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885章 定淮南(五)(二更)

「這就是大唐嗎?」

看著遠處的明州城,菅原道真不禁有些好奇。

他沒來過大唐,要不是因為海盜一事,他被政敵藤原時平逼迫率領出使大唐,他或許一輩子都不會踏上大唐的領土。

不過既然來了,他也要好好打探大唐如今的情況,看看是否像藤原時平所說那樣,已經結束內亂,並且連滅南詔和西州回鶻兩國。

之所以他們的船隊會出現在明州外海,也是有原因的。

大唐初期,倭國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是在難波(今大阪)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今福岡)出發。

從7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在這四十年間,遣唐使團走的北線,即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經過洛陽、最後到長安。

北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相對來說比較安全,船只遇難情況較少。

不過後面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半島,與倭國關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就不是很好,所以北線就廢棄了。

于是遣唐使團的船在7世紀70年代到8世紀60年代這近一百年的時間里,改取南島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大唐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

這條航線叫中線,主要航行于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容易遭遇海上風暴並出意外這些,比較危險。

北線和中線都需航行一個月左右,運氣不好,遇到風暴或者偏離航線,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

8世紀70年代以後,直到最近一次遣唐使出使大唐(即公元838年)的幾十年里,航線又換了,也就是南線。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徑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轉由運河北上。

南線所需時間較短,一般十天左右,遇到順風時期甚至三天可達,不過危險性跟中線相當,都要穿過茫茫東海。

此次由菅原道真率領遣唐使團走的南線,主要原因還是北線和中線並不安全,有大量的新羅海盜活動,只有走南線。

這也是為什麼菅原道真一行出現在明州外海的原因。

菅原道真率領的使團規模並不大,主要是因為比較著急,準備時間並不充足,只有三艘船三百多人的規模而已。

而公元838年那一次遣唐使團,有四艘船六百多人,也是倭國所有遣唐使團規模最龐大的一次。

「啟稟右大臣,遠處有戰船正向我們駛來。」就在菅原道真在憧憬的時候,遠處有兩艘大唐的戰船朝著船隊而來。

並不是寧船,而是海鶻船。

在遠洋,能看到的大唐戰船自然多是寧船,不過大唐還是有其他戰船的,不過大多在近海以及內河。

像海鶻船,屬于輕型戰船,並不適合遠洋航行,但近海卻是很多。

不過海鶻船並沒有裝備火炮,遠程攻擊武器主要是弓弩。

或許是看到這突然出現的三艘船只並沒有懸掛能表明身份的旗幟,而這里又靠近明州水師駐地,所以才有兩艘海鶻船過來檢查,以免是海盜。

在靠近倭國使團船只後,大唐的海鶻船上便有人示意三艘船停下檢查。

菅原道真此次是來出使大唐的,自然不會跟大唐的水師交惡,便讓手下的人停下。

過了一刻鐘,大唐水師的將士登上了倭國的師團船只,看著船上的人都是矮小的倭人,也有些意外。

「你們是來干什麼?要是商船,你們該去港口!」

一個唐軍水師軍官打量著船上的倭人,淡淡地吩咐道。

明州水師的駐地和明州的民用碼頭並不在一個地方,所以這個軍官才有這麼一問。

「我們是來自倭國的使團,準備前往長安朝貢!」菅原道真回答道。

「倭國的使團?」水師軍官有些疑惑,問向旁邊的手下,「你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好像是遣唐使,不過倭國上一次派遣唐使好像是六十多年前了吧,也不知道這些人是真是假。」旁邊倒是有將士知道怎麼回事,不過也不敢確認。

「遣唐使?」

軍官看了看眼前這些穿著不一,身份也是五花八門的‘使團’,也有些不敢確定。

這些人中有官員,有文人,也有士兵,甚至還有和尚,看起來倒是像那麼回事。

不過軍官依然不敢確定身份,只能把這些人帶到水師駐地,讓上面的人去核實身份。

很快,明州水師都督王師邈便得知了倭國派了遣唐使團來大唐,心里也是一驚。

對于這倭國使團的到來,他倒不是驚訝好久不見,而是懷疑這使團是不是因為新羅海盜以及石見、佐渡礦山的事。

畢竟前不久,就是他的明州水師把倭國水師給打了個全軍覆沒,還把倭國平叛海盜的軍隊打的狼狽而逃。

現在倭國使團到來,他怎麼看都跟自己的水師在倭國的那些事有關。

使團的身份他是確認了,在大營派船只護送倭國使團前往洛陽的同時,他也派人從陸路去升州,向石凌匯報倭國使團的事……

「李副使,我怎麼覺得這次前往洛陽會有些不好的事情發生?」

一艘懸掛淮南標識的樓船航行在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通濟渠江面上,正是從揚州出發的淮南使團船只。

船只剛剛駛過汴州,朝著洛陽而去。

從汴州到洛陽的大運河,還要走一段黃河,然後再走一段運河才到洛陽。

正是因為洛陽是南北運河交匯點,加上又是東都,在天下局勢穩定後,來往的商旅絡繹不絕,造就了洛陽的繁榮。

不過因為淮南暫時屬于割據的狀態,從江南前往長安的官船都是走的長江。

「你在擔心什麼?」李神福看向劉威,不禁問道。

「我也不知道,心里總覺得不對勁。」劉威搖了搖頭,不知道自己到底擔心什麼。

「你若是擔心那兩人,他們也跟我們一起前往洛陽。這兩人不在,節帥掌握牙兵,其他人不可能翻得起風浪。」李神福說的兩人自然是朱延壽和安仁義二人。

下意識中,李神福把牙兵忘了。

因為相比于朱延壽二人,張顥和徐溫兩人怎麼看都像是忠心耿耿之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