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漆黑的夜空之下,有一位年輕人正一直站在濃稠到幾乎化不開的夜色之中。
時值隆冬,哪怕是地處南方,但深山中的天氣卻也十分陰冷。
因為久久站立,這位年輕人的肩膀上都凝結出不少霜珠。
但哪怕再如何寒冷,這位年輕人還是巋然不動的一直站立著,好似今夜不見到他要見的那人,他就不離去一般。
這位年輕人便是鄧艾,而他要見的那人便是諸葛亮。
鄧艾為何一直要心心念念見到諸葛亮呢,因為他從諸葛亮近來的舉動中,看出了一些蹊蹺。
或許在南征之前,不管糜口中對諸葛亮如何尊敬,鄧艾還是如尋常世人一般覺得諸葛亮並無軍略之能。
但在這一年的南征生涯中,鄧艾卻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諸葛亮的軍略,絕不在當世名將之下,甚至不在糜之下。
這樣的諸葛亮,會白白坐視漢軍陷入死境嗎?
當然不會。
鄧艾推斷諸葛亮很可能在謀劃著一個大局,一個足夠改變當下南中局勢的大局。
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鄧艾才會堅持的守住諸葛亮的帳外。
他知道若諸葛亮在接下來的局勢中是執棋者,那麼諸葛亮要想下好這盤大棋,他就必須需要一顆不畏艱險的棋子。
為了心中的野望,鄧艾不介意被人當做棋子,更不介意冒險。
而就在鄧艾久等之下,以為諸葛亮不會見他的時候,楊儀提著一盞微弱的燭火來到了鄧艾的身前。
沒有過多言語,楊儀對著鄧艾微微一點頭,鄧艾就懂得了這位諸葛亮心月復的意思。
當楊儀轉身之際,鄧艾就立馬跟在楊儀的身後朝著諸葛亮的大帳走去。
不久之後鄧艾就來到了諸葛亮的大帳之中,見到了諸葛亮。
在看到諸葛亮的一瞬間,鄧艾便下意識地對諸葛亮行禮,而在鄧艾行禮之後,諸葛亮搖手驅退了楊儀,讓鄧艾來到他的身前坐下。
諸葛亮的重視讓鄧艾的心中暗喜。
其實諸葛亮今夜能見他,就代表他之前心中猜想的一切都是真的。
只是在鄧艾坐下之後,諸葛亮並沒有馬上說話。
他用一雙睿智的眼神,不斷打量著坐在身前的鄧艾,良久之後一聲輕嘆從他的口中發出︰
「你很聰明。」
這本來是一句贊賞,但在諸葛亮的輕嘆之下,卻讓這句贊賞的話語多上了幾分其他的意味。
諸葛亮又豈會不懂鄧艾的心思呢?
可諸葛亮並沒有拆穿鄧艾的心思,他在輕嘆之後便對著鄧艾繼續言道︰
「當下我軍被敵軍三面合圍,你可有計略助我破敵?」
听到諸葛亮這麼說,鄧艾的眼楮一下子亮了起來。
若沒有,他今日何必來此?
鄧艾抬起頭看向諸葛亮,然後語氣激動地對著諸葛亮言道︰「敵軍雖眾,但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敵軍為徹底圍困我軍,兵分三路佔據著夜郎縣通往外方的三處通道。
這從表面上看,是對我軍形成了合圍之勢不錯,但若細細思之的話,敵軍的這一舉措,反而將他們的力量分化為三部。
破一難,破眾易。
論整體而言,我軍兵力並不佔優,可要是我軍將力量集中只 攻一部,先將三路敵軍之中的一路敵軍徹底擊潰,那麼敵軍的合圍之勢頓解!」
見身前鄧艾滔滔不絕的樣子,諸葛亮的嘴角露出笑意。
數月以來,鄧艾是眾多漢將之中,唯一看出他為何不退兵意圖的人。
諸葛亮一開始想的便是讓敵軍聚集合圍他。
只要敵軍有這點想法,那麼南中內的大部分叛軍都會被招引來,讓漢軍找到畢其功于一役的機會。
諸葛亮從來不擔心他無法擊敗南中叛軍。
他擔心的只是如之前一般,擊敗一部叛軍後,又冒出一股叛軍,讓他沒辦法徹底平定南中從而回援梁州。
除去懷抱著「聚而殲之」的戰略之外,誘叛軍合圍也是一個分散敵人力量的戰術。
畢竟夜郎縣通往外界的要道有三條,要想徹底困死漢軍,必須在三條要道上都放置著重兵。
而這也一定會,將叛軍的力量分散開來。
可以說以目前夜郎縣的戰局來講,一切都在按照諸葛亮的設想發展著。
但哪怕鄧艾猜出諸葛亮心中的謀劃,這也是戰略層面的思考,戰術層面又該如何具體施行呢?
「士載以為,我軍接下來該優先進攻哪一路敵軍?」
諸葛亮的溫和詢問聲飄蕩在靜謐的大帳聲,鼓勵著鄧艾繼續說下去。
听到諸葛亮的詢問之後,鄧艾不假思索的言道︰「自然是雍那一路大軍。」
鄧艾如此果斷將雍那路大軍當做優先進攻的目標,原因倒也很簡單——雍的大軍最弱。
正如田忌賽馬的故事一般,以己方最強的力量,攻擊敵人最薄弱的方面,那結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
鄧艾回答完諸葛亮後,臉上流露出自信的神色。
但讓鄧艾意外的是,諸葛亮在听完他的抉擇後,卻微微的搖了搖頭。
「我軍應當進攻士徽所部!」
諸葛亮的選擇,讓鄧艾大驚。
三路敵軍中,以士徽的軍力最強,按常理來說這一路敵軍是最不應該主動去招惹的才是。
怎麼丞相會想著棄易取難呢?
看著鄧艾臉上流露出的驚詫神色,諸葛亮耐心地解釋道︰
「三路敵軍中,士徽所部實力最強不錯,但因其最強,他之大軍便是敵軍膽氣所在。
吾誘引敵軍合圍,為的並非是簡單的取得一兩場勝利。
按士載的想法,我軍出其不意之下想擊敗雍所部自是不難,可擊敗之後呢?
朱褒與士徽見雍一敗,他二人或忌憚我軍軍力退回牂柯郡。
到那時我軍收復的,最多只有益州郡而已。
而雍早就在之前的大敗中元氣大傷,益州中的收復本就不難。
但牂柯郡地勢復雜,若這二人率軍士層層憑險據守,至少半年內我軍都無法平定牂柯郡。
而若是牂柯郡無法平定,我軍就沒辦法回援梁州,梁州缺兵少糧無法堅守,若在這半年內梁州為逆魏所突破,那大漢基業危矣。」
「相反,若是我軍能夠一鼓作氣擊敗士徽所部,那麼雍自是會驚懼逃回益州郡苟延殘喘。
至于朱褒在得知士徽戰敗後,彼之大軍軍心定然也會大亂,到那時候我軍便可趁勝一舉擊敗朱褒率領的叛軍。
縱使朱褒反應及時,率軍往牂柯郡境內潛逃,可少卻士徽的上萬精兵相助,朱褒獨木難支不用多久定將授首!」
當諸葛亮擲地有聲地說完後,鄧艾琢磨著諸葛亮的話,如夢方醒一般對著諸葛亮一拜。
他本以為自己的計策極佳,可在听完諸葛亮的具體謀劃之後,他才知道他與諸葛亮差的不是一丁半點。
或許單單論對兵法的理解,鄧艾不下于諸葛亮,可要是論及對大局的洞悉與掌控,鄧艾與諸葛亮相比可就差太多了。
鄧艾對諸葛亮拜服之後,不禁主動對諸葛亮言道︰「艾願被丞相驅使,效犬馬之勞。」
若是打算進攻雍所部叛軍的話,那麼鄧艾心中是有一個具體戰術的。
但現在在諸葛亮的分析之下,鄧艾明白眼下攻擊士徽所部才是對漢軍來說最好的選擇,那麼他原來心中的戰術就不能再用了。
而鄧艾知道諸葛亮絕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他心中肯定有著對付士徽的戰術。
鄧艾沒有猜錯。
在鄧艾的主動請纓之下,諸葛亮站起身來來到帳內高掛的夜郎縣地圖之前。
見諸葛亮起身,鄧艾也不敢獨坐,他亦站起身來來到諸葛亮的身後,看著那副夜郎縣地圖。
地圖上有三處地點,皆被諸葛亮用手中的朱筆著重作出標注。
那三處地點,正是三處敵軍分別盤踞的地方。
而在士徽所處的那處地點,朱筆呈現的筆畫最多,這足以證明諸葛亮想率軍突突士徽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諸葛亮知道鄧艾就在身後,于是他指著士徽駐扎的地方言道︰
「近日來吾曾派人仔細探查過士徽大軍的動向。
就在上月,士徽率大軍從平地移營于山上屯守。
那處山據當地人所言,稱為斧山,山如其名,那座山就猶如一柄巨斧橫亙在官道一旁一般。
吾亦曾親自前往斧山下探查地勢過,那斧山四面皆是懸崖絕壁,高數十丈,山路危狹,僅容一人,尋常大軍難以仰攻。
加之斧山之上多有泉眼,水源不缺,我軍亦不能圍困斷其水源擊敗之。」
听到諸葛亮這麼說,鄧艾的臉上流露出凝重之色。
士徽率大軍前往山上駐扎,一方面是想憑高險據守,保護己方大軍不受漢軍的偷襲。
另一方面士徽還有著險惡的用心。
盡管士徽的大軍屯扎于山上,但斧山就在官道之旁,漢軍是不可能在未解決士徽大軍的情況下,通過那處官道的。
不然的話一旦等漢軍通過官道之際,士徽率上萬精兵從高處 沖而下,漢軍很容易被從中截成兩段。
到那時候,漢軍的敗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些推斷對于鄧艾來說不難得出。
可既然士徽大軍布置的如此妥當,那麼漢軍又當從何處突破呢?
鄧艾將疑惑的目光看向諸葛亮。
難道丞相有什麼妙計,能夠誘引敵軍下山來決戰?
可就算將敵軍誘引下來,兩方軍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漢軍也很難一次就擊敗有著地利的士徽大軍。
在昏暗的燭火之下,諸葛亮看到了鄧艾臉上疑惑的神色。
相比于鄧艾的疑惑,諸葛亮卻依然胸有成竹。
諸葛亮將手指指在地圖上斧山後方的一處地點,他對著鄧艾言道︰「前段時間在吾的探查之下,吾發現在斧山後面有一條隱蔽的通往山上的小道。
吾決意派一大將趁夜色昏暗之際,率領一支精兵從這山道攀登奇襲至山上。
只要這支精兵能攀登至斧山之上,再趁夜色敵軍不備之時,對敵軍發起突襲,那麼敵軍勢必驚慌。
到那時我再領兵 攻斧山正面,斧山必破,賊軍必亡!」
听完諸葛亮的謀劃之後,鄧艾一時間顯得有些詫異。
這番謀劃,不像是諸葛亮能謀劃出來的。
倒不是說鄧艾覺得諸葛亮沒有智慧想出這個計策,只是在將近一年的相處之下,鄧艾覺得諸葛亮的用兵風格頗為謹慎沉穩。
這樣的性格,突然想出一個趁夜奇襲的戰術,實在令鄧艾覺得有些反常。
鄧艾不知道的是,諸葛亮的確是個謹慎沉穩的人,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會用奇計。
旁的不說,就說當年那被無數世人稱為神來一筆的「奇襲定軍山」的戰術,首倡者是法正不錯。
但最後讓劉備真正下定決定用這計謀的,還離不開諸葛亮的來信勸說。
若是諸葛亮用兵只會拘泥不化,那麼他當初就不會強烈支持法正奇襲定軍山的戰術,更不會為了這個戰術嘔心瀝血,不斷地籌措糧草。
至于歷史上諸葛亮為何會拒絕「子午谷奇謀」,那是因為用奇和白白送死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若不是經過詳細的探查,覺得有成功的可能,諸葛亮斷不會想出趁夜奇襲斧山的計策。
不過鄧艾同時又想到,連他都會覺得丞相不會用奇兵,那囤聚于山上的士徽等人肯定也會如此覺得。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的這招奇計成功的概率,就會直線上升了。
想到此,鄧艾心神一振。
鄧艾當然知道今夜諸葛亮為何要對他說出心中的謀劃,原因就在于他便是諸葛亮話語中的那位大將。
而諸葛亮口中的那支精銳,舍梁州軍之外還有誰?
要知道在糜良好的伙食供應之下,梁州軍的夜盲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說梁州軍天然具備夜間奇襲的特質。
鄧艾當即對著諸葛亮鄭重一拜︰
「艾,定不負丞相重托。」
鄧艾的話讓諸葛亮的嘴角流露出笑意。
鄧艾真的很聰明,也不怕冒險,的確是當下漢軍中最適合領軍夜襲的那員大將。
既然適合,那便去吧。
諸葛亮扶起鄧艾,對著他言道︰
「明日夜間,君可行也。」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