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八章56式攜行裝具(科普文章,謹慎訂閱)

我們大概知道單手換彈夾是從《戰狼2》這部電影見到過,那動作,被李達康用出來,頓時驚艷了一大片人,事實也是李達康這一批從戰場下來的老兵才開始普及開來的,以前我軍沒有這一動作,被一個戰士發明出來,隨即流傳開來,是一個很實用的戰術動作,在戰場上,單手換彈匣只用2-3秒就行,比用正規的方法要快上很多。

在這里王洛首次展現了出來,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動作到了戰場上有多麼的實用,就打算讓王洛教教他們。

王中華現在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兒子了,這才離開幾個月,咋就變得這麼強了呢,彷佛啥軍事技能在他手上用的都是那麼絲滑,比老兵還老兵,他都有點後悔沒讓兒子當兵了,不過也就想想,要不然家里的老爺子們也不同意啊,好不容易出了個大學生,竟讓他當兵,現在當兵的不缺,缺的是為國家工業做貢獻的人,孰強孰弱,要有個輕重緩急啊。

「卡察。」

檢查了一下槍膛沒有了子彈,並把彈夾卸下後,結束了這一表演,每發子彈都打在了靶紙上,動作流暢,絕不拖泥帶水。

「哈哈,好兒子,給我長臉了,厲害。」

王中華哈哈大笑的過來拍了拍王洛的肩膀,一臉的驕傲。

「槍還行,不過後坐力有點大,跳動性太強,瘦弱的人壓槍不太好壓,應該改裝一下,攜行具無話可說,簡單實用。」

王洛沒說其他的,先說了一下自己對裝備的理解。

讓我們回朔到1956年。彼時,咱們國家彷制的AK-47定型,命名為56式沖鋒槍。然而,一並引進的M1955彈藥挎包只生產了一小會便宣告停產。

而後,根據部隊的經驗和需求以及56式沖鋒槍的定位,設計了56式彈匣攜行袋。

這里還有個小插曲,坊間傳言︰因為二戰時期各國的沖鋒槍便廣泛使用胸掛式彈匣攜行具了,而根據56式「沖鋒槍」的定位才開發了采用胸掛式設計的56式彈匣攜行袋。

不管怎麼說,外表面上看著僅僅由幾塊帆布和幾個扣子的56式彈匣攜行袋相當簡陋,但是它采用的胸掛式設計,使得彈匣和手榴彈、槍油壺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配件都能集中在胸前。

這讓士兵在攜行、做戰術動作時都能相對輕松︰起碼不會出現腰掛彈匣包在翻滾、匍匐前進時移位、硌腰之類的情況,無論是臥姿射擊還是跪姿、立姿射擊時,從胸前抽取彈匣的動作幅度比從腰部抽取彈匣小,也比後者方便。

放置在胸前的彈匣包,更是能讓戰士快速適應、抽取使用。彈匣袋旁邊就是附件袋,可以放置建國早期彷制生產的防-1式無柄手榴彈。這樣,彈匣和手榴彈這些戰士主要使用的裝備附件、戰斗裝備,都能集中在胸前。當一個使用AK系列步槍的戰士只要配發有56式彈匣攜行袋及無柄手榴彈、彈匣,那麼他在戰場上就能適應絕大多數戰斗情況。

如果按照坊間的傳言來看,56式彈匣攜行袋的研制多少也具備著一定的巧合。但正是這個巧合,讓56式彈匣攜行袋成為被華夏、蘇聯、米國、巴鐵、孟加拉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國家的士兵都認可的作戰裝備。不過,王洛個人更堅信這不是巧合,而是廣大基層戰士的巧思、部隊的總體反映再結合設計員的經驗、深入基層調研的杰作。

為什麼56攜行具被各個國家廣泛采用並借鑒,到底它先進在哪里呢,就是幾片帆布縫制而成的,哪怕到了21世紀,這玩意依然被很多國家廣泛采用,王洛個人覺得全是靠同行襯托出來的。

之所以說56式彈匣攜行袋全靠同行襯托,是因為當時蘇軍的M1955彈藥挎包、M1969米軍的M1956裝具系統都采用了腰掛式設計。不過,蘇軍裝備的M1955、M1969等是純粹的挎包、背袋,做戰術動作時極為容易移位。米軍采用的M1956較先進,彈匣包可以根據射手的習慣自由固定位置,腰帶本身又有肩帶與之相連,做戰術動作時相對穩固,但是在行軍過程中射手的腰部受力並不均勻,自然也談不上舒適。

越戰爆發後,北軍「近水樓台先得月」,受到了大力援助。而在援助清單上,赫然有56式彈匣攜行袋。至此,56式彈匣攜行袋進入了米軍的視線。起初,米軍的報告中還認為胸前置3個彈匣的56式彈匣攜行袋具有一定的防彈能力,可以很好地保護到射手的胸部,因此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而後,米軍「海豹突擊隊」等開始在戰場上采用56式彈匣攜行袋。可見,米軍是較為喜歡56式彈匣攜行袋的。

普通的米軍則一直使用著M-16和M-16A1配發的20發彈匣,只能沿用腰掛的M1956彈匣包。不過此時的米軍仍然固守著腰掛的「傳統」,在1987年配發的LBE彈藥攜行具仍然是以腰部攜帶彈藥挎包。直到新一代LBV彈藥攜行具的配發後,米軍士兵才正式告別了各種「Y帶」,正式獲得了可以從胸前抽取彈匣的彈藥攜行具。

相比之下,經過了墳場戰爭洗禮的蘇軍就顯得極為「拿來主義」。士兵們在戰場上繳獲了56式彈匣攜行袋後,一方面是改裝自用,另一方面則送回國內彷制。蘇軍後勤落後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墳場戰爭中蘇軍士兵曾吐槽軍靴生產自1945年),士兵配發的彈匣挎包雖然能裝3個AK的彈匣,但是三個鋼制彈匣加上內裝的子彈重量大、體積大,這並不能改變蘇軍彈藥攜行具落後的事實。

蘇軍繳獲的56式彈匣攜行袋一般留用。這是因為當時蘇軍士兵已經開始裝備6B2防彈衣,這種防彈衣只有單一的防彈屬性,再者就只能結合M1969式彈藥挎包使用。顯然,這樣的設計留給士兵的只能是無盡的痛苦︰無論M1969式彈藥挎包調整得有多緊湊,仍然改變不了士兵受力不均勻的事實。此時,蘇軍士兵一旦繳獲了56式彈匣攜行袋,都趕緊套上︰輕便的56式彈匣攜行袋能很好地適應6B2防彈衣!

無論是AKM的彈匣還是AK-74的彈匣都能輕松地裝進56式彈匣攜行袋里,這給蘇軍士兵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過,蘇軍士兵除了3聯裝彈匣挎包以外還有一款5聯裝的彈藥背包,戰場上蘇軍士兵的彈藥攜行量通常達到6~8個彈匣,56式彈匣攜行袋只能裝3個彈匣顯然是不夠用的。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蘇軍開始集體改裝56式彈匣攜行袋︰將帆布制作的56式彈匣攜行袋浸入水中泡上一天一夜後晾干, 56式彈匣攜行袋的彈匣袋容積就能增加一倍,也就能塞進6個彈匣!蘇軍基于56式彈匣攜行袋設計的R-22攜行具,基本也沿用了這樣的設計。

只不過,蘇軍在R-22攜行具後采用了更適合本國國情的設計。雖然帆布主體不變,但一般是增加了彈匣袋的容量,並將原版56式彈匣攜行袋的木扣設計更改為魔術貼。KGB作戰分隊在戰斗中還使用了加長彈匣包蓋的改型,這能更穩定地固定彈匣;為了提高士兵的舒適度,還給帆布肩條增加了肩帶;通常,蘇軍士兵手里的Lifchik-1型、Lifchik-2型彈藥攜行具還增加了信號彈插袋,並將彈匣包附近的小包從橫置改為縱置,更加貼近射手的胸部。

這樣的攜行袋甚至一度從上世紀80年代持續影響到車臣戰爭時期。車臣戰爭時期,盡管俄軍早已經大量使用了迷彩服,但有時候受限于產能不足的問題,配套的迷彩戰術裝具未能及時下發到位;也可能是因為射手的裝備習慣所致,在當時還衍生出了一款迷彩版本的胸掛式裝具。

總結起來,相比其他國家的彈藥攜行具,我國的56式彈匣攜行袋一定程度上還能算作戰術胸掛式裝具的鼻祖,也開創了步槍彈匣置于胸前的先河。這樣的意義顯然極為重大,可以說是助全球國家擺月兌了「Y帶」「H帶」等二戰便沿用下來的落後戰術攜行具的桎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