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四十五章 三生三諾(八)

萬歲通天元年冬月既望,大理寺卿狄光遠上奏疏,以履職不力,懈怠職守等自劾,請辭本兼各職,並請朝廷處以刑獄,以儆後來者。

他兌現了自己給梁王武三思許下的承諾。

梁王武三思受了東宮請托,到大理寺施壓,狄光遠當場承諾,太孫李重潤人身安危若有差池,便引咎辭官。

眼下,李重潤的人身安危不僅僅是出了差池,而是已然魂歸地府。

他的黃泉路上卻也不寂寞,他暴斃不久,將他捕拿的大理寺少卿林一狄,也服毒自盡。

狄光遠起了頭,事發前到大理寺走了一遭,安排了人手扈從的宗正寺卿趙祥,突遭飛來橫禍,也只得認下這個無妄之災,上奏疏請辭。

鄴國公麟台少監張昌宗緊隨其後,也上了奏疏,他倒是沒有請辭,奏疏洋洋灑灑數千言,將那日自己的行蹤動向寫的巨細靡遺,與其說是自劾,不如說是自辯。

「臣奉旨,重修控鶴府,留駐神都苑,日以繼夜,未敢輕離……午後時分,臣自修義坊調度錢帛,運抵神都苑,有大理寺差役來見,呈送太孫誹謗妄議臣等之文牘實證,內中言語,頗多侮辱之辭,不堪入耳……」

「臣一時怒火填胸,迷失本心,疾馳前往大理寺,未曾前去獄中,只與少卿林一狄于簽押房晤面,對答不及兩三句,駐足不及一刻鐘,便有大理寺屬官來報,言及太孫薨逝,臣萬般驚愕痛心,遂與眾人一同前往查勘……」

「大理寺卿狄光遠詢問詳情,主查此案的林一狄未曾前來,無人應答,便遣人去請,卻發現林一狄已然服毒自盡……」

「臣之所言,句句屬實,臣有罪過,非法司斷事官,將案件卷宗私相授受,擅自翻閱,願伏乞陛下明察」

張昌宗說得不可謂不詳細,明里暗里表功,包括沒日沒夜督促修建,從自家運送錢帛填補,至于李重潤之死,則是一推二五六,全都推給林一狄,自己的罪過,只有輕飄飄一句,認領了擅自翻閱卷宗證據的過失。

如果林一狄與他毫無瓜葛,他這番辯詞,或許還有人相信。

但林一狄本身就是張氏兄弟的鐵桿黨羽,朝野路人皆知,出手辦案,也是因他們兄弟遭到謗譏而報復,連命都搭上了,張昌宗還要將黑鍋推給他,卻是喪良心得緊。

張昌宗的奏疏在通政司和政事堂流轉之時,唾棄之聲不絕于耳。

太初宮,仙居殿。

因太孫李重潤在大理寺獄中暴斃,武後召集皇太子李顯太子妃韋氏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以及政事堂諸位宰相,尚書省六部尚書,集議此事。

地面上跪著一堆尚醫局御醫,前頭還站著各家權貴府上供奉的名醫,佔星也在其列。

「陛下,諸位貴人官人,經臣等診斷,太孫殿下後脖頸處有小孔,當是有毒針之類的暗器偷襲,所中之毒,乃是西域烏頭,劇毒無比,一旦入體,藥石無救……」

太醫令戰戰兢兢稟報他們的診斷結果。

武後環視御醫之外的各家名醫,見他們都是沉默點頭,武後瞟了李顯和韋氏夫婦一眼,拂拂袍袖,令他們退下。

「重潤之死,既是人為謀害,必有因果,狄卿,可曾查出眉目?」武後轉過頭,眼神空洞地看著桌案,不見悲喜。

狄仁杰拎著袍裾出列,眉頭深皺著,「陛下,老臣勘察了太孫所在的囚室,發現有兩處頗有疑點」

「囚室內的牆壁上,開了個方孔,據大理寺官差解釋,是因太孫要求通光通氣,而特意開鑿,老臣久在法司,對通氣孔並不陌生,監牢之中,為了避免囚犯逃竄,即便要在牆壁開孔,一般也在高處,太孫囚室的通氣孔,卻比常見的要低許多,正好與太孫殿下的身量平齊,應當是刻意為之,專為施放暗器害人」

「如御醫所言,太孫身上創傷只有一個小洞,有毒入體,但老臣令官差在囚室中掘地三尺,搜檢了數遍,卻未見凶器蹤影,實在可疑」

武後神思不屬,無動于衷,右手支著額頭,左手微微擺了擺。

上官婉兒適時上前,追問道,「敢問狄相爺,大理寺獄中可曾徹查過,安排開鑿氣孔,是誰人下令,又是誰人執行?」

「下令開鑿氣孔之人,乃是少卿林一狄,執行之人,是典獄官,工匠由將作監發出……」狄仁杰頓了頓,「在控鶴府工地上抽調」

武後仍舊沒有動靜,上官婉兒再度開口,「林一狄服毒前後,可有異常,與他接觸的人中,可有嫌疑之人?」

「據查,他當日收了下屬送上的文牘證據,又將這些文牘轉送神都苑,最後接觸的……是鄴國公」狄仁杰語帶猶疑,「若說有異常,宗正寺趙寺卿奉旨前去巡察,大理寺狄寺卿親自陪同,但林少卿未曾露面……事發當日,除了他的下屬,便只有鄴國公見過他」

「他那下屬可有……」上官婉兒還待繼續追問。

「罷了」武後突然出聲打斷,揉著額頭,良久無語。

上官婉兒雙手疊放在小月復上,躬身後退,豐潤的臉頰上,一絲笑意一閃即逝。

武三思察言觀色,自是不難知曉武後心意,就目前罪證來看,張氏兄弟嫌疑最大,但武後卻不願處置他們,瞟了身後面如清水的權策一眼,計上心頭。

「陛下,臣以為,此案頗多蹊蹺,當事之人又已自盡,徹查恐頗需時日,查清真相之前,二位寺卿不宜缺位,可戴罪效力」武三思一張笑臉團團轉,與眾人一一對視,停在權策這里,「昔日董氏謀害太孫,是恆國公查案,權右相督導,不久便真相大白,臣以為,此案仍可如此操作,庶幾可厘清案情,為太孫殿下雪恨」

殿中一陣騷然,武三思和稀泥的意圖再明顯不過,讓最大的嫌疑人負責查案,讓操弄朝局平衡的高手負責督導,查出來的,必然不是真相,而是利益交換和政治妥協。

皇太子李顯和太子妃韋氏都是咬緊了牙關,垂首掩飾面上的無限憤恨。

武後似是猛地醒過神來,坐直了身子,眼楮在殿中掃視,落定在權策身上,神情竟頗有幾分悲憫,輕聲問道,「權策,你可願接下此案?」

權策神情仍是呆滯,緩步出列,躬身到地,聲音干巴巴的,「陛下,臣不願」

武後卻笑了起來,起身離了御座,將他扶起,仰面看著他的眼楮,「呵呵,你辦差,朕是放心的」

竟是不由分說,將此案安在了權策身上,側轉身,「顯,東宮尚有幾子?」

李顯強打精神,「兒臣次子重福開府,東宮尚有三子重俊,幼子重茂」

武後點點頭,撫了撫權策的臉頰,「吾家麒麟兒,文武雙全,可為重俊做師傅」

聲音溫柔,似有哄逗小兒之意。

李顯有幾分茫然,直覺不是壞事,「兒臣謝母皇恩典,有勞右相」

權策嘴唇微動,躬身道,「臣遵旨」

武後袍袖飄飄,令眾人退下。

公卿權貴重臣滿月復心事,都在暗里思忖,武後一番作派,似是權策才是李重潤之死的最大輸家,何也?

李顯也不解,詢問韋氏。

韋氏沉默良久,遙遙望著權策淒清背影,視線追隨良久,「重潤為太孫,與他相善,重潤去,他未來無依」

這一刻,她與權策同病相憐……

盛唐破曉

盛唐破曉原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