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三十三章 物是人非

華夏人的傳統觀念還是講究個落葉歸根,尤其當那些赴台的人現在歲數大了之後,這一觀念更為強烈。

由于之前關系比較緊張,交流幾乎斷絕,很多人哪怕再想,也只能隔岸相望。

內地政策一開放,就有人生起了尋親探親的心思。

早在去年《告同胞書》發布,雙方終于開始交流正常化,最起碼商業交流逐漸增多,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听到趙士綜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的,楚江河點點頭,嘆道︰「三十多年了,只怕是物是人非啊。」

記得李敖在《第七十三烈士》中這樣寫︰他們絕大多數是農民,他們勤勞、樸實、忠厚、愚魯,他們愛鄉土、愛母親、愛小孩小狗、愛成長中的稻田與麥穗……他們有的是上街買菜,就一去不回;有的是新婚之夜,就被從床上拉起。從此就遠離了屬于自己的一切……

他們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回鄉夢,當時還有一句口頭禪︰活著做了游子,死了不能做游魂,活著要回家,死了也要回家。

只是三十年時間,滄海桑田,故鄉與他們想象中的故鄉只怕是兩個樣子,故鄉的人只怕很多已經逝者如斯。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是故鄉。

當真正放開了限制的時候,他們這些人真正回到故土生活的也是少數。

他們本不應該在異鄉,卻被迫遠離故土,現在有機會回歸故土,卻發現故土已經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只能待在異鄉。

趙士綜也重重的點了點頭︰「是啊,三十年啊,多少人因為歷史的原因與家人隔絕,連封信也沒有,只是這個血濃于水,再怎麼樣這個關系是斷不了的,這不是听說現在政策開始寬松,第一時間就找了我父親頭上,想要由我父親出面跟內地這邊溝通一下,先探听一下消息。」

楚江河對此十分理解,早幾年如果內地的人有台的關系,肯定會受牽連。

就這麼些年,台與大陸的聯系基本上也要靠港島中轉。

「對方跟趙董什麼關系,這麼上心,連你都出馬了?」

「具體的我也說不清楚,是我們家一個宗親,只是關系有些遠了,平時聯系也不多。」

「哦。」听說是這麼個關系,楚江河就沒有多問,能讓這位出馬可不容易,只是說道︰「那你多上點心,有僑聯的同志在,你這個事情應該不成問題。」

讓趙董這邊出面恐怕對方也存著不敢直面故鄉的心思,就怕到時候听到不好的消息承受不了。

「這是自然,沒看我都親自來了嘛,這本身就表明了我父親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趙士綜還想著在自己父親面前表現一把呢,這次來內地也是主動請纓。

「楚老弟,這次可是我第一次來內地,你這個東道主怎麼安排?」

想到趙公子的愛好,楚江河啞然失笑︰「安排?你想我怎麼安排?」

趙士綜一臉無所謂︰「那自然是客隨主便。」

「成啊,你想去哪里逛,我陪你,怎麼樣?」

趙士綜微微一笑,對楚江河的態度十分滿意︰「這還差不多,游覽方面呢,你就不用操心了,僑聯的工作人員都已經安排好了,到時候我跟他們說一聲,你就跟著一起就行了。就是到時候我還要看看你的珍藏呢,你可不要小氣。」

趙士綜早就對楚江河的珍藏垂涎三尺了。

記得跟認識這位楚老弟的時候,他可是跟自己說,這次來的匆忙才只帶了一件元青花。

他這次倒要親自看看,這位楚老弟的珍藏到底有多豐厚。

楚江河灑月兌一笑應承下來︰「行啊,就是到時候別看花眼了就行。」

接下來兩個人又說了一會話,在僑聯的陪同下一起吃了頓晚飯。

吃完晚飯,楚江河就準備告辭,今天被趙士綜一攪和,今天的課也沒好好上,這幾天還要請個假陪著他四處逛逛。

臨走時,楚江河突然想起一件事,又跟著趙士綜回了房間,最後拿著鼓鼓囊囊的一包東西這才回了學校。

回到宿舍里的時候,王建業他們幾個都還沒睡,這麼長的時間相處之下,幾個人早就親如兄弟。

見楚江河這麼晚回來,王建業難免問一句︰「江河,這麼晚了才回來,有什麼事情?」

馮宇輝與孫向東兩個人也關心的看著他,楚江河下午出去的時候,沒跟他們說原因,只知道他是被僑聯的人叫出去的。

面對幾個人疑惑的目光,楚江河卻沒有過多的解釋,將背著的皮包往桌上一丟,打開背包之後,從里面掏出一沓一沓灰黑色的鈔票。

楚江河給他們一個人拋了一沓,滿不在乎的說道︰「有什麼需要的盡管去買。」

王建業他們幾個人接過這個鈔票,看到面額是100的還有些奇怪,他們平時接觸的最大面額也就是大團結,10塊錢一張的,這100塊錢一張的鈔票他們還是第一次見。

王建業不愧是京城本地人,見多識廣,看了一會手里的鈔票之後,突然驚叫出聲︰「江河?!這是外匯券?!」

馮宇輝與孫向東兩個人也听過外匯券的名頭,听到王建業喊出外匯券的名字之後,一臉驚喜的看著手里的鈔票。

這就是外匯券?

外匯券是特殊時期的產物,由于內地存在外匯管制,來華訪問的外國人、歸國的華僑等日益增多,他們手中的外匯卻是五花八門,內地是禁止流通的。

于是在1980年4月1日,內地開始發行外匯券。

改革開放初期,生活用品定量供應,需憑票購買。

因此,為滿足來華的外國人及歸僑的需要,內地興建了一批賓館和商店。

既要便于這些外國人、華僑的消費,又要使他們區別于國內居民,因此,國家發行了外匯兌換券。

外籍人士須將所持外幣兌換成外匯券,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

在當時,擁有外匯券的人們,甚至比擁有人民幣更牛!

因為,它擁有「特權」。外匯券能直接兌換美元,還能買到緊缺物品。

80年代的友誼商店、華僑商店,不是普通人都能進的,外匯券是這里的唯一流通貨幣,更是通行證。

在商店里,可以不定量地購買糧油,還可以買到最時髦的衣服、鞋子、化妝品,甚至是各種家電、萬寶路香煙、瑞士名表等進口貨。

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電冰箱絕對是緊缺物品,在友誼商店里卻一字排開,只要有外匯券就可以隨意購買。

甚至有人說︰如果錢能說話,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

確實,根據當時的匯率,和人民幣等值的外匯券,實際價值是人民幣的一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