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四十八章 敬服

李淳風看得入神,不由自主拿起案幾上的白紙仔細看了起來。

白紙上縱橫交錯的各種線條形象地勾勒出一個立體的圖形,即使不懂看圖的人,也能大概看個明白。

而一些古印度(天竺)數字標注在線條的邊上,顯然是表示各個位置的長度。

本來有些復雜的圖紙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長寬高所需的度量,可是邊上有一些計算公式李淳風卻看不懂。

此圖與大唐一般所用的平面圖相比,這種立體制圖與標注方法既方便又直觀。

若是用到大型工程或宮殿的建築上,豈不是能夠讓監工更加清晰,也能有條不紊的按照尺寸一步步來。

如此一來,既不會出現重復的工作,又不容易出錯。

李淳風越琢磨越覺得有意思,思維漸漸跑遠了。

即使李淳風自詡學究天人、見多識廣,但看這些古印度數字還是有些吃力的。

特別是旁邊的一些公式他根本沒見過。

比如有一些+- ÷的符號,讓他一頭霧水。

雖然有些不知所雲,但看起來簡直是太便利了。

看了一會兒,李淳風一臉疑惑地開口問道:「忠義伯,這圖紙看起來一目了然,很是直觀,可用古印度數字標注的單位和旁邊的符號代表著是什麼?」

看來看去,圖紙倒很容易理解,可標注的數字就讓他有些模不著頭腦。

這是火炕的圖紙,假如按‘分’的量度建造,也太小了點,如果按‘寸’來算,又太大了。

楊帆這才反應過來,大唐此時的計量單位與後世有所不同,紙上的標注因為習慣當然是以厘米為單位。

因為大唐的長度計量單位主要有五個,分別是分、寸、尺、丈、引,如今根本還沒有出現厘米這樣的計量單位。

如果換算過來,一寸大約等于3.33厘米左右,這也難怪李淳風對計量單位有些疑惑。

更讓楊帆驚訝的是,李淳風居然把阿拉伯數字稱為古印度數字,讓他有些難以理解。

不過楊帆哪里知道,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古印度人發明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祭祀等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于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

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采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于完善了。

古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西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

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

隨著歲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紀,中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

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到後世,所以楊帆才不清楚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其實阿拉伯數字在大唐時期的真實叫法是古印度數字,而且普及率極低。

對于李淳風能夠認識阿拉伯數字,楊帆還是覺得有些驚訝的,這個牛鼻子道士學識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楊帆也害怕在李淳風面前露餡,不小心把自己給坑了,所以厘米這個單位當然不好解釋。

畢竟這可是後世的一個計量單位。

而旁邊的計算公式加減乘除都是計算材積之類的,倒是可以說一下。

看著李淳風那一雙充滿了求知欲的眼楮,楊帆不怎麼忍心拒絕,況且等一會兒可能得向這牛鼻子問一些事。

想到這兒,楊帆開口解釋道︰「其實這是小時候跟一個雲游老道學來的,不過他把這數字叫阿拉伯數字,這些公式是輔助計算的,而且長度計量單位也有所不同,是這樣的……」

李淳風仔細傾听著,不疑有它。

事實上李淳風並不在乎這個數字叫什麼名,也不在乎這計量單位是什麼,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那幾個計算公式。

雖然看不懂,但總覺得很厲害的樣子。

「這就是忠義伯上次隨口便能答出許章出題答案的原因?能教給貧道麼?」李淳風指著那幾個加減乘除的公式,眼中精光一閃,有些激動地問道。

無奈,楊帆只好硬著頭皮解釋了一番十個阿拉伯數字以及加減乘除的簡單算法。

李淳風聚精會神的听了半天,一會兒就皺眉,一會兒沉思。

最後搖了搖頭道︰「這數字配上這樣的算法倒是頗為新穎,但也僅此而已,並沒有比咱們的算法高明呀,那汝在望月樓是如何快速算出牛車與馬車混裝貨物那個問題的?」

楊帆當然知道李淳風說的是哪個問題。

當初與許章比斗的時候,就听許章說過,這道題也拿給李淳風請教過。

不過紙上的這些計算,是材積的公式,而那次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當然有所不同。

送佛送到西!

楊帆只得又接著向李淳風背出了乘法口訣,並解釋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正所謂一通百通,李淳風很快便想通了。

作為太史令,掌管歷法的修訂,其實就是一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

不管天文地理都需要與大量的數據運算結合在一起。

從古至今,但凡天文地理學家其本身必是個術算高手。

這也是為什麼李淳風能成為大唐術算界的牛耳。

雖然唐朝的科舉也有數算一科,但在儒家理學盛行的時代,像數理化這些學科,其實屬于奇婬技巧、旁門左道。

根本沒有後世那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說法。

這時代,即使術算學得再好,最多也只能成為一名八、九品官員,所以讀書的人更熱衷于學習四書五經。

在他們看來,學習四書五經才是升官發財的捷徑。

像李淳風這種術算高手能成為從五品的太史令,除了術算高絕,更重要的是,他是道門中的高人,而且其學識並不差。

听到楊帆傳授的方法與口訣,李淳風埋頭研究一會兒,猶如魔怔了一般。

直接拿起了案台上的水芯筆,歪歪曲曲的寫寫畫畫。

李淳風直接寫了兩組很大的數值,一組用繁體字寫,一組用阿拉伯數字寫。

對比一下,見到繁體字實在太繁瑣,又給劃掉了。

最後在阿拉伯數字那一組,輔以乘法口訣很快就算出結果,然後又列出兩個數值相除,列出算式也很快得出結果,頓時驚喜不已。

驚呼一聲,李淳風莊重的站起身來嘆服道︰「這數字書寫簡便,初始並不覺得如何,但越是涉及到復雜的數字,越是計算簡便,這數字配合這樣的口訣、公式,簡直是天才的想法,從此以後,貧道計算天文等歷法時可省心多矣,多謝忠義伯授藝,真是听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

雖然被李淳風的高帽子戴得飄飄然,但楊帆卻是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站在了幾千年的文明這個巨人肩膀上。

于是有些尷尬的擺了擺手:「這都是小時候那雲游道士教得好……」

雖然楊帆這麼說,但李淳風並沒有相信,在他看來,如果這種方法以前就發明出來,應該早就風傳于世了。

不過李淳風並沒有深究,反而顯得更加尊敬,也才想起了來這里的另一個目的。

只見他在貼身之處模索了一會兒,這才掏出一樣東西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