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70章 科舉納士詔

劉勝近乎明示的告訴二人︰你倆小卡拉米不行,感情去找幾個有話語權的盟友,自是讓二人喜出望外。

出了宮門,二人便在短暫的溝通之後,各自奔向了尚冠里的不同方向。

——這件事,不單關乎到這兩個家道中落,或者說即將、未來必定家道中落的侯爵家族的未來,也同樣關系到每一個自己沒什麼本事,又很想安排子孫後代未來的勛貴家族。

至于這樣的高門,在長安有多少?

劉勝只能說︰御史大夫、少府這兩個職務,一個三公、一個九卿,劉勝放眼長安百十家功侯貴戚,愣是至今都沒找到一個可堪一用的,甚至是能暫時湊合著用的••••••

自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至今足有六十年,開國元勛百四十五侯,失國的失國、絕嗣的絕嗣;

即便是殘存下來的部分,也大都已經被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所侵蝕。

在肉眼可見的未來,漢室的朝堂決策層,恐怕便再也指望不上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卻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元勛後人。

而在那之前,劉勝需要做的,便是為平緩過渡營造環境。

——機會,已經給你們了;

——考舉,尤其還是文考,這已經不亞于直接告訴你們‘把家里的混小子們都送來,讓朕好好挑挑’了;

如果子孫還不能混出個人樣來,那就別怪我這做皇帝的,不照顧你們這些個元勛後人了。

很顯然,對于劉勝的‘好意’,或者說是暫時的好意,長安的功侯貴戚們非常樂意領情。

在新陽侯呂談,廣阿侯任但二人離開未央宮後,才剛過了短短兩個時辰,劉勝便等來了浩浩蕩蕩數十位功侯貴戚,于司馬門外聯袂請見。

聲勢營造起來了,劉勝便也就接見了這些‘國朝柱石’,並親切的詢問了他們對科舉的看法。

果然不出劉勝所料︰在新陽侯呂談,廣阿侯任但二人的提醒之後,這些人也都後知後覺的反應了過來,便不約而同的跪地叩首,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的勸說起劉勝。

——陛下啊!

——這科舉,那可真真是亙古未有的善政啊!

——這麼好的政策,哪怕往後推延一天,都會讓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以及先孝景皇帝的在天之靈,急的恨不能踢開棺材板,自己來主持這場科舉啊!

對于眾人的‘危言聳听’,劉勝自是一笑而過。

劉勝當然知道︰科舉往後拖,急的絕不會是漢家歷代先皇的在天之靈,而恰恰是此刻,在劉勝面前好說歹說,死活要勸劉勝‘搞快點’的功侯貴戚。

但劉勝不在乎;

或者說︰劉勝樂得被這些人‘忽悠’。

「既然諸公都這麼認為,那朕••••••」

「嗨;」

「朕年弱未冠,又尚未親政。」

「如此大政,還是要太皇太後、太後說了算的••••••」

最終,劉勝也還是沒有太急著拍板,而是羊做遲疑的將面前跪作一地的貴族們,都似踢皮球般,踢去了住在長樂宮的竇太皇太後、賈太後婆媳二人面前。

但母庸置疑的是︰就科舉而言,劉勝已經基本搞定了相關既得利益方,也輕而易舉的將一眾功侯貴戚,綁上了‘考舉’這輛馬車。

而這,也正是劉勝費盡周折,甚至強忍惡心,決定給這些蛀蟲的子孫給予照顧、特權,所想要換來的。

——從今往後,貴族階級,將成為考舉最核心,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維護者。

這,便能保證科舉一事,並不會像當年,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那樣︰人亡政息••••••

「詔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

「自朕祖高皇帝立漢國祚,爾來足一甲子,外有北蠻匈奴之患,內有諸侯藩王之禍,百姓民稍得安居,亦難免為不止戰禍所荼毒。」

「幸朕祖立漢,乃得元勛功侯百四十五,又歷代先皇各有外戚母舅,方使天下稍得安治、百姓民稍得安寧。」

「然今漢家,得關中、關東、北境、巴蜀、嶺南諸地,諸侯藩國十數、郡百十,又元勛功侯之家,或有因罪失國、或有無後絕嗣。」

「唯宗廟、社稷計,乃以此詔明告天下︰古有田齊于稷下設學宮,乃有荀子、韓非等諸賢。」

「今朕欲法效古之善政,故興科舉,以文考探學子之才,擇納為士,助朕治天下元元。」

「凡漢之民,爵公士及上、戶非商籍者,皆可于秋七月初五日之前,于長安內史納名。」

「秋七月十五,興科舉文考,為國納士••••••」

未央宮宣室殿,謁者僕射汲暗第三次宣讀過劉勝的詔書,殿試之內,卻仍是靜默無聞。

至此,這份被後世人稱之為《考舉納士詔》的詔書,便因為在朝議之上三讀通過,而正式具備的法律效應。

從這一刻開始,考舉,就不再是單純的‘天子想要做的事’,而是‘整個長安朝堂都不反對,並且都願意配合’的最高決策。

詔書三讀通過朝議,汲暗便回過身,略帶請示的看了御榻之上的天子勝一眼。

待劉勝微微點下頭,那封詔書,便被汲暗雙手托舉著,送到了西席的劉舍面前。

——根據太祖高皇帝劉邦定下的規矩,天子詔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完全不關系到國朝大政,天子本人便可一言而決的‘小事’。

比如賜某人幾匹布、幾金,亦或是幾柄御劍啦~

又或是打某人一頓板子,乃至責令某人閉門思過之類,就都屬于這種‘小事’。

在這種小事之上,天子需要做的,就只是把自己的大致意圖說出來,便會有尚書郎根據天子的意圖草擬詔書,並適當潤色。

再由天子過目、用印,便可以直接派個宮人,將詔書給受詔人送過去。

而第二種,自是切實關系到國政,甚至是關乎宗廟存亡的‘大事’。

在這種大事之上,天子,就沒有‘朕不要你覺得,朕要朕覺得’的專斷權了。

就拿這次,劉勝頒布的這份《考舉納士詔》為例。

在最開始,年幼的天子勝試探著放出了風,表示自己打算通過文考這一亙古未有的方式,為漢室選拔一批官員。

而後,確定輿論反應並不過于劇烈的天子勝,又專門往長樂宮跑了一趟,將自己的動機、目的,以及計劃中的所有細節,都像如今漢家的實際掌事人︰竇太皇太後進行了報備。

得到竇太皇太後默允,劉勝又轉過身,借新陽侯呂談,廣阿侯任但二人之口,打消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疑慮,並爭取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隨後,又同朝中公卿進行反復磋商,敲定了具體細節,並達成了統一意見——至少是和大多數人達成了一致。

最後,確定這封詔書頒布出來,朝野內外不會有反對的聲音,也確實沒有人會心存疑慮,乃至陽奉陰違,劉勝才從征得祖母竇太皇太後的同意之後,正是在今日朝議頒下詔書。

詔書頒下,朝議三讀通過,便算是‘朝堂一致覺得可以這麼搞,且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在三讀通過之後,執掌相印的右相劉舍,便在劉勝以及滿朝公卿的注視下,在詔書上——三份一模一樣的詔書下分別蓋上丞相印。

而後,劉勝又同樣在一式三份的《考舉納士詔》上蓋下了那枚傳國玉璽,並鄭重其事的站起身,目送汲暗捧著那三份詔書,一步都不敢停留,徑直朝長樂宮而去。

待竇太後看過(听過)這三份早就逐字逐句研究過的詔書,並在詔書上也用過印,《考舉納士詔》,才能算真正具備法律效應,並成為不可再更改,否則便會涉嫌‘朝令夕改’的政令。

至于那一式三份的詔書,一封會存放在未央宮石渠閣備桉,一封會由竇太皇太後保管,最後一封,則作為‘文件原本’,在抄錄之後發往天下各地。

考舉一事拍桉落地,朝中公卿百官,也同樣是各展歡顏。

——誰家沒幾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混賬?

莫說是如今,佔據‘絕大多數’的功侯子弟了,便是其中僅有的佼佼者,也有的是頭疼不已的兒子,乃至是孫子。

有了科舉,往後,大家伙兒安排起各自的子孫後代,也就不用再舍下老臉、掏出金錢,去到處求爺爺告女乃女乃了。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區別。

但對視風骨、名聲甚于性命的漢人而言,體面二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若太皇太後、太後恩允,科舉一事,便算是定下了章程。」

「具體事宜,由丞相府為主、內史為輔,負責一應瑣務。」

「所用錢糧耗費,皆出少府內帑錢。」

科舉一事有了眉目,劉勝的心情顯然也還算愉快;

但愉快歸愉快,劉勝也沒如同當年,光顧著削藩,卻忘了自己還是內史的晁錯那樣,忘記自己的本分。

——作為天子,劉勝要考慮、處理的事,其實非常多。

即便劉勝尚未加冠親政,也同樣如此。

「早年間,先孝景皇帝于郡國官吏,乃至朝中公卿的職務,都曾做出更名。」

「但不知是政令不通,還是關東諸侯列國各自為政,諸侯國官吏的職務名臣,至今都沒有統一的定制。」

「甚至就連朝中公卿,都不時有被人以舊稱相稱的事情發生。」

「——發生這樣的事,是朕這個做兒子的,沒有維護好先皇定下的規矩。」

「便借今日朝議,將此事也議出個章程來吧。」

見劉勝提及這件不痛不癢的事,本就因科舉而滿懷欣喜的公卿百官,自是面色輕松地看向了左右。

同身旁人眼神交換過意見,又在無言之中達成默契,所有人的目光,便齊齊望向了公卿班列的奉常︰南皮侯竇彭祖。

——這件事,關乎禮法、禮制,理論上該由奉常負責;

至于實際上,像這種不痛不癢的小事,朝中公卿,也很樂意給太皇太後的族親一個面子••••••

「太常南皮侯臣彭祖,謹奏陛下。」

「按照先孝景皇帝年間,對朝中公卿、諸侯官吏職務名稱做出的更改,與往時,有以下不同。」

「——朝中公卿,三公不變;」

「九卿之中,內史、少府、廷尉、太僕、衛尉、宗正,郎中令皆不變。」

「更奉常為太常;更典客為典屬國。」

「——諸侯官吏,更國相為相,更中尉為尉;」

「罷黜諸侯國御史中丞一職,並由之剝奪諸侯王自主任命千石以上官員的權力。」

「——地方郡縣,改郡守為太守,改郡尉為都尉;」

「相較于郡守,太守不再具備對郡兵的任何過問權;相較于郡尉,都尉也不再具備對本郡中,除軍務外任何事的過問勸。」

「郡都尉,完全比照軍中將官的‘都尉’一職,只為武職,而不問內治。」

「但由于邊關常年不寧,先孝景皇帝特有令︰隴右、北地、雁門、雲中三郡仍用郡守,並允許擁有第二部、第三部都尉••••••」

一板一眼的將先帝年間,有關官職名稱的變更悉數道出,又仔細回憶了片刻,確定自己沒有遺漏,竇彭祖便躬身一拜,旋即施施然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在御榻之上,劉勝只含笑微一點頭,便也輕松寫意的望向殿內眾人。

「諸公以為如何?」

「朕是否需要奏請太後,特頒詔書一紙,以規範朝堂公卿、諸侯官吏、郡縣主官的名臣?」

半帶笑意的一語,只引得殿內響起一陣和善的輕笑聲,氣氛也莫名輕松了下來。

不多時,公卿百官派出三五個代表,你一言、無一語,你客氣一聲、我客套一句,便將此事也給定了下來。

——自即日起,長安朝堂將嚴格按照先帝年間的改動,稱呼南皮侯竇彭祖為太常、平曲侯公孫昆邪為典屬國。

至于諸侯藩王,則各發去一封非正式文件,委婉提醒諸侯王遵守先帝的規定,規範國中官員的官職稱呼。

最後,既然提到了‘朝中公卿’四個字,那一個已經耽擱很久的問題,自也就被聰明人擺上了台面。

——御史大夫、少府二職,自北地守晁錯外放、桃侯劉舍官拜丞相時起,便一直閑置至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