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港英總督麥理浩飛往京城,不直接試探我們對港島前途問題的態度,而僅僅提出「新界」的土地租期問題,也就是只提出一個商業性問題而非政治問題,並強調英國此時不想談1997年之後英國的管治問題。」
「麥理浩還建議,使我們不再提1997年這個租借到期日,比如對有關土地的租約問題,勸我們同意用「在英國管治這個地區的期限內有效」的聲明,來代替1997年港島土地租約的到期日——其目的是要使港島繼續置于英國人的管治之下。」
「他還說,現在港島的人們擔心到1997年新界問題出現,導致現在的大型開發項目擱淺,這對港島的發展是不利的。現在距離97年也不過17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希望可以模湖其中的條款,把原來契約上寫的有效期限「1997年」去掉,改為只要新界仍在英國管治之下,契約依然有效,來穩定人心。可以到那時再根據具體情況來討論商談怎樣從政治上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有點太天真了,以前我們積貧積弱,有過一段屈辱的時期,導致這個歷史問題的存在,但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遲早是要解決的。我們的態度很明確,港島自古以來就是屬于我們的,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雖然我們還沒有決定將于何時重新對港島行使主權,但毫無疑問,做出決定的應該是我們,而不是港英政府。」
周主任一席話,說的有理有據,作為一名份量不輕的人員,他的話極有分量,幾乎相當于官方發言了。
在這種問題上的態度,也與楚江河一貫的認識相符。
周主任說這話的目的,還是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爭取港島人士的支持。
霍老作為一名愛國人士,還是港島商界的代表,毫無疑問是他首先爭取的對象。
楚江河作為港島的一名新貴,身份還是屬于內地的,周主任也希望他也能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這也是他們主動幫助楚江河的原因之一。
關于港島前途的問題,此時內地雖然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準備工作卻是一直在做。
霍老在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含湖︰「這個沒說的,只是港英這些人在港島上橫行已久,每年從港島擢取的利潤不是個小數,他們也舍不得這個金山,想要從他們手中收回,並不是那麼容易。」
霍老是從戰亂時代過來的,見過港英政府在港島做的孽,他們從來就沒有將港島的人民平等的對待。
他這些年也是在港英政府的打壓下艱難發展,要不然的話他的生意絕對不止現在這點。
要不是世界局勢的變化,港島的經濟開始迅速發展,他們也不會在港島下大的力氣,幫助其發展。
而是听之任之,哪里會管港島人民的死活,只要他們有錢賺,有錢拿就行了。
遠的不說,只看60-70年代這段港島歷史有多混亂就行了,可以說從基層的警員直到港英的高層,全部趴在港島普通人民身上吸血,沒有一點收斂。
也就是港島作為國際上一個重要的中轉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這要是放到一個內陸城市,早就被吸干了。
楚江河作為一個內地人,這個立場肯定歪不了,想想港島當時回歸的景象,他至今還覺得歷歷在目。
尤其是駐港部隊交接時,那中氣十足的一段話,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說出來,讓人震耳欲聾。
楚江河鄭重道︰「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這是底線。」
當然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這個教訓在那個屈辱的歷史中我們深有體會。
現在不是以前了,他們要還是用老眼光看人,無疑是錯誤的。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對于日薄西山的日不落帝國,我們完全有資格說不。
听完兩個人的話,周主任點了點頭︰「說的不錯,我們一直心系港島的發展,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也是希望能實現和平過渡。」
霍老對此不無擔憂︰「周主任說的問題確實存在,有些人確實對于未來是抱著懷疑甚至是恐慌的態度的。」
霍老的擔憂不無道理,97大限的說法,搞的很多人人心惶惶。
港英政府還特地搞了個居英權計劃,目的是將港島上大量的精英變成英國人。
很多精英和富豪為了尋求安全感,紛紛選擇移民,除了英國之外,東南亞和北美都是這些人的目的地。
港英政府要的是精英,對于普通人就無視了。
可還是有很多普通人也跟著湊熱鬧,這就有些拎不清了。
對于霍老的擔憂,周主任也嚴肅起來︰「我可以保證,我們希望港島可以一直維持穩定繁榮,這也是我們的初衷。」
周主任這也是希望霍老還有楚江河能起個帶頭作用,成為港島與內地合作的典範。
一方面希望他們可以在內地投資,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們可以豎立起一個標桿,讓港島這些人看到內地的態度。
楚江河道︰「霍老的擔心不是多余的,就怕有些人從中作梗。」
從進書房開始,楚江河的話不多,可每每都說在重點上,周主任看向楚江河問道︰「你有什麼意見?」
楚江河想到過渡時期港英政府做的一系列操蛋的事情,好好的過渡時期被他們搞的亂七八糟,也為以後埋下隱患。
「現在港府的高級官員都是由英國認命的,高級官員中大部分還都是英國人,只有一小部分也是為了拉攏人心,由華人擔任。」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就怕港英政府搞突擊選舉,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進到政府里來。」
楚江河這麼說自然是有根據的,自從84年內地確定收回港島之後,港英政府緊急開啟了首屆立法局間接選舉。
港英政府在港島這麼長時間,早不選,晚不選,偏偏在過渡時期開始搞這種東西,港英政府的用意也就顯而易見,就是為內地埋了個大坑。
「還有港府財政儲備是港島人民的錢,就怕他們破罐子破摔,用起來毫無節制,還瘋狂借貸,到時候也是一個麻煩事。」
這也是有據可查的,在港島回歸最後那幾年,港英政府通過了大批的建設計劃。
除了瘋狂花錢之外,還向英資銀行大舉借債。
你說你之前不好好搞建設,這時候突然想起來這些事情,其險惡用意自然不用多言。
這其實也間接促成了97金融危機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