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七章 前往房州

既然得到了婁師德的承諾,沈三問馬不停蹄的又去拜會狄仁杰。

事情比想象中的順利。

沈三問道明了其中的彎彎繞繞,大體與婁師德的對話大同小異,听完狄仁杰就同意了同赴房州的請求,甚至備好了車馬。

沈三問覺得現在思路很清晰。

第二子姓李,這樣公主坐皇位就名正言順了。沈三問也是有爵位的,雖然只是個縣男,若是定下小問繼承爵位,長子繼承父親的爵位,次子繼承母親的位置,十分合情合理,果然是個天才啊,有木有?不少支持李唐的臣子,至少不會在此事上太過反對,能容忍武皇執掌天下,如何不能容忍李氏的公主做這天下之主。

至少崔王兩家就不會再有反對之聲,與公主有舊交的家族,也只會是家族內部人員的升調,來迎合局勢。

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浮上心頭。

房州,位于山南東道,與洛陽交接,並非遠至台灣的崖州那樣路途遙遠,只是不夠繁華,在洛陽人看來,還是偏僻。若是獨行,一人一騎,中途換乘,大概五天可至,若是乘坐馬車慢行,半月即可抵達。

決定好行程,沈三問回府與公主道別,此去日夜兼程也需要二十天,二人好似從來沒離開過如此久。

公主十分的不舍,「此去不妥,狄仁杰不是那麼容易說服的,若你執意前往,務必帶著護衛前去,注意安全。」

沈三問︰「好。你放心,我相信狄大人不是那種小人,定然不是有所圖謀。」

公主有許多難言的擔憂,「萬事小心,我等你回來。」

翌日,沈三問起的很早,若是此行能夠讓狄仁杰認清現實,當真是這麼久以來自己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了。

狄仁杰甚至帶著醫生,每日湯藥不斷,可從未落下過行程。沈三問是想著快點抵達,然後快點回京,狄仁杰,大概是想早日見到廬陵王吧。

馬車依然少不了走走停停,這算是沈三問第一次一個人,簡裝出行。沒有極大的排場,里三層外三層的護衛,只有百人隨從還有身邊一個老頭。

這兩天,狄仁杰與沈三問說了許多,民生疾苦,地方見聞,配合著眼前破漏的茅草屋,綠油油的莊稼,十分應景。

開始沈三問听到十分感觸,大唐,是個糧食溫飽都沒解決的國家,無數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只是求一口飯吃,就如同我這個撲街作者,何其悲慘。

但是慢慢就變樣了,一直說的是疾苦、疾苦、疾苦。

十天,整整十天,沈三問忍了狄仁杰整整十天的唐僧念經,好在他並不唱only you,否則沈三問真不敢保證會不會暴起。

終于抵達房州,沈三問捂了捂耳朵,不听不听。

然後無奈的放下來。

二人住進了房州縣衙,距離李顯所在的漁村還有些距離。武皇還是夠狠的,真的是讓李顯來體會生活多艱來了。這縣衙就夠破了,房屋低矮,透漏著斑駁的痕跡。打听到李顯住的漁村,滿是腥味,雖然有人給他蓋了房子,但是家具簡陋,生活困苦,每日得到的銀子,真的只是所有人口糧的一半,還得靠忠心的底下人捕魚耕田,才能保證這位王爺和他的家眷不會餓到。

之前的九夜,都是原地扎營,到達這里,沈三問第一次停下來,觀察風土人情。距離目的地越來越進,想象要達到目的,心情還是很激動,他突然有種攔著路上行人,問他們姓不姓福的沖動。

當然,最後,他只是攔下一個人,問他家住哪里,家里幾口人,以何為生,賦稅如何,是否家有余糧。又攔下幾個人,問得的結果也是一樣。

武皇的治理是成功的,近幾年也沒有發生災荒,在這偏遠的房州,並沒有橫征暴斂的事情發生,百姓的確可以活下來,還能安穩的娶妻生子。聯想二十一世紀,娶妻生子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周朝人能生活在明君的治理下,不用擔心吃什麼的問題,也算得上身在福中了。

待狄仁杰飲用過中午的湯藥,二人再次啟程。

終于抵達李顯所在的漁村,二人此次前來,並未有任何通報,也沒有借宿官衙驛館,李顯對此毫不知情。

不過幾年時間,李顯額頭已經生了幾處白發,人也憔悴不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可想而知廬陵王殿下有多麼不適應現在的生活。

狄仁杰望著眼前這個少年,心中感慨萬分,以前廬陵王是多麼的血氣方剛、不可一世,如今,只剩下滿面愁容,怯弱惆悵,听說有京師來的人,眼神還透漏著擔憂和恐懼。

真是天意弄人。

狄仁杰俯身下拜,「臣狄仁杰,參見廬陵王殿下。」

李顯自然認出了這個老人,趕緊過來攙扶,「罪人不敢接受狄相之禮,還請狄相勿要如此。」

沈三問也與他見禮,「臣沈三問見過廬陵王。」

李顯初見並沒有認出他來,听他的身份,才敢確認,露出發自內心的欣喜,「原來是太平的駙馬,太平可還好?」

沈三問恭敬的回答,「公主一切都好,只是時常掛念廬陵王。」

李顯點點頭,「多謝駙馬與皇妹,裹兒才能得以活命,今日終于能夠當面道謝。」

沈三問決定試探一番,「裹兒乃是皇家的子孫,若有能相助的地方,自當盡力。不知裹兒可許了人家,听聞梁王武三思之子武崇訓聰慧非凡,多才多藝,名滿京師,與裹兒當真是門當戶對,我與梁王相識多年,廬陵王既然如此疼愛裹兒,不如我便做一回說客,與裹兒促成這門親事,也好叫一些宵小之徒,絕了攀附投機的思想。」

李顯听得只覺冷汗直冒,伸出衣袖,擦擦額頭冷汗,窘迫與心虛暴露無遺,又強自鎮定的回復,「戴罪之身,不敢高攀梁王。」

果然,與自己猜測的並無二致。沈三問沉沉嘆一口氣,也不願意再給他留一份薄面,「三問今日與狄老前來,是要代這天下人問廬陵王一句話,昔日因為寵幸韋氏,失了江山,若是能夠再登大寶,可願任用賢臣,杜絕後宮干政,勤政愛民。」

李顯听得沈三問說起往事,心頭更加悲痛,「昔日失去江山並非韋氏之故,只因天命歸于當今陛下,聖君出世,殷王也退位避讓。我與韋氏在這房州同甘共苦,不離不棄,若是能夠再登大寶,自當共享榮華,同掌天下之權。我李顯絕非忘恩負義之徒,做不出這等藏弓烹狗之行。」

沈三問再問,「殿下以為韋玄貞之才可擔大任否?」

李顯︰「陛下不過是氣不過那日的戲言,韋玄貞那時所進之言擔當侍中並無不妥之處。如今,斯人已逝,何須在論及此事?」

沈三問無話可說,武則天怎麼能生出這麼蠢的兒子。

狄仁杰在一旁已經听得目瞪口呆,此行本來是為了勸服沈三問,何謂天下正統,一路上他基本沒住過口,只希望沈三問能听進去哪怕一句半句。至了房州,居然听到廬陵王如此說辭,狄仁杰感覺心里一口氣無法舒暢。

沈三問見他說不出話來的樣子,立刻著大夫上前整治。

大夫診過脈,小心翼翼的說,「氣結于心,可大可小,還應順氣平心才好。」

沈三問知道他心中不忿所謂何事,為他二人讓出空間,也好讓狄仁杰認清現實。「狄大人日久未見廬陵王,總有只言片語叮囑,其他人便散了吧。」

周圍人散去,狄仁杰已顧不得禮儀,雙手抱著李顯的手臂,「殿下剛剛說的可是真心話?」

李顯支支吾吾的點頭,「莫非,莫非狄大人也以為本王錯了?」

狄仁杰哀嘆一聲,「殿下讀過大學,學過論語,難道不知任人唯賢的道理,侍中何等要職,韋氏豈能憑借裙帶關系輕松獲得?韋氏四兄弟那時已經是權勝一時,韋氏尚且不知足,這天下便是不姓武,也姓韋了,祖宗江山,殿下如何這等不珍惜。」

李顯︰「如今陛下不一樣任用武三思、武承嗣為宰相?」

狄仁杰悲涼無比的開口,「殿下在房州,一直安穩,可燕王李忠、許王李素節等人均已遭難,殿下以為何故?不過是陛下從未放棄你,希望你有所長進,能夠多多修身養性,讀書長進。武三思狡詐如狐,為相綽綽有余,武承嗣不過徒有虛名,未有實權。若是陛下當真昏庸,早已選立武承嗣或武三思為太子,京中還有武旦,殿下如何能夠活到今日。」

李顯經過這一點撥,也明白不少,「可武三思卻與我說,陛下任用酷吏,寵幸奸臣,民心思唐,他願擁立我為君,結為兒女親家,我見此人並非奸詐之徒,來俊臣倒行逆施,薛懷義目無王法,這些都是假的嗎?」

狄仁杰更加驚愕,「武三思居心叵測,殿下如何能與此等奸邪之人為伍?還以他為忠良?」

李顯在房州也非毫無外界消息,心里當然知道狄仁杰受先帝贊譽,又受武皇敬重,因厚德廣受天下人贊譽,若非他主導,擁立他的人能有幾何,自然不能失了老臣之心。「本王勿信武三思之言,還請狄大人名言是非,好教李顯莫要受奸人蒙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