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百五十一章 賜死童貫

張克公的府邸,李綱坐在眾人中間。

大家原本還沒把這個地位低微的太常寺少卿放在心上,如今一看,這李綱確實有些本事。

他利用信息差,先是在太子趙桓面前盡力的貶低金國。

讓趙桓覺得金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從而支持他主戰的決心。

隨後利用趙佶畏戰的心理,在駱駝身上再添一把稻草,將趙佶的心理防線徹底壓垮。

讓他為了保命而選擇推卸責任,棄城逃跑。

朝堂上的幾大奸臣,其權勢全部來源于趙佶。

一但趙佶退位了,他們就失去了靠山。

朝中忠臣數十年都搬不倒的幾大奸臣,一夜之間就有可能會灰飛煙滅。

眾人認同了李綱能力,同時也認同了他的地位。

雖然李綱現在官職較低,但作為從龍之臣,趙桓登基之後,李綱定會一飛沖天。

金軍逼近,傳位進行的十分倉促。

當天晚上,趙佶剛剛下旨。

第二天,還蒙在鼓里的趙桓就被轎子抬進了宮里,經過一系列簡化過的儀式,變成了大宋朝第九位皇帝。

于此同時,趙佶已經收拾好了東西,正準備帶著他的親信們逃到江南。

李綱的建議說的不錯,蜀地確實安全,也有偏安一隅的資本。

但是四川終究不如江南發達。

趙佶享受慣了,讓他去四川吃苦,他哪能受得了。

于是他決定不去四川,而去江南。

江南物產豐富,往日在東京享受的大部分東西都是從江南運來的。

到了江南,路反而近了。

再加上有長江天險阻攔,江南也比東京安全的多。

趙桓剛一上台,確實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架勢。

李邦彥等人正準備勸這個新君割地賠款,卻被趙桓痛罵一頓︰「爾等整日只知道賠款,我天朝上國連面子都不要了嗎?」

張克公等人見趙桓果然支持抗金,于是個個欣喜。

朝堂上那些想要投靠新皇的騎牆派果然站到了主戰派一方。

求和派的聲音頓時被壓了下去。

趙桓道︰「若等金軍渡河包圍開封,一切就都晚了。

朕決議御敵于黃河以北,眾臣意下如何?」

眾人見這個新皇帝提出的方案還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越是便紛紛支持。

求和派現在只能裝死,在朝堂上低頭當鴕鳥。

得了眾臣的支持,年輕氣盛的趙桓立刻起了念頭︰「此等危難之際,朕決定御駕親征,譴御營步軍指揮使何灌率兵兩萬堅守河津,內侍梁方平為監軍,朕親自到滑州督戰。

一定要守住河津,將敵人擋在黃河以北。」

眾臣一片山呼海嘯的支持。

趙桓想的很簡單,他以為自己這個皇帝親自到前線督戰,軍士們一定會士氣大振,將北方的侵略者趕回去。

但戰爭沒有他想象的這麼簡單。

趙桓要離開東京,前往滑州。

東京不能沒人。

于是他想到了之前從太原逃回來的童貫。

趙佶已經赦免了童貫的罪,雖未官復原職,卻也恢復了他的兵權。

趙桓可悲的地方就在于,他想要革除弊病,最後發現自己手上能用的人都是弊病本身。

他要上前線督戰,後方有資格,有能力擔當東京留守的,卻只有一個童貫。

趙桓只能下旨,命童貫為東京留守。

可是童貫面對這個重歸權力中心的好機會,卻罕見的放棄了。

他早就見識過了金軍的厲害,所以根本就沒有和金軍對戰的勇氣。

現在他只想著趕緊逃走。

趙桓剛剛登基一天,朝會一散,趙佶就找到了兒子趙桓。

讓他好好守衛東京,當好皇帝。

而趙佶自己馬上就要逃跑了。

當時,東京城南門大開。

護城河上架設了十數座浮橋,供趙佶一行通過。

趙佶畢竟是太上皇。

隨行的護衛兵馬,達官貴冑,還有共同逃難的普通百姓,人數高達數萬。

眾人神色倉皇,腳步混亂,生怕趙佶逃走的時候會把自己丟下。

浮橋上哭爹喊娘,一片淒慘景象。

還有不少人直接被擠下了護城河。

童貫來的晚了一些,就被人給堵在了城里。

「滾開,還不趕緊把路讓開!」

人們只是回頭看了看,接著就繼續往前擠。

他眼見著前面如山如海的人群,不管怎麼呼喊都沒有用。

人們根本不會听他的。

童貫越想越氣,他現在只想趕緊逃出東京,誰敢攔他,就是跟他過不去。

「來人,給我放箭!」

他們眼前的都是東京城內的百姓,都是自己的鄉親父老。

一般的京城禁軍都不會執行這種命令。

但是童貫的手下不一樣。

童貫的親軍勝捷軍是從西軍之中精挑細選的一群精銳,規模近萬。

其中三千留在了太原,跟隨王稟守城。

剩下的全部在東京,依舊負責保護童貫的安全。

他們已經近乎于童貫的私兵。

不管童貫下達如何反人類的命令他們都會執行。

一群勝捷軍听到童貫的命令,立刻拉弓放箭。

箭矢如雨,傾盆而下。

還在渡浮橋的百姓們根本想不到官軍會朝他們放箭,一時間鮮血噴涌,百姓們哭爹喊娘,景象無比淒慘。

勝捷軍一輪箭矢射過去,至少射死了上百人,還有數百人身上受了不同程度的箭傷。

百姓們驚慌失措,連忙跳下浮橋逃跑。

童貫便趁機度過浮橋,追上了趙佶的車駕。

城門處,站著數不盡的御史言官。

他們看到童貫此等畜生行徑之後,一個個義憤填膺。

數不清的彈劾奏章頃刻間擺滿了趙桓的書桌。

趙桓找來了李綱,李綱是他登基的大功臣,只是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理由給他升官,只能暫且當作趙桓的幕僚。

他問道︰「李少卿,童貫之事,你覺得應當如何處理。」

李綱道︰「百姓苦童貫久矣,如今大宋天下大亂,所謂亂世需用重典。

陛下可趁此機會,為百姓除掉童貫。

一來聚攏民心,二來震懾奸邪。」

趙桓點了點頭,當時便要下旨賜死童貫。

李綱卻連忙阻攔于他︰「陛下,為政處事,切不可焦躁。

童貫畢竟是太上皇寵臣,輕易賜其一死,固然容易,但卻會讓天下人說陛下不孝。

依臣之見,可先削其官,再奪其權,最後由百姓請命,誅殺童貫。

陛下再下旨,便可盡收民心。」

趙桓點頭道︰「李少卿說的甚是。朕就按你說的辦。」

童貫剛剛出城沒走半日,欽差便從京城追來。

「太師童貫,囂張跋扈,縱兵作亂,殺死百姓數百人,有失察之過。

責令貶為左衛上將軍。」

童貫只能領旨,還好兵權沒有被奪。

第二天,朝中又來了一個欽差。

這次趙桓便奪了他的兵權,再降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

發配英州。

童貫明顯察覺到了趙桓對他動有殺心。

于是他連忙去找趙佶哭訴,希望趙佶能出面救他一命。

趙佶心軟,于是給趙桓去了一封信。

希望趙桓無論如何處罰童貫都不是問題,只是不要取他性命。

趙桓卻道︰「兒臣初為皇帝,不除童貫,不足以正臣心,不足以平民憤。」

最終趙佶還是在童貫和親生兒子之間做出了選擇。

太學生帶頭盡數童貫罪狀,百姓們紛紛上街,到衙門請皇上為民做主。

趙桓秉承民意,派監察御史張澄,帶領御營兵馬一路追去。

童貫剛剛到達陳留,便被張澄堵在了役館之中。

他手下的勝捷軍在他生命的最後關頭卻沒有站出來保護他。

因為勝捷軍依舊是忠于皇帝的軍隊。

張澄看著跪在地上,短短幾天就變得滿頭白發的童貫,心中感慨不已。

這個創下多想歷史之最,權勢滔天的大宦官,竟然要死在自己手下。

他展開聖旨,高聲念道︰「罪臣童貫,其罪有十。

其一,棄守太原,置江山社稷于不顧。

其二,屠殺百姓,置萬民性命于不顧。

其三,收受賄賂,置朝堂法度于不顧。

••••••

其十,結黨營私,置忠君大義于不顧。

此十罪者,罪大惡極。

不斬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謝天下。

然,念其早年功勛。

許其自盡。

賜毒酒一杯,白綾一匹,匕首一把。

望好自為之。」

童貫頭埋得很低,听聞張澄宣旨之時,卻渾身顫抖。

「臣謝陛下隆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