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蒲元歡心離去,劉備不由可嘆寒門想要出頭,根本沒有多少途徑。
這不由得使他想到了和關興、徐庶的一次談話。
劉備模著胡須在思考,自從武帝為教化子孫,創建了太學之後,主要學習儒家經典。
時至今日太學大為發展,最多擁有三萬名學生。
漢靈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在洛陽鳴都創立了一所文學藝術大學——鳴都門學。
這里的學生專習辭賦書畫,學生由州郡三公舉送,最多時學生達千人以上,多授予高級官職。
此間學校,皆是用于學習軍事。
「孔明,如今荊益穩定,我們開幾處官學教導兵法吧。」
劉備送走蒲元,開口說了一句。
「開官學?」
諸葛亮倒是沒有料到劉備會提出這種看法。
亂世,不需要那麼多的儒生。
也就是孔子有教無類,才會培養出三千門徒。
可就這三千門徒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都是山東大漢。
劉備所言的把認字下放到普通百姓收攏人心也無所謂,但是如果傳授軍事教育的這種屠龍計的策略,有些不能接受。
比如龐德公、司馬徽的學生,也都是大族子弟或者親戚子佷,寒門就徐庶一個。
特別軍事的教育對象都是將帥或者可能成為將帥的子弟,以及儲君。
在亂世爭雄的時代里,兵法的傳播受到了嚴格的控制,是不允許平民百姓家中有這種兵書的。
施教者都是父輩或者是請來的老師,平民子弟想要學習都沒得機會。
軍事教育的對象,向來只能是少數人才有機會接觸的。
作戰自古以來都是小集團的事情,等到軍校普及開來還是熱武器的發展才開始的。
而軍隊的編制,大規模的布陣,訓練方法,後勤保障,以及運輸,糧草的計算皆是沒法子交給平民的,這些都被視為屠龍秘籍!
諸葛亮被劉備這個大膽的設想給嚇到了。
自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大範圍教授軍事知識是不被允許的。
就算有鬼谷子的學院出現在漢代,也會被取締。
軍校,想都不要想!
「敢問陛下,為何會如此想?」
諸葛亮收攏心神,直接問道。
「為了快速結束大漢的紛爭,對于軍校的開展,朕覺得應該提上日程。」
劉備望著長江水訴說著自己的理念︰「我听聞在豪強的莊園或者軍隊當中,都會季節性的開展軍事技能訓練。」
「沒錯,卻是有此事。」
諸葛亮點頭,只是想听著劉備的思路。
劉備也是被關興影響,早不是那個老邁固執的模樣。
「日常訓練我們也可以在軍隊當中開展,而且士卒一般都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來補位的。
【鑒于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盡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 】
既然如此,那我們為何不讓軍中士卒的兒子或者兄弟前來軍校學習,學習《孫子》《六韜》《史記》《國語》《戰國策》。
順便在搜集一下古往今來的戰例,講解一番。
希望他們能夠懂得基本的軍事知識,提高他們對于戰爭領悟的能力。
至于普及,朕想分為初高級兩個階段,初級的就是這些平明百姓的子弟,興許其中就有幾個悟性好的呢。」
「初級軍校畢業的學子,完全可以充任伍長什長隊長等等,給他們歷練的機會。
高級階段便是像安國、子松這種父輩子弟,請老師教導他們,將來可以充任主薄,將軍,計算糧草用度,行軍布劃等等!」
劉備說完之後,便笑意盎然的瞧著諸葛亮。
劉備實行最終結果就是普及教育,就是為了抑制豪強做大,抑制世家萬萬年。
前期造紙術、印刷術已經做了鋪墊,這官學就是點楮之筆。
當人有書讀,知識不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時候,世家便不在是公知,也不是唯一的聲音,有利于國家的長久運轉。
這便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法子。
諸葛亮被劉備的想法給鎮住了,目光遠眺,望著滾滾長江,在思考。
這個法子的可行性!
軍校?
不同于太學。
初級軍校從普通百姓子弟或者軍中子弟挑選,而高級軍校便是自家勢力當中的子弟來學習,是個好決定。
這個想法卻是不錯,至于教育的書籍還可以在挑選一番,而且也能提前訓練,總比臨陣交戰強招要強上許多。
軍中士卒的子弟能夠識文斷字,定能收攏幾代人心,還能增加對主公的忠誠程度。
諸葛亮覺得此事還是不能操之過急,隨即問道︰
「陛下想要招募多大的孩子?」
「十二歲往上吧,先識字,在傳授軍中技藝,培養軍隊協作的意識,學個四五年,看情況而定,編練成軍。」
劉備隨口說了一句,大漢十五六歲成親算是尋常事。
諸葛亮暗暗嘆了口氣,一個學院的投入是巨大的。
如今私學橫行,世家大族或名士或多開設私學授書育人。
郭嘉、戲志才、荀氏等人皆是從潁川私學當中學成而出的。
就像荊州的水鏡先生一樣,同樣也是私學,並不是官學。
這也是世家大族的一種手段。
諸葛亮又問道︰「如此不知以何名之為好?」
如今是北伐呼聲漸漸高漲的時候,張飛知道建立學堂也是預備將校梯隊。
「講武?」
張飛頭腦中冒出一個詞來,世家子弟皆會在秋天在自家莊園講武,訓練士卒。
「國語有言︰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
張飛想了想又說道︰「既然是專門學習軍事,照主公的意思,莫不如叫大漢講武堂,可四季講武!」
「大漢講武堂?」
劉備模著胡須笑了笑。
劉備知道,曹操一直都是在給他的高級將領講武,在這方面,劉備承認自己是不如曹操的。
他就沒有受到過良好的軍事教育,還是在領兵作戰當中,自己翻閱這方面的書籍,有個大概的了解。
孫權是舉行閱兵制度,在此期間觀察部隊的軍容和訓練成果,再決定隊伍的整編。
尤其是對眾多小將觀察,那些人是兵少財薄的,全都給予合並,不許他們單獨領兵。
「倒是好名字。」
諸葛亮跟著附和一句。
三國時期大多時候講武,都是在十月份,不忙的時候。
如今開始著手準備,十月就可以先師範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