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96章 鄭畋被貶(四)(二更)

「鄭相,鄭相?」

鄭畋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出行宮的,失魂落魄的他步履蹣跚,整個人就像失了魂一般,任憑蕭遘在身後怎麼呼喊,他都沒听見。氣得蕭遘直接來到其面前,擋住去路,他才反應過來。

「蕭相?」

鄭畋神色平淡,一副波瀾不驚,不過給人卻是一種不好的感覺。

「鄭相何必如此?難道這件事就必須讓鄭相承擔?我看是那田令孜故意找的借口,就是不想讓鄭相壞他的好事,蕭相怎麼能妥協?」蕭遘語氣有些激動,也沒管這是什麼地方,毫不掩飾自己對田令孜的不滿。

「蕭相不必如此稱呼鄭某,現在鄭某已經不是宰相,當不起蕭相的尊稱。」鄭畋苦澀地笑道。

在一刻鐘前,田令孜拿出一封奏折,說是鳳翔節度使在奏折中所說,麾下士兵發生騷亂,如果陛下與鄭畋一起回長安,這些士兵就會造反。

現在的李儇也不是多年前那個不懂事的皇帝了,也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無非就是現在鄭畋擔任宰相,李昌言擔心鄭畋回到長安後,秋後算賬,找的借口而已。

加上田令孜一直把鄭畋視為眼中釘,李昌言這封很巧合的奏折沒有田令孜的因素,根本說不通。

李儇已經意識到,田令孜正在剪除其政敵,先是王鐸,其次是李曄,現在又是鄭畋。把這些威脅田令孜的人要麼發放,要麼貶職,其中王鐸更是在赴任途中被藩鎮之子所殺。

田令孜正在一步步架空李儇,現在他這個皇帝的命令,根本出不了行宮。而朝中大臣,剩下的幾個宰相要麼保持沉默,要麼無權,就像蕭遘,影響不了田令孜把控朝局,所以才能幸免于難。

在田令孜的逼迫下,鄭畋無奈選擇了主動辭職。雖然鄭畋並不算孑然一身,李儇為照顧其功勞,封其為檢校司徒、太子太保,不過田令孜仍然不允許鄭畋留在朝中。

最後,李儇無奈只能讓其去興元府,在其子鄭凝績的照顧下養老。不出意外,只要有田令孜在,鄭畋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就到此結束了。

多年的努力,如今落得如此結局,鄭畋心里會是什麼想法,可想而知。他也不怪陛下,畢竟對方現在也受制于田令孜,不是他不想除去田令孜,而是現在的田令孜掌握禁軍,權勢滔天,無人敢攖其鋒芒。

「那鄭司徒後面是怎麼打算的?」蕭遘心里不禁嘆息,今天這一幕,誰也沒想到會發生。

「能怎麼打算?收拾收拾,去興元府度過這余生吧!」鄭畋搖了搖頭,「蕭相,鄭某走後,這朝中就靠你支撐了?現在天子勢弱,權宦專權,若是有機會一定要除掉田賊,否則大唐危矣。如今的大唐已經經不起任何折騰了!」

「蕭某一定記在心里。」蕭遘重重地點了點頭。

一會兒後,鄭畋在僕人的幫助下,顫顫巍巍地爬上了馬車,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行宮,眼眶中滲出些許熱淚……

「本王欲在天策軍下成立一監察機構,主要用于監督軍隊,確保將領的忠誠。東川鄭君雄、以及韓建事件,讓本王夜不能寐,未來一段時間,天策軍會再次擴建,若是將領不加以節制,本王心里難安。」

當著一眾心月復,李曄並沒有遮遮掩掩,確立合適的建軍制度勢在必行,若是不趁著現在確立下來,後面的阻力會更大,效果也會更差。

李曄話音一落,在場的文武官員便表情不一,甚至議論紛紛。總的來說,文官對于監軍制度並不反對,臉色不太好看的自然是武將。只不過現場並沒有太多的武將,包括手握兵權的李洪、劉奎、王建、歐陽靖等人都在外鎮守一方,並不在興元府。

在場的,文官就是裴榮、孫燁、鄭凝績、李英旭、徐世仁以及李振,武將就劉麒和林克,而林克並不是參加這次討論,而是保護李曄的安全而已。

「殿下是想實行監軍制度?」孫燁起身問道。

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天策軍的監軍制度有名無實。天策軍肯定是有監軍的,之前本來田令孜想派監軍過來,只不過未能如願,李儇任命了其親信王仲先擔任天策軍監軍,只不過被李曄架空了。

李曄好吃好喝把這位監軍供著,對方也不干涉李曄的事情,所以這個監軍除了有個頭餃,有名無實而已。

「是也不是。」李曄微微一笑,然後便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對于建立什麼樣的監軍制度,這段時間李曄也算是絞盡腦汁,最後把古代流行的太監監軍、文官監軍和後世的政委制度結合起來,想出了一個自認為還可以的監軍制度。

按照李曄的意思,在天策軍設立監察署。設署丞一名,地位等同大將軍,不接受大將軍的管轄,直屬于壽王李曄。由于李曄目前本身兼任大將軍一職,所以有些特殊,但是制度還是如此。因此在左右天策軍各設立一監察署,署丞位同兩位中郎將,直接听命于李曄的號令。

除了軍一級外,廂、都、營、隊分別設立監察署的下屬機構,監察使一名,其他人員若干,各級監察使地位與各級軍官等同。在火一級,設立一名監察主事,負責日常思想教導,從而確保對全軍的掌控。

各級監察人員個各級將領,雖然同屬于軍隊,但自成體系,絕不混淆。監察人員實為文職,因此各級監察人員不允許擔任武將職務,同時武將也不能出任監察署下屬各級職務。

對于各級監察人員,組建之初,除了核心領導人,其他的皆由武學堂以及興元府府學等讀書人擔任。

隨著武學堂的規模擴大,學生數量眾多。加上李曄進入山南西道後,本地不少家族也都主動投靠,甚至派出族中子弟進入天策軍或者壽王府麾下。

李曄計劃的學堂還未正式開設,短時間對于讀書人的需求,只能暫時依靠這些本地家族。掌握了讀書資源的他們,族中子弟讀書人不少,甚至不乏一些可造之材。

加上從其他地方來投靠李曄的文士,這就讓李曄計劃中的各級監察人員有了足夠的人選,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後,根據能力便可以編入各級監察機構。

听到李曄的這個計劃,在場的眾人頓時嚇了一大跳,鄭凝績不禁問道,「殿下,這監察署具體權力是什麼?」

「掌監督將領、功罪、賞罰稽核、思想教導、法紀,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干涉主將和司馬的作戰、訓練等,但在戰時,對于軍事行動有著最後的決定權。」

李曄一說完,在場的人便猛吸了一口冷氣,自家殿下的想法的確有點驚人。若是按照這個辦法實施,李曄對于天策軍的掌控將達到一個很夸張的地方。

這樣以來,武將的權力嚴重被削,當然也有可能導致主將和監察人員的對立。對于主將來說,這肯定有些憋屈,但對于李曄來說,卻又能保證部隊的忠心,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武將的忠誠上。

「殿下,這個辦法雖好,不過阻力會有些大。要是下面的武將不滿,卑職擔心會惹出一些事。」裴榮擔憂道。

「所以本王需要諸位與本王演一場戲,特別是岳父你,可能要委屈你了。」

劉麒心下便明白對方什麼意思,起身行禮道,「殿下放心,只要能消除軍中隱患,卑職受點委屈並不影響,這是卑職應該做的。」

眾人便猜到自家殿下要怎麼做,這是要殺雞儆猴啊,只不過殺得這只雞分量挺大,應該能震懾住不少人。

除了實行新的監軍制度外,眾人還討論了其他事情,不過依然是軍隊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限制武將的權力。

古代將領多有親兵,或多或少,這些親兵其實就是私兵,關鍵時刻甚至成為將領造反的助力。

親兵方面,李曄也參照了後世的一些做法,把現有的親兵制度修改了一下。那就是不允許有私兵,可以擁有親兵,但親兵屬于軍隊,並不是將領個人的私兵,將領調走,親兵必須留下,不允許跟隨調動。

至于府中家丁,則不做過多限制,但在數量和武器上有著嚴格。長槍、陌刀、槊、弩、盔甲都不能擁有,橫刀、劍、弓箭可以擁有,但有著數量的限制。

當然這些都是小事情,畢竟很多就是唐朝建立時就確立的,只是現在朝廷勢弱,很多人就沒遵從。而且這點並不是針對天策軍的將領,而是針對各州刺史、地方豪族等。

隨著眾人把事情商定,第二天這個辦法便在天策軍中推行。左右天策軍的第一任監察署署丞分別是張承業和李振,一名宦官和一名文官。

之所以這麼安排,也是有著特殊的原因。雖然李曄不想看到權宦出現的局面,但對于宦官也不能不用,很多時候宦官比文臣可信,不過為了不讓一家獨大,所以李曄便分別任用了一人。也想看看具體效果如何。

對于監察署的成立,很多將領自然不滿,誰想有個大爺在自己頭上,什麼都管著自己。

開始的時候,的確有人鬧事的,甚至來找李曄。不過隨著劉麒因為這事被李曄在軍營當眾打了幾十大板後,不滿的聲音一下小了很多。

廢話,劉麒可是李曄的岳丈,他都被打了,誰敢再去鬧事?李曄擺出的態度很簡單,都老實點,我連自己岳父都敢打,你們誰跳出來,我就弄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