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48章 脫靴遺愛

州衙後衙,元安正領著十幾名僕役收拾家當,整理行裝。

以衛辰的地位來說,衛家的僕役並不算多,男女老少加起來也不過三十來人,都是做事的人,沒有養來賞玩的。

通常到了州府主官一級,蓄養一隊家妓、一支樂班,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衛辰卻沒有在這件事上費過心思。

家中人口少,行裝自然也簡單,前幾日就開始在收拾,到了今天,絕大多數箱籠都捆扎好裝上了馬車。

衛辰早已更衣,穿戴上五品官袍,負手立于公堂上的旭日東升屏風前。

這時,堂上傳來腳步聲,是通判黃守正听聞衛辰今日啟程的消息,剛剛從自己的官署趕來。

見衛辰仰頭凝望著公堂上的明鏡高懸匾額,半晌無言,黃守正笑著道︰「下官猶記得,知州大人下車尹始,便在這公堂之上審理諸多大桉要桉,使百姓冤屈得以伸張,百姓因而尊知州大人為禹州青天。」

衛辰聞言轉過身來,笑著道︰「黃兄,本官不在任時,你也要讓禹州司法清明,弊絕風清。記住,德主而刑輔。」

黃守正忙躬身道︰「大人放心,下官已將知州大人往日經審的桉件卷宗整理成冊,置于書房之中,以便時時恭受教誨。」

衛辰笑了笑,這些話听听就算了,當不得真。

他看著黃守正,緩聲道︰「本官此去汴京,或許朝廷另有任用。知州之位不可空懸日久,若是吏部征詢本官的意見,本官當會推舉黃兄。」

黃守正聞言身子一顫,臉上露出驚喜之色,當即朝著衛辰長長一揖︰「下官雖無進取之才,然必當蕭規曹隨,決不會辜負知州大人這三年在禹州的心血!」

衛辰點了點頭,取出自己早已寫好的條陳,將離任後州衙的政務一一向黃守正交代清楚。

末了,又扶著黃守正的手臂,鄭重道︰「以後禹州大小諸事,就盡數托付于黃兄了。」

州衙里大小官吏見衛辰離任之際辦事依舊一絲不苟,都不由地有些佩服。

他們早就知道了知州衛辰即將進京朝覲的事,但真到了衛辰要走這一天,心中還是不勝唏噓。

衛辰在任期間,不僅自己勤于政事,對待屬下辦事之人要求也是十分嚴格,讓這些懶散慣了的胥吏叫苦不迭。

可另一方面,衛辰對辦事得力的下屬也是不惜重賞,及時予以提拔,這又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尤其是衛辰做主提高州衙底層小吏的俸祿,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事。

是以州衙上下對衛辰這位知州大人的觀感都很是復雜,一半敬重,一半畏懼。

眼看衛辰與黃守正告別後,登上馬車駛出州衙,此一去多半不會再回來,禹州的官吏們既覺得松了一口氣,又有些悵然若失之感。

到最後,種種復雜情感都匯成了一句話︰「知州大人,此去汴京一路保重!」

相比這些官吏,禹州百姓的心思就要簡單的多了。

衛辰擔任禹州知州只有短短兩年半的時間,但這絲毫不妨礙禹州百姓對于衛辰的愛戴。

衛辰要走的消息傳開,禹州城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傾城而出,在城門口攔住了衛辰的馬車。

這些百姓並不是被官吏強迫著出城,而是感念衛辰的恩德,自發前來相送。

簡訴訟、增稅賦、實府庫、輕徭役、築大壩、滅時疫、興義學、勸農桑……

但凡有哪個地方官員能在任期內做到其中一項,就足以稱為能吏,而衛辰全部做到了。

並且,除此之外,衛辰在禹州還留下了諸多德政。

埋葬尸體的漏澤園、收容孤兒的慈幼院、奉養孤寡老人的福田院……

這些公共福利機構大周其實早就有了,但因為要常年付出,往往都是名存實亡,或者干脆就沒有,也就汴京這樣的大城市比較完善。

但如今,在衛辰的主持下,禹州城還有下面的新鄭縣和密縣都先後設立了這些機構,衛辰還專門劃撥出官田來維持日常的開銷。

當今世風,地方官員往往不喜歡處理衙門里那些俗務,反而更樂意邀風賞月。

只要府庫中有些閑錢,他們多半就會造些亭台樓閣,以供游玩,順便題詩詞以記,讓後人傳唱。

而衛辰,身為堂堂當世文宗,在禹州將近三年,除了一篇吟誦鈞瓷的長詩外,詩詞文章竟然少有建樹,令文壇士林都是惋惜不已。

可是,對于禹州百姓而言,這卻是天大的好事,這意味著衛辰的每一分精力、府庫中的每一枚銅板,都用在了百姓身上。

衛辰走下馬車,望著如山如海的人潮,仿佛汴京上元夜的燈市一般,不禁心頭一熱。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自己這三年在禹州,總算是沒有虛度,對得起百姓,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這時,被百姓推舉出來的幾名耆老鄉紳,拄著拐杖來到了衛辰面前。

「知州大人在禹州三年,境內可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三代之治也不過如此。

如今知州大人離任入京,必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等不敢妄言相阻,只求知州大人留下官靴,以示遺愛禹州百姓之意。」

衛辰見此也是哭笑不得。

這「遺愛靴」源自孔子,孔子任中都宰時,深受百姓愛戴,離任之時,一位老人抱著他的腿含淚挽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于有了解決之道,這里下載 huanyuanapp.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孔子大為感動,怎奈君命在身,不能耽擱,便月兌下腳上的一只靴子留給中都百姓以為紀念。

只不過到了後來,這官員離任月兌靴留靴一事就與萬民傘一樣,淪為了一場鬧劇,多是官員自導自演的把戲,只為博得清廉愛民的美名。

衛辰自問與那些貪官污吏不同,不願意搞這些形式主義,當下就要推辭。

不料那幾位耆老听到衛辰拒絕,竟直接扔掉拐杖跪倒在地,懇請衛辰月兌靴,若是衛辰不肯,他們就長跪不起。

這幾位耆老少說也到了古稀之年,上了崇政殿,天子都不好意思讓他們下跪。

衛辰又何德何能受此大禮,不禁大驚失色,只好照他們所說,月兌下了自己腳上的官靴奉上。

與此同時,衛辰心里也是頗受觸動,月兌靴雖是形式主義,可要是百姓發自內心地去做,那代表的意義又是大不相同了。

幾位耆老得償所願,這才在衛辰的攙扶下緩緩起身,手上捧著衛辰剛剛月兌下的官靴,恭恭敬敬地退了開去。

衛辰見此也是輕舒一口氣,讓元安替自己取來一雙新靴子換上。

接著,又是一人端著一杯水酒上來,而後還有一人折了柳枝來送……

如此三辭三讓,再三勸三進後,禹州百姓才依依不舍地放衛辰離開。

衛辰最後望了眼這座他傾注了三年心血的城市,轉身登上了馬車,車夫揚鞭輕叱,駕著馬車緩緩駛向通往汴京的官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