的時候,奧什領著那3200人的流亡軍隊,在面對萊茵河東岸的波蘭方向,鄭重發誓︰12年之內,他將帶領15萬法軍重新殺回華沙,為波蘭復國!

12年,這是安德魯給予奧什的準備時間,也是一種承諾。假如奧什能夠逆天,改變他本人不幸英年早逝的命運的話。

作為日益成熟的政客,安德魯不會像那個多愁善感的奧什,對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國度充滿任何感情。盡管後世普遍認為,這場波蘭大起義間接幫助了困境中的法國。

但那又如何?安德魯不願意犯下與拿破侖相同的錯誤,與俄國進行一場沒有任何利益的戰爭,除非存在不得不出兵的充足理由。

就在奧什發出「萊茵河誓言」的時候,安德魯也因為南部戰場上的一次重大變故,而不得不離開巴黎,再度領兵出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