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廬江小吏單元劇情的由來

《孔雀東南飛》序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序言中提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可見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是建安年間(196—219),地點是廬江,整個廬江能稱府的,只能是廬江郡的治所。漢末時期廬江郡的治所在舒城,一直到建安年間,才遷移到了皖城。所以,《孔雀東南飛》這個故事很有可能發生在皖城。基于這一點,作者菌大膽的將故事地點暫定于皖城,也就是皖縣。

于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已經初步確定下來。時間為公元196—219年,地點為廬江皖城。

按照《孔雀》詩中所描述的情節,劉蘭芝被休回娘家之後,消息一經傳開,先是縣令來向劉家求親,被拒絕之後,太守又派了郡丞和主簿來做說客,為自己第五個兒子求親。劉蘭芝的哥哥說嫁給焦仲卿和嫁入太守家里相比,是「否泰如天地」,所以焦仲卿很可能是郡府直屬的諸曹掾史中的一員,職位較低,當在功曹、督郵、都尉、諸曹掾之下,俸祿較少。由此來看,他家境算不得富裕,還得讓妻子「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每天織布以補貼家用。

但從【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中的「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來判斷,焦仲卿的家境是非常殷實的,不然焦母也不可能說出「受母錢帛多」這樣的話。從焦母看不上「嬌美如花」的劉蘭芝,總想讓兒子焦仲卿休妻再娶姿貌更出眾的秦羅敷,足以從側面反應焦家是非常富裕的。因為在漢末那個時代,家境不好的人是沒有優先擇偶權的(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

于是就可以肯定,焦仲卿是小吏,俸祿不高,家境卻不差,可說是頗有余資。

這個(焦家富裕)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來,即無論在任何時代,人們更願意傳頌富人們的婚姻不幸,而不喜歡傳頌窮人們的婚姻不幸——因為窮人本身已經很苦了,婚姻不幸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值得傳頌。一如擁有兩層小樓,家境殷實的武大和潘金蓮的事跡被世代廣為傳頌那樣……

繼續往下看。

《孔雀》中與外部環境有關聯的詩句不多,「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從這句詩里,想要娶劉蘭芝做兒媳婦的人,是個太守。雖然詩里沒有明確提出太守的名字,但是作者菌可以根據史料,大致找出這個太守的可能人選。

綜合各種史料記載,在建安年間前後,按照先後順序擔任廬江太守的,有陸康、劉勛、李術、孫河、孫紹、朱光、呂蒙等七人,其實七人中間還有個雷續,不過他只是盤踞,並未獲得太守任命,所以不計入。

這七位在建安年間先後擔任廬江太守的時間大致如下︰

陸康是靈帝劉宏時人,中平三年(186年)被任命為廬江太守,興平三年(195年)被袁術派孫策破城後,病死。袁術隨即委派麾下大將劉勛繼任廬江太守,遷治所于皖城。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二度攻破廬江,殺死劉勛,並派了李術擔任廬江太守。建安五年,孫策死後,李術自立,被十八歲的孫權率親族一舉擊敗並殺死,屠城後,又遷徙城中三萬人至吳地。之後,孫權任命孫河廬江太守,但這個職位很快又讓給了北海人孫紹(這個孫紹不是孫策的兒子)。但因為臨近廬江郡北面的九江郡盤踞著雷緒、梅乾、陳蘭等軍閥,一直在禍亂當地,廬江郡幾度易主,一直無法安定。

曹操之前委任的揚州刺史嚴象被李術殺害後,又派新揚州刺史劉馥單騎入淮南,空手造出合肥空城,安撫雷緒陳蘭等軍閥(淮南眾軍閥大約在209年投降曹操,在這之前,眾軍閥一直作為曹孫兩家的緩沖地帶)。隨後曹操又派朱光來做廬江太守,以鞏固淮南壽春一線。建安十九年五月,呂蒙攻下廬江,俘虜朱光,呂蒙隨即被孫權拜為廬江太守。從此廬江一分為二,即魏屬廬江郡和吳屬廬江郡。呂蒙轉任漢昌太守後,吳屬廬江太守在孫河、孫皎的督管下空置了一段時間,最後歸到了徐盛頭上。而魏屬廬江太守則是劉馥的兒子劉靖——不過那都是曹丕稱帝之後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給第五個兒子娶劉蘭芝為妻的太守,應當是上述幾人之中的一位。

首先可以排除陸康。陸康亡于195年,在他亡故後次年才改元建安。與故事發生在建安年間這個時間線不符。

其次徐盛也可以排除,他接任廬江太守的時間太晚,也算不上建安年間。

通讀《孔雀》一詩可知,故事發生的時候,廬江還是個太平地方,老百姓不為戰亂所苦,日子過得尚算溫飽,大家吵吵嚷嚷為瑣事煩惱。太守尚有閑情逸致給自己第五個兒子娶媳婦,婚禮大操大辦,十分隆重。

這樣一來,呂蒙、孫河、孫紹三位也被排除了。

呂蒙就任廬江太守時,正駐屯潯陽,主要精力放在鎮壓廬陵山賊。廬陵山賊被平之後,呂蒙緊接著就去攻打長沙、零陵、桂陽,忙得暈頭轉向,廬江事務恐怕根本顧不上,更別說給自己兒子娶老婆了。

而且,呂蒙只有兩個兒子,不符合「太守第五子」的條件。

孫河擔任廬江太守的時候年方弱冠,別說生不出五個兒子,就是生得出,也沒法辦婚禮。而且孫河接任廬江太守的時候,孫權剛接替孫策,立足未穩,急于立威,所以對當時跳反的廬江太守李術下了狠手,過程極其慘烈︰「是歲舉兵攻術于皖城。術閉門自守……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余人。」(《三國志•吳主傳》),先是困城,後是饑荒、屠城,然後又是大遷徙,廬江百姓飽受離亂戰火,應該不會有心情辦什麼婚禮。

而接任孫河的孫紹,年紀雖然夠了,但他面臨著南方雷緒等人的叛亂、北方揚州刺史劉馥的制壓,焦頭爛額,沒堅持多長時間就跑路了,也沒閑暇做這件事。

朱光是廬江太守里在位最長的,他大約于建安九年左右赴任,一直到建安十九年才被孫權俘虜,他會不會就是《孔雀》里的太守呢?

《三國志•吳主傳》載︰「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余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朱光在任期間,為了防範東吳的軍事壓力,治下居民盡數東遷,整個廬江只留下一個近乎軍事要塞的皖城。

曹操拔漢中數萬戶,讓諸葛亮經營幾十年都不能徹底恢復。從廬江等地一次遷走十幾萬戶,這等規模,可見對當地經濟破壞有多大。

事實上,廬江當時已經變成了曹、孫兩方勢力此消彼長的邊境角力地帶,長年處于兵鋒之下。朱光承擔著繁重的戰備工作,就算想給兒子辦婚事,也斷不會如詩中所說「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這般奢靡。

那麼,最後只剩下兩個人︰劉勛和李術。

也就是說,《孔雀》的故事基本可以認定發生在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之間。

劉勛在任時間是建安元年到四年,而李術在任時間只有短短一年。到底他們兩個,誰才是《孔雀》里的太守呢?

繼續從詩中去找證據。

焦仲卿回去與母親訣別的時候,說︰「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庭蘭就是白玉蘭,一般于農歷二月中至三月初開花,花期為整個三月,是以又名「望春花」。長江流域的白玉蘭花期一般在農歷一月。根據竺可楨的觀點,漢末正處于中國歷史第二個寒冷時期,平均氣溫比現代要低1到2攝氏度,所以位于江南的廬江,花期也會和現在黃河流域相等同。

因此,從焦仲卿所描述的情景來看,所謂「大風寒」正是一歲之初倒春寒之際,大概就是二三月間。

從詩中描述可知,就在焦仲卿說這句話的時候,太守正在高高興興籌備著婚禮。《孔雀》詩里說得清楚︰「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也就是說,劉蘭芝的婚禮,是定在了三十日。結合焦仲卿家的「庭蘭」被風霜摧折的情形來看,當為三月三十日。

那一天是太守親自確定的良辰吉日,焦、劉二人殉情,也是在這一天。

接下來,讓我們推算一下從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這五個三月三十日的天干地支。年和月份都比較清楚,一查便知︰

建安元年為丙子年,三月辛辰

二年為丁丑年,三月甲辰

三年為戊寅年,三月丙辰

四年為己卯年,三月壬辰

五年為庚辰年,三月庚辰

日子較難推算,因為在靈帝末年,朝廷改用《九章算術》的作者劉洪改進過的四分歷。因此我設定了一個基準點。《後漢書•獻帝傳》載︰「(建安元年)秋八月辛丑,幸南宮楊安殿。癸卯,安國將軍張楊為大司馬。……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己己,幸曹操營。」

同一個月內出現了辛丑、癸卯、辛亥、庚申、己己五個日子。辛丑和己己一頭一尾,兩者相差二十九天。同傳又說「秋七月甲子,車駕至洛陽……丁丑,郊祀上帝……己卯,謁太廟」。以此為參照,可以確定建安元年八月一日為甲子。

接下來就是冗長而單調的推算,從略。總之從建安元年到五年,這五個三月三十日里,唯有建安五年的三月三十日,符合太守所謂「六合相應,良吉三十」的標準,其他幾個日子,按照傳統命理學說來看,都不算吉日。

而建安五年,在位的廬江太守正是李術。

李術的經歷是這樣的。

根據為數不多的史料記載,此人是汝南人,在孫策麾下頗受信重。建安四年,袁術去世,袁術手下的一部分將領企圖投奔孫策,卻被廬江太守劉勛截殺。孫策大怒,揮軍攻拔廬江。劉勛無路可去,只能北上投奔曹操。孫策就地派麾下大將李術擔任廬江太守,還撥了三千人馬給他守皖。

曹操眼見孫策坐大,深恐在沒消滅袁紹之前月復背受敵。恰好荀或給他推薦了一個叫嚴象的人在南邊對付袁術。袁術既然死了,曹操便就地任命嚴象為揚州刺史,去安撫孫策,還舉孫權為茂才以示親切。嚴象沒想到的是,他前腳一抵達廬江,就被李術殺掉了。

李術殺嚴象,究竟是因為李術跋扈,還是孫策授意而為,已無可考據,總之堂堂一位朝廷任命的刺史就這樣被殺了。而曹操忙于應付袁紹,也無暇找孫策算賬。沒過兩個月,意圖襲擊許都的孫策就離奇地被許貢門人刺殺。結果嚴象遇害一事,便被擱置了。

年僅十八歲的孫權接下了孫策的事業,周瑜、張昭等人傾心輔左,卻不代表所有人都認同。李術久有異心,看到孫策身死,便極其高調地接納了從孫權麾下叛逃的人,打算自立。孫權問他要人,李術回了一封無比囂張的信︰「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孫權正愁初掌大權無處殺威,見李術這等態度,立刻寫信給曹操,說︰「嚴刺史是您親自選拔的,沒想到一來這里就被李術那廝給砍了,我也早就看他不順眼,就讓我替曹叔叔您報仇吧!」

于是孫權親自率領孫氏親族大舉圍城,李術走投無路,向曹操求援。曹操既沒興趣也沒余力去救他,結果皖城被攻破,李術梟首,結束了他不自量力的一生。

李術從就任廬江太守到敗亡,大約一年,橫跨建安四年和五年。時間雖短,治下卻還算比較平靜,沒有戰亂,沒有屠城、沒有遷徙,算是廬江百姓最後安寧的時光。

從心理角度來說,李術是個桀驁不馴的人,雖然在孫策麾下他不敢造次,但野心這種東西是無法壓制的。當他被任命為廬江太守,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武裝和地盤時,心中必然大喜。帶著這種昂揚情緒給兒子娶親,借機大操大辦,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太守的身份問題就算是初步解決了。由此來看,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故事,大約發生在199—200年。

而這個時間點,廬江正好屬于孫策—孫權治下。

再聯想到詩中,劉蘭芝對焦仲卿抱怨說「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

守節一詞,在漢末喻指男子為故主守節,守節的行為一般為兩種,一是赴死,二是報仇。

那麼,焦仲卿在為何人守節?

自然不是現任太守李術。

為上一任廬江太守劉勛守節,自然是有可能的。

但更大的可能是,是為上上一任廬江太守,德高望重,最後卻被孫策逼死的陸康。

于是,整個故事的大概輪廓就躍然于紙上了。

PS︰以上部分推理借鑒于馬伯庸先生的猜想。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