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八十二章 有關體制的討論

婁敏中得知了南方戰事的情報後才放下心思,只想著在梁山等待陸陽出兵。

然後就回到江南將金芝公主送到山東來。

將聯姻的事情徹底完成。

大軍的糧草輜重還需時間準備,公孫勝已經幫陸陽看好了建制稱王的黃道吉日。

「九月十五,宜出門、開火、封禪、祭禮。正是昭告天下,梁山泊正式建國,角逐天下的最好日子。」

幾位軍師都把手頭的事務交給了手下人暫時處理。

全部匯聚到梁山泊商議以後的體制。

幾人聚集在陸陽的書房。

公孫勝道︰「我覺得咱們不必想得太多,大可以暫時先沿用目前的官制。

以後再進行改革。」

聞煥章卻知道大宋官場的弊端。

「不行,大宋朝廷為了不讓臣子的權力過大,設置了太多的冗官冗員。

各個官員互不統屬,而且權力範圍也有重疊。

相互掣肘,行政效率很低。

我們要是照搬,就免不了和大宋一樣的毛病。

寨主之前所安派的曹衙制度,類似于前唐。

責任分明,專人管專事。

我看就很好。

沒有必要學大宋的官制。」

朱武也道︰「寨主將知府的權力拆分到了各個屬衙。

只給知府留下行政權。

其他的財權、兵權、法權、農權等等全部交給了專門的吏員去管。

知府雖然比其他屬吏高半級,卻不能直接插手屬衙事務。

這樣既避免了權力過于集中,也能讓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提升,我看就很好。

咱們最主要的還是討論一下中樞機關,也就是王府下屬的機構,應該如何建立吧。」

關于這一點,陸陽其實已經心中有數。

宋朝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晉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時,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宋朝王安石變法失敗,反變法派重新掌權。

提出三省共同議事。

實際上使三省合一。

自此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基本被架空。

取而代之的是中書門下這個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的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參知政事就是副相。

北地遼朝采用的制度也是三省六部制。

之後的金、元、明三朝和宋朝一樣設的是一省六部。

直到1380年,明朝罷相,廢中書省,將權力散歸六部。

六部制才取代三省六部制。

這是為了進一步中央集權。

廢除宰相,皇帝就能把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事實證明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

朱洪武自己是個工作狂,他兒子明成祖朱棣就很難頂。

于是召集了一些翰林學士,作為自己的秘書,史稱內閣。

內閣原本是為了中央集權而設,是皇帝的執政工具。

後來卻發展成了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代表。

尤其是三楊輔政時期。

內閣首輔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

陸陽自認不是什麼政治方面的天才。

沒有創造更加完備的政治體制的能力。

這套體制一直從隋朝運行到了清朝。

走過了大半個封建時代。

只能說明它十分適合古代的環境。

必有其可取之處。

那麼自己只需要照抄就行了。

「好了中央機構文官沿用一省六部,武官也沿用宋制。

以殿帥府主管練兵。

樞密院主管調兵。

兵部主管征兵、軍籍以及軍功核定。

廢除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

至于軍隊方面,上下軍的基本結構不變。

但是下軍自此以後也要劃入作戰隊列。

只是軍餉待遇和上軍要有所區別。

把現在的下軍全部充入上軍,將上軍的規模擴大到十萬人。

以後上軍兩廂不再進行擴編。

唯有傷亡以後,再由下軍進行補充。

或者全軍考核之時,能者上,庸者下。」

他從桌案上拿起了一份文書。

這是最新的山寨兵員籍冊。

「自從山寨佔領周邊各州縣以後,每日都有大量青壯前來投奔。

我們還從境內各州縣招募了許多兵員。

預備役的規模空前龐大。

步軍五萬,馬軍三萬,水軍兩萬。

甚至已經超過了上軍。

這里面有很多人訓練時間接近兩年。

本領可以說不比任何精銳軍士差,只是一直沒有機會擠身上軍。

這次就讓原本的下軍全部並入上軍。

左右兩廂每軍補足五千人。

各十軍十萬人。

剩下的預備役沖入下軍繼續訓練,仍由下軍頭領統管。」

眾人听了,都沒有意見。

第二天,梁山上軍各正將均派遣麾下副將前來山寨挑選兵馬。

每軍要挑兩千人,規模十分龐大,整個遴選工作持續了近十天。

上軍擴軍完成。

陸陽又命下軍步軍頭領鐵笛仙馬麟率領一萬下軍到沂州去駐防。

再令下軍馬軍頭領火眼狻猊鄧飛率領兩萬兵馬駐防濟州,填補右廂出發以後西部防線的空缺。

這三萬兵馬基本都是剛剛招募上山的新兵,訓練最長的不超過三個月。

不過以梁山兵馬的訓練強度,對付宋軍的廂軍是輕而易舉。

山上還有七萬余下軍。

再加上水軍的保護,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時間越來越臨近九月十五。

公孫勝便來尋陸陽商議一件大事。

「寨主,稱王建制以後我們就該下山了。」

陸陽點了點頭︰「我知道,可惜這梁山泊,乃是我等兄弟發家之地,若要離開,實在是心中不忍。」

公孫勝道︰「我也不想離開。

但是是留守梁山,始終不是辦法。

寨主登基在即,正是銳意進取之時。

登基大典的流程需要時刻謹記,還有就是建國之後都城定在何處,王宮如何安置。」

陸陽側頭一問︰「如此看來,道長應該是心有打算。」

公孫勝道︰「這是自然,青州乃是京東東路首府,城郭闊遠,物富民豐。

更兼地處中央,政令軍令可以在一日之內傳達到境內各州。

青州城雖然經歷過幾次破城之禍。

但現在已經基本恢復如初。

再者城中本就有規模龐大的莊園。

稍微改建,便可作為行宮。

至于王宮之所在,寨主可以慢慢挑。

或者我軍打下東京以後,直接使用東京宮城,也未嘗不可。」

陸陽想到此處,也覺得青州是個好地方。

剛想答應,卻不想外面一聲吆喝︰「公孫道長,背著我們私下跟寨主商議這種大事,可是有些不道德啊!」

來人確實聞煥章。

公孫勝眉毛一挑,不過還是很有風度的撫須笑道︰「此事又不是我說了就算的,臨時都城到底定在哪,還得是寨主說了算。」

聞煥章道︰「這可不對,有道是先入為主。先听後听也會影響寨主的判斷。」

陸陽道︰「好了,聞先生有何事教我?」

聞煥章道︰「自然也是議論行宮所在。依我只見,行宮不如就放在濟州。

濟州是梁山發家之地,意義非凡。

更是梁山泊所在,要回山查看也方便。

濟州雖然現在地處前線,但是右廂大軍在寨主登基以後,就會向應天府進發。

到時候由右廂大軍頂在前面,濟州又有兩萬余兵馬防守,自然會很安全。

寨主離前線夠近,一則可以鼓舞士氣,二則方便指揮。」

他話還沒說完,卻又听到外面一聲反駁︰「此言差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