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六章 神通大進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

如今已經是1910年。

也就是宣統二年。

凌曜棟又完成了幾個系統任務,得到了不少的功德,通過。

勾魂攝魄,能夠勾取靈魂和魂魄,不僅威力遠強于,而且不止針對鬼物,對活著的生物,也有效果。

這是屬于幽冥方面的權柄。

土地公,本來就是腳踩陰陽兩界的地祗,一邊是土地,一邊是幽冥。

至此,凌曜棟的所有神術,都已經進階成為神通。

驅病術,進階為神通,不僅可以驅散疾病,還可以驅除詛咒。

托夢術,進階為神通,這不僅是一門夢境神通,還是一門幻術神通。

擁有諸多神通的凌曜棟,實力是前所未有的強大。

此時,凌曜棟的屬性是這樣的︰

神主︰凌曜棟

神名︰香山縣土地公

神品︰正八品

神力︰991000/5000

神柄︰土地/幽冥

神術︰無

神通︰五谷豐登,飛天遁地,出入平安,勾魂攝魄,如夢如幻,祛病除災

天賦︰百倍增幅

功德︰480

任務︰無。

……………………………………………………………………………………………………………………………………

香山縣土地公。

正八品土地公神位。

凌曜棟的神位晉升為正八品土地公之後,他的神域除了香山縣縣城之地,其他區域都囊括其中。

而這一年來,因為,可以用肉眼得到觀測。

畢竟,廟祝施展治病驅邪,肥地增產。

這些都是別人可以親眼看到的。

而不是之前依靠口口相傳,說什麼東升鎮那個土地公好靈驗啊,還顯靈了,還為鬼伸冤,信奉東升鎮那個土地公,來年地里的糧食產量,都比別家的多。

雖然說三人成虎。

說的多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一般人也會跟著去信仰凌曜棟。

但這種信仰,帶來的都是淺信徒,普信者,給凌曜棟貢獻的香火願力並不多。

凌曜棟也不可能動不動就顯靈,顯靈是可以立竿見影地帶來虔誠的信徒——在這個神道不顯的年代。

但這樣對神祗來說,也太掉價了,另外一個就是,隨著他神位的提升,面對的人群越來越多,他顯靈一次的代價也越來越大,有點得不償失。

不過在凌曜棟推出這之後,就不一樣了。

首先,凌曜棟沒有直接顯靈了,所以付出的代價就沒有那麼大。

其次,隔著廟祝和靈官,凌曜棟這個神祗跟信徒保持著距離感,信徒的虔誠度反而更高了。

再者,就是廟祝和靈官帶來的好處,都是肉眼可見的,如此信仰呢?

也因此。

在短短的一年之內。

凌曜棟的神廟遍布整個香山縣。

就連縣城所在城郭,都有凌曜棟的神廟所在。

只是凌曜棟的神品限制,導致無法將香山縣的縣城所在包括進入他的神域里面。

凌曜棟想要真正在香山縣內自由行走,暢通無阻,那需要凌曜棟達到從七品神位。

不過凌曜棟神力充沛,已經把除香山縣縣城之外的其他土地廟都。

雖然這行為會像靈境空間一樣,無時無刻消耗著凌曜棟的神力。

但是凌曜棟承擔得起。

這因為這樣子,凌曜棟便能通過這些作為中轉,念動間,出現在各地。

用現代時髦的話來說,這些被的神像,就相當于傳送點。

………………………………………………………………………………………………………………………………………

陰森的夜里,突然出現一群穿著清朝官服,排成一列,一蹦一跳的。

為首的是一個穿著黃色道袍,頂著蘑孤頭的年輕男子。

他手里拿著一個棕紅色的神龕,神龕里面卻沒有擺放神像,而是點燃一盞油燈,油燈里面似乎有一張黃符。

只見這個男子一邊念道,「陰人上路,陽人讓道」,一邊往前方蹦跳。

他怎麼蹦跳,後面的就跟著一樣蹦跳,全程一聲不吭。

在這個夜里,是顯得多麼的詭異。

是的。

這些。

而這個年輕的黃色道袍男子,正在用這些尸體。

他手中神龕里面的黃符,就是趕尸最重要的道具——!

年輕的黃色道袍男子,正是通過這!

而之所以蹦跳,而不是行走,是因為死人關節僵硬,只能蹦跳,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如果硬要讓這些尸體像正常人那樣行走,只會把這些尸體趕散。

趕尸,又叫。

從事趕尸的人,往往又被稱為。

的要求還是挺高的,起碼要會一點法術,而且體力要好,膽子要大。

因為趕尸這種行業既驚悚又辛苦,因為都是一般半夜十二點開始趕尸,到凌晨4點多就要休息,因為天要快亮了。因為都是午夜工作,而且趕尸所走的路多是偏僻山路,荒無人煙的地方,路不好走,尸體過不去的地方趕尸匠得背和扛過去,體力不好的話那是干不了這個工作的。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死在外地了,就想回家鄉安葬,不然會死不安息。

但這個年代,受限于生產力和交通能力,想要把客死異鄉的尸體運回家鄉,成本太高了。

而最終,這種成本較低的運送尸體模式便月兌穎而出,受到了不少人家的青睞。

當然,有些人利用做起一些非法勾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趕尸,也並不是什麼尸體都趕的。

趕尸有「三趕三不趕」之說,

其中「三趕」是指這三個方面︰

一是指被迫害死的可以趕,主要原因是他們大多是死得有冤情,這些人特別思念家鄉和親人,可以趕。

二是指戰爭中死亡的可以趕,戰死在異鄉的人要想辦法讓他們回歸故里。

三是在外謀生意外死亡的可以趕,這些人背井離鄉,在外謀生不容易,死在外面不得安生得讓他們歸鄉。

而「三不趕」則是指這三個方面︰

一是不明病死的人不能趕,也就是指因瘟疫而死的人,這些人如果趕回去,有可能給整個村寨帶來滅頂之災。

二是上吊、投河等自殺的人不能趕,據說這些人陰氣很重,難以制服。

三是被雷 死的、大火燒死的不能趕。據民間講法,被雷 了的,那是天地不容,死了不需要歸鄉。大火燒死的,肢體不全了,經不住一路折騰,趕不了。

「三趕三不趕」只是趕尸匠的基本原則,也有不依這「三趕三不趕」原則的趕尸匠,在雇主給的價錢高或者苦苦請托下,不顧「三趕三不趕」原則就去趕尸。

至于過程會發生什麼事情?

可能什麼都不會發生。

可能會有很可怕的事情發生。

那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趕尸需要。

而配合,則需要一些法器,一般有招魂幡和攝魂鈴、小陰鑼、辰州符、趕尸鞭、司刀這些。

不過最核心的,其實是這個法器,用來引領行尸趕路的。

其他的可以沒有,但是或者類似的法器,必須得有。

除非是那種將修煉到登峰造極,出神入化地步的趕尸匠,能念動間驅動行尸自動前行。

黃色道袍男子手里神龕里面的一樣。

趕尸是一門辛苦活,一路蹦跳前行,短時間還好,長時間的話,一般人真受不了。

年輕黃色道袍男子看起來經驗並不是很豐富,估模著沒趕過幾次尸。

此刻已經是汗流滿面了。

他實在累得不行,就停了下來休息。

才休息一會兒。

就听到後方的行尸群里,傳來一個語氣有些尖酸的男人聲音,「怎麼不走了?」

听起來就像是死人在催促趕路。

一般人听到,得嚇個半死。

但年輕黃色道袍男子卻一點都不恐懼,他扭過頭,朝著最後方,斜躺在兩個行尸頭頂上的一個穿著棕黃色寬大道袍的中年男子說道,「師傅,太累了。」

「就這點路還喊累,你呀,平時就是吃得苦少了。」中年男子躺著說話不腰疼地說道。

他坐了起來,看到年輕道袍男子確實是累得不行,這才撇撇嘴,說道,「行吧,就先休息一刻鐘吧!」

說完,這中年道袍男子,一個空中翻,從行尸身上下來。

而年輕道袍男子聞言,臉上就露出喜色,也將裝著引魂符的神龕,掛到後面的行尸脖子上。

然後跑到行尸中間,把行囊架拿下來,從里面拿出水,先恭恭敬敬地送到中年道袍男子那里,「師傅,喝水。」

「嗯,算你有點孝心。」中年道袍男子一點都不客氣地拿過裝著水的竹筒,狠狠地喝了一大口。

年輕道袍男子這才從行囊架里面拿出自己的竹筒,美美地喝上一口。

這時,中年道袍男子又叫了起來,「家樂,有什麼吃的,拿出來,我餓了。」

沒錯。

這對師徒,就是四目道人陳友和他從小收養的徒弟家樂了。

四目道人離開茅山之後,就定居在韶關的山間,往來廣東,湖南一帶,以替人趕尸為謀生。

這次,是他第一次帶著自己的徒弟家樂出來。

家樂回答自己師傅的問題,道,「師傅,只有幾個冷饅頭了。」

「冷饅頭?」四目道人陳友臉上有些嫌棄,他想了想,就快到目的地,于是搖頭,道,「那算了。」

「哦!」家樂倒是不嫌棄,從行囊架里面拿出冷饅頭,一口冷水,一口冷饅頭,就這樣吃起來。

四目道人陳友看著他吃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有些後悔了。

而家樂呢,一邊吃,還一邊問,「師傅,怎麼這次想著把我帶出來呢?你不是說我本事不夠嗎?」

四目道人陳友沒好氣地道,「怎麼著?你想在家里繼續偷懶?」

「我不是這個意思。」家樂連連擺手,說道。

「哼!」四目道人陳友冷哼一聲,斜眼看了自己徒弟家樂一眼,然後才解釋道,「廣東香山縣這里出了一個很強大的地祗,這一年來搞出了一個叫做的坊市,每逢初一十五趕集的時候,會有很多修行人士出現,交流修行經驗,和互通有無,我這次主要是帶你見識一下市面,免得窩在山里面,什麼都不懂!」

「再者呢,你林師伯,也在香山縣,不過是在酒泉鎮,這次來,我也順便帶你去拜訪一下他。」四目道人陳友頓了一下,又說道。

「林師伯?師傅,你是說正英師伯?」家樂聞言眉頭就是一挑,問道。

「嗯!」四目道人陳友用濃濃的鼻音回應道。

「听說正英師伯本領高強,對嗎,師傅?」家樂興致勃勃地道。

「嗯。」四目道人陳友又用了一個「嗯」回應,顯得很敷衍。

但家樂卻完全不受影響,而是繼續問道,「師傅,听說正英師伯本領比你還要強,對嗎?」

「嗯……你說什麼?听誰說的?」四目道人陳友隨口回應,突然反應過來不對,瞪了自己的徒弟家樂一眼。

家樂吐了吐舌頭,訕笑一聲,「我就隨便說說而已!」

「肯定是一休那個老王八蛋說的。」四目道人陳友眉頭一皺,然後道,「我和你林師伯是各有所長,知道嗎,家樂?」

四目道人陳友語氣很嚴厲。

家樂露出賠笑之色,道,「是,是,師傅。」

「哼!」四目道人陳友突然有那麼一瞬間,不想見到自己的這個傻徒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