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19章 國庫、劍州

「義父。」

「建兒,你怎麼來了?」看到是韓建,田令孜有些疑惑。對方不在華州好好待著,怎麼跑到這里來了。

「有個事情,孩兒覺得有必要向義父匯報一下,若是晚了,恐怕會引起禍患。」韓建沉聲道。

回到長安後,韓建變為任命為華州刺史兼潼關防御使,鎮守潼關,作為田令孜另外一個假子李師泰則是被封為同州刺史。

此時的京兆府,除了京兆府本身外,就剩下華州和同州兩州還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在京兆府周圍,南面是山南西道;東南方向是商州,目前是楊守亮在這兒。

除此之外,在京兆府周圍,李昌符佔據鳳翔(李昌言因病去世,其弟李昌言接任節度使)、朱玫佔據寧這都是不怎麼服從朝廷管轄的,而在潼關以東地區就別說了。

別看現在朝廷回到長安,但是實際上管轄的地方也就京兆府周圍,也是之前黃巢禍亂的地區。所以一回到長安,田令孜就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華州和同州刺史。

「什麼事?」

「孩兒听說這段時間下面的將士因為賞賜減少,軍中將士有些不滿,孩兒擔心長久下去,會引起軍中的叛亂。」

韓建不是危言聳听,這樣的事情又不是沒有出現過,僅在成都的時候,就因為賞賜一事,黃頭軍就叛亂了。

現在剛回長安,若是再次出現叛亂,會相當麻煩。所以在得知軍中開始不滿後,韓建便前來向田令孜匯報,以免事情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什麼?」听到這個事田令孜不禁想起了黃頭軍叛亂一事,那次可差點讓他去閻王爺那里報道。

軍中將士為什麼不滿的原因,他也清楚,可是賞賜要是不減少,國庫都得沒錢了。

此時的朝廷只能靠著京兆府以及周邊幾個節度使的稅收維持,像鳳翔、寧、延等地又不是什麼富裕之地,而且這幾地的節度使並沒有把稅收全部上交。

東西二川以及山南西道在之前就把稅收上交了,李曄更是拿出七十萬貫給朝廷,這也在半個月前全部到位。

可即便如此,國庫也沒錢。因為其他地方的稅收根本就沒有上交,所以此時朝廷搬回了長安,但是跟小朝廷沒什麼區別。而且就連西川都減少了上交的稅收,其他地方就更別說了。

稅收不多,但目前卻要維持整個朝廷中央的官員俸祿,還有數萬軍隊的餉銀。

僅僅是神策軍,為了維持統治,回到長安後就準備擴充,可是因為沒錢,目前只擴充不到一萬人。

即便是有李曄上交的七十萬貫,目前國庫里的錢也只剩下不到六十萬貫。這點錢看似多,可要維持這麼龐大的朝廷,顯然是不夠的。

而且昌寧公主馬上就要大婚了,按照李儇這個皇上的意思,不說辦的紅紅火火,但起碼不能失了皇家的威嚴。

現在到處都要用錢,可是田令孜卻沒有任何來錢的途徑,自然就只能減少士兵的賞賜,等後面的稅收上來了再說。可沒想到只是剛剛減了賞賜,下面的將士就開始不滿,這樣下去可不是好事。

「義父,是不是國庫沒錢了?」韓建試探道。

田令孜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但其表情證明韓建猜對了。

「山南西道有錢,上次能拿出七十萬貫,何不讓他再拿出一些錢?」反正韓建也把壽王得罪死了,所以繼續玩死里得罪也無所謂了。

「這不是長久之計,山南西道畢竟不是富裕之地,壽王剛剛拿出七十萬貫,這個時候不宜太過逼迫其。要是逼反對方,反而是個麻煩事。」田令孜搖了搖頭,並不贊同。

把壽王逼反,他還真的拿壽王沒轍。只要壽王死守幾條蜀道,他就只能看著。到時候還會再次中斷與東西二川的聯系,東西二川的稅收也押解不到長安,所以暫時田令孜並不想太過逼迫李曄。

「義父,孩兒知道有個地方很富裕。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獨佔安邑、解縣,每年也只獻一部分鹽以供國用,大部分盈利卻是收入囊中。

據孩兒估計,這兩縣的鹽池,每年獲利可能高達百萬貫,甚至更多。若是能獲得這兩縣的鹽池,收歸國有,這樣國庫空虛問題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緩解。」田令孜的另一個義子匡佑說道。

百萬貫?听到這個數字,田令孜心里一跳,若是這樣,這一定要據為所有。

在以前,歷任河中節度使都只是每年上交三千乘鹽給朝廷,剩下的則是用作軍餉。所以對于河中的兩地鹽池到底有多少盈利,朝廷也不知道。

听了自己義子的話,田令孜便想起河中從黃巢之亂開始,打了這麼多年的仗,而且勝多敗少,若是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撐,怎麼可能堅持到現在。看來這王重榮的確在鹽池上獲利不少。

「想要讓王重榮把鹽池上交不是一個簡單的事,這些節度使,現在都不太听從朝廷的旨意。」田令孜沉聲道。

「義父,孩兒有一計。」韓建連忙道,這讓匡佑對其很不滿,「義父可以先禮後兵,先以朝廷的名義讓王重榮上交鹽池,若是王重榮不從,就下旨調離王重榮,讓義父的心月復去擔任這個節度使。」

「王重榮不會這麼听話的。」匡佑示威似的拆台道。

「那就以朝廷的名義下旨集結鳳翔、延、涇原、寧等地的軍隊討伐王重榮。相信他們肯定也對河中的鹽池很感興趣,孩兒就不信王重榮可以扛住諸鎮大軍的進攻。

這樣義父不僅能獲得河中,而且還能削弱諸鎮的實力,一舉兩得。」

田令孜頓時眼前一亮,滿意地看了看韓建,「這個辦法不錯,一定要把河中的鹽池弄到手。要是王重榮識趣,咱家可以讓他換個地方當節度使,若是對方不從,那就不要怪咱家不客氣了。」

田令孜自然知道韓建為什麼這麼積極,估計也是貪圖河中節度使的位置。這並不是壞事,只要對他忠心,這節度使讓對方當又有何妨?不過當務之急,是得想辦法拿到河中鹽池才是。

李曄不知道歷史的進程,道目前為止,沒有因為他發生多大的改變。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現在的實力還無法影響歷史的進程。

不過田令孜想要收拾王重榮一事對他來說卻是好事,起碼他暫時可以清淨點。

而且最近還不止這個好消息,在他派出兩千多騎兵的護送下,跟吐蕃交易的戰馬也分批運了回來。

之所以派出這麼多騎兵,主要也是擔心吐蕃人黑吃黑,同時也是為了震懾吐蕃人。當看到一個個身披精良鎧甲、身騎高頭大馬的天策軍騎兵,武器寒酸的吐蕃各部落著實被震懾到了。

雖然論騎馬的嫻熟,天策軍或許不如這些吐蕃人,畢竟這些游牧民族基本從小都會騎馬。但是只論裝備、氣勢,卻是天策軍更甚之。

畢竟回鶻馬要比吐蕃的馬高大,氣勢上自然要強些。

有著天策軍騎兵的震懾,交易自然很順利。

八千匹戰馬一到,李曄就把這八千匹分到天策軍,讓六個步兵廂的騎兵都馬匹配齊。多余的戰馬,李曄則是用于加強自己的親兵,並把親兵隊伍擴充到四千人的規模,使之每個親兵都有戰馬。

那些駑馬,李曄除了大部分分給了天策軍後廂和神機營外,剩下的則是向外售賣。

並且李曄還讓人在興元府境內尋找一空曠之地,建立了一處牧場,用于培育馬匹以及騾子。

興元府並不適合放牧,不過只是用于小規模培育優良戰馬卻是沒問題。相比于戰馬,李曄對于騾子更感興趣。

騾子並不是沒有,這玩意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出現了,不過都是作為稀奇玩意,並不多見,即便是在唐朝也很少見。騾子大規模成為役畜,還是在明朝。

騾子雖然不能作為戰馬使用,但是在馱運貨物方面卻比馬和驢強。騾和驢騾的繁殖力極其差,但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飼料利用率高,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易于駕馭,使役年限可長達20∼30年,役用價值比馬和驢都高。

所以要是有了騾子,完全可以取代軍中的馱馬,成為軍中的後勤中堅。

不過就在李曄這邊暗中快速發展實力的時候,總有人給他找事做,這不南邊的高仁厚在忍耐數月之後,終于忍不住對劍州動手了。

李曄畢竟跟高仁厚打過交道,也知道這人比較自傲,看不起他,也看不起陳敬。李曄實際控制著東川門戶——劍州,高仁厚自然會懷恨在心,不然之前三州叛亂的時候,東川也不會出兵。

只是李曄沒有想到高仁厚還沒徹底統一東川的時候,就開始對劍州動手了。自己的主角光環是出現了嗎?自己不找別人麻煩,別人也會主動找上門來。

四月初,高仁厚遣將趁著張士安過生日之際,在其策反的劍州將領協助下,出兵五千進攻劍州。張士安不敵,抵抗一天後,只能率領親兵數百人撤至劍門關,然後向天策軍求援。

當消息傳到興元府時,山南西道一眾高層都大為吃驚。

現在朝廷已經回到長安,此時高仁厚突然襲擊劍州,天策軍到底是出兵相助,還是不出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