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98章 沒錢了(二更)

「殿下,擴軍一事可能要暫緩了。」

這天,李曄正準備出門去洋州視察神機營訓練情況時,裴榮、孫燁、李英旭和徐世仁四人聯袂而來,而且神色匆匆。

「怎麼了?」李曄有些不解,好奇地問道。

「殿下,我們沒錢了。」

「什麼?」李曄愣了一下,顯然不敢相信,自己怎麼可能沒錢了。

就算是山南西道這邊沒錢了,可王府也應該有錢才是,怎麼會沒錢?

孫燁拿出賬本,神色略微有些無奈地說道,「殿下,的確沒錢了。現在節度使府庫賬上只有不到二十萬貫,其中十萬貫是需要押解至朝廷的,只余下十萬貫。

雖然還有一次秋稅未收,但按照山南西道之前的情況,也不過二十五萬貫而已。其中又有十萬貫需要上解至朝廷,余下只有十五萬貫。

這個數字雖然不小,但是現在家大業大,僅靠府庫的收入,根本撐不了多久。」

對于錢的事,李曄其實並不是很關心,都讓下面的人在打理,除了剛到成都府的時候比較緊張,後面他對于缺錢一直沒有感覺,下意識便認為不缺錢,直到現在孫燁等人找來。

山南西道其實並不富裕,主要的收入來自兩稅錢和青苗錢,這不僅是目前山南西道的主要稅收,同時也是整個唐王朝的稅收。僅僅這兩種收入就佔據了唐王朝中央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

按照前兩年的數據,整個山南西道一年的稅收在七十萬貫,其中夏稅三十萬貫,秋稅二十五萬貫,青苗錢五萬貫,剩下的則是其他收入。而其中押解到中央的有二十五萬貫,這是定額,其他的便是地方自己使用。

因為到了現在,唐王朝的財政收入愈發困難,各地藩鎮基本上都固定了上解的收入,多的就是自己的。所以就造成各地藩鎮會額外增加不少稅收,用于擴充實力。

不過黃巢之亂後,大部分藩鎮連基本的固定額都不再上解,便造成中央財政更加緊張。目前只能靠數道的收入以及鹽利、茶稅來維持日常開支。

而今年,由于戰亂,山南西道的稅收降了不少,到頭來,李曄只有不到三十萬貫。這個數字看似多,但是對于家大業大的李曄來說,明顯不夠用。

最大的開支便是軍費,各地防御使的軍隊開支由各州負擔,暫且不用節度使府這里負責支出。

不過天策軍目前已經有著兩萬五千余人,由于朝廷不再承擔天策軍的日常開銷,所以一切費用都是李曄的王府以及山南西道承擔。

僅僅是維持目前天策軍每月的薪俸和糧草就得需要5萬貫,這還只是日常所需。若是按照李曄的意思,在未來幾個月把天策軍擴編到將近4萬人的時候,每月軍費就得8萬貫,還沒算擴編後戰馬、馱馬、驢子以及武器方面的費用。

擴編費用恐怕就得需要幾十萬貫,畢竟戰馬、武器這些的費用都不低。

這還沒有算神機營。

擴編完成後的神機營,五千人的耗費可能是同等天策軍數量的兩到三倍。

相當于軍隊擴建完後,天策軍、神機營外加王府親兵,每月日常開支就需要10萬貫。一年就是120萬貫,這個數字可不是目前山南西道可以承擔的,除非加稅。

不過山南西道並不是什麼富裕的地方,即便是東川的情況都要比山南西道好,更別說更加富裕的西川。

雖然孫燁等人說沒錢,但是否真的沒錢,還得問問小英那邊,王府的錢糧都是她在管,若是王府也缺錢,李曄就得想辦法賺錢了。

很快小英便帶著幾個人,拿著賬本到了李曄這里。听到小英的敘述,李曄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還沒到揭不開鍋的時候。

相比于山南西道沒錢,王府則是很有錢。

前幾個月,每月王府的進賬就有15萬貫,到了興元府後,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上個月就達到了20萬貫。

王府的收入來源目前主要分為三大塊。

一是茶葉收入,最近幾個月,王府也在各地采購了不少茶葉制作成新茶,同時也圈了不少茶山,每個月便可以做到10萬貫的進賬,上個月由于蜀道的暢通,一度增長到了15萬貫。

其二便是書籍收入,這個每個月也有3、4萬貫的收入。因為掌握了活字印刷術,王府下面的印刷作坊可以印刷各種書籍,而且成本低,依靠價格,很快打開了市場。當然賣的最多的還是佛、道兩家的書籍,日常書籍稍顯差點,不過這也是個比較好的兆頭。

剩下的就是其他的收入,像什麼邸店、糧食、煙花之類的,這種就比較少了,因為規模問題,一個月加起來也就兩、三萬貫。

不過邸店的生意前景很不錯,可以衍生成客棧、貨棧、交易所之類的,特別是山南西道扼守三條蜀道,出蜀或者關中入蜀畢竟從山南西道經過,其生意前景可想而知。

而且在糧食方面,壽王府已經開始了新的一輪圈地。特別是漢中平原,這里的土地肥沃,而且地廣人稀,加上戰亂,不少田地荒蕪,不趁著這個時候圈地,以後就不方便了。

王府的收入看似不少,不過日常也需要不少錢,每月僅僅是日常開支就需要上萬貫,加上還要補貼軍隊,所以王府的錢袋子也不鼓。

節流肯定不是好辦法,最好的還是開源。

征收農業稅?現在兩稅錢和青苗錢已經夠高了,農業方面再加稅,可能真的要出事了,所以這個想都不用想。既然農業稅不行,那就只有商稅了。若是能征收商稅,想來府庫的錢糧就可以承擔軍隊日常開支,不需要王府拿錢出來補貼。

想到這兒,李曄便試探道,「諸位,你們覺得征收商稅如何?」

「商稅?」孫燁一愣,一時沒明白什麼意思,轉而猜測道,「殿下所指是茶稅?」

「不只是茶稅,而是對坊市的店鋪進行征收,不僅僅是茶葉,包括鹽、鐵、布匹、牲口、酒、酒樓等所有經商的店鋪進行征收的稅目,而且對于開礦、經營山林、牧場等都一應納入商稅征收範圍。若是能全面推行,府庫就會日漸充盈,不會像現在這樣,艱難度日,入不敷出。」

唐朝有商稅嗎?有,兩稅法其實就包括商稅,但是因為很多原因,唐朝的商稅施行並不徹底,而且面不廣,跟後世的商業稅這些相比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不過唐朝的商稅又要比明朝完善,明朝是根本不讓收,唐朝是收了,但是種類少,而且稅制也不完善,對于財政雖然有些改善,但不明顯。

李曄一說完,眾人頓時大為吃驚。

孫燁連忙道,「殿下三思,若是全面征收商稅,恐怕不妥,這相當于是與民爭利,若是處理不善,甚至會引發沖突。

興元府新近收復,殿下在這里根基維穩。城中店鋪多是本地大家族所經營,若是這些家族反對,從中串聯,恐怕會惹出不必要的麻煩,甚至威脅殿下在興元府的統治。殿下切記不能操之過急,即便是要征收商稅,也應該徐徐圖之。」

征收商稅,無疑是讓這些大家族把自己的錢吐出一部分來,現在山南西道初定,若是強行征收,近點的還好,遠點的地方說不好就有一些本地家族聯合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作亂,甚至威脅李曄的地位。

由于商稅並不是新鮮事物,若是從執政者角度看,全面征收商稅自然最好,府庫充盈,也不用在田地上加稅。只是不能操之過急,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

這是孫燁為官多年的經驗,當然也就讓他不敢冒險,什麼事都求穩。

「孫大人所言差矣,商賈不從事生產,卻賺取巨利,征收一部分商稅補貼府庫有何不可?」

相比于孫燁,李英旭的反應就比較激烈。由于其本身就出生于大家族,對于商賈也不看在眼里,甚至有一種輕視感,而且這又不是在他的家鄉,所以對于征收商稅並沒有多大的抵觸。

殿下說得對,征收商稅可以充實府庫,何樂為不為。

「是否征收商稅,還望殿下三思。孫大人說的有些道理,畢竟殿下在興元府也需要這些本地家族的支持,若是因為商稅一事而得罪他們,恐怕不妥。」裴榮有些擔憂道,這也是他少有不贊成李曄看法的時刻。

一旁的徐世仁倒是沒有開口,而是在那靜靜地听著。

而孫燁和裴榮則是有些擔憂,李曄思考了一會兒說道,「諸位,征收商稅一事,刻不容緩。商賈不事生產,卻掌巨富,而且商稅也不是我們首創,我們做的只是統一商稅,確保商業往來公平。

同時收商稅,而彌補府庫至不足,乃是理所當然,這件事就這麼定了。

既然孫府尹和裴司馬認為此時不妥,那就有李少尹負責此事。

具體事務有戶曹參軍負責,掌戶籍、賦稅、坊市等……」

李曄這話,頓時讓裴榮、孫燁兩人傻眼,相當于李曄強行要征收商稅,甚至還吩咐裴榮讓天策軍隨時配合,意味著對方為了推行商稅,不惜動用武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