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想到這里,李現忍不住自嘲一笑,沒想自己也有那麼一點文人氣質呢。

他忍不住也跟著評論了一番,並且把自己的評論轉發到了自己的微博上面,瞬間他的微博又漲了不少的粉,他感覺自己忽然之間發現了一個新的漲粉通道……

看完《黃金時代》這部電影之後,有感慨的人非常多,評論的人也很多,而且大多數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都挺高的,並且打的分也挺高。

這部電影在現在還看不出來票票房如何,因為首日票房僅僅排在了第三名,雖然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但是也沒有非常出色,所以大家也模不準後續的票房走向。

不過,不妨礙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已經對這部電影夸上了。

「這是一部充滿藝術性的影片,可以說是專為文學青年拍攝的!

反正我自認為是一個文學青年,所有的文學作品我幾乎都看過,而且特別喜歡無痛申吟。

哈哈哈。

畢竟這就是咱們文學青年的特色嘛,我沒有半點嘲諷的意思啊,我自己就是這其中的一類人,我這頂了天了,算自嘲。

不過我覺得這個形容確實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就喜歡去找一些那種邊緣的,社會上的人都沒有關注過的那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去探究,去探討人性,去思考那些埋藏在犄角旮旯里的那些見不得光的東西。

就比如說肖紅,其實這個人物吧,縱觀整個文學史,並沒有那麼閃亮吧,起碼很少人听過他,尤其是他是一個女性作家,女要知道女性想要在文學上面佔有一席之地就更難了,尤其是在那個時代,因為那個時代讀書的女性並沒有那麼多,所以概率來說也很難找到那麼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文學家。

相對來說,肖紅已經算是其中一個比較有名氣的了。

起碼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作者寫到了她,了解了她,知道她的一生,把她的一生寫成了一本書,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她。

能夠被另外一個作家寫進一本書里,而且這本書還成為了一本說的上號的質量上乘的文學作品實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本人在這立誓,願意用自己一生的顛沛流離去換取這樣一個機會!

咳,以上都是題外話了,咱們說回到這部電影啊。

這部電影的內容呢,是在拍戰亂時一個女文學青年坎坷的文青之路。

不同于商業電影的按時間順序的典型敘事結構,其使用了具有實驗先鋒精神的紀錄片式拍法。

虛化了社會背景,強烈的關注人物本身。

以描寫二蕭感情為主線,展現當時文壇作家們人生境況。

電影具有許安華作品的典型特點︰溫情、充滿人道主義的光輝。

片中核心的人物自然是肖紅,三個小時,敘述的重心始終在肖紅,其他的人物都是通過與肖紅的關聯程度來展示在這個故事中的厚度。

對于肖紅,很難用獨立來形容她。

一般女權主義式獨立的典範,就像片中的丁玲,有著男性式的豪邁,沒有常見女人的依附心態,也沒有常見的感情勝過理性的女性特質。

而肖紅會選擇依附男人,走投無路時去依靠自己的逃婚對象,像傳統中國女人一樣在公眾場合維護自己愛人,會選擇忍受屈辱去維系愛情。

但卻又不同于被男權壓迫下的女性,她對自己的叛逆選擇從來都不猶豫,當自身的自由邊界被侵犯時會果斷的決裂。

對于肖紅,也很難用堅強來形容她。

一般在男權世界里的堅強,都是通過理性的計算而維持的。

不感情用事而是用理智的選擇來應對事物。

這種堅強是這個世界最普遍的堅強。

而肖紅的堅強是充滿女性特質的堅強,是一種韌性的堅強。

關在旅館倉庫被威脅賣去作妓時的澹定,極其看重的與蕭軍之間的感情破裂時表現出來的堅強,被丈夫拋棄時一個人孤零零呆在戰火紛飛的地方時的堅強。

這種堅強不像理性抉擇時類似于無情的堅強,對于一個情感豐富細膩的她,所擁有的堅強是一種韌性的、忍耐的堅強。

與宗教式的堅強十分類似。

當然這麼說,有失偏頗,作為一個無信仰者,我對那一套其實是不怎麼喜歡的。

但只能說肖紅這個人不管信仰著什麼,但他的心中絕對是有信仰的,或許文學就是他的信仰,也說不準他的心中因為有支撐,有非常堅固的精神內核,所以她才能夠挺過那一切,一旦有人觸發到了他心中的那一條底線,她就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捍衛自己。

所以她也許會痛苦,也許會顛沛流離,也許遇到事情第一時間是軟弱,是想要去依靠別人,但是最終真正涉及到關鍵利益之在,她永遠都不會失去自我。

她絕對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只是時代的局限,家庭的教育讓她忍不住去依賴當時社會的主流,也就是所謂的男權。

甚至因為思想的局限性,她到臨死前都沒有想過要成為真一個所謂的真正的獨立女性。

但並不妨礙她的思想在熠熠發光,就像很多古時候的才女一樣,他們也並沒有月兌離時代的局限性,甚至容忍自己的丈夫三妻四妾,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擁有自己的杰出貢獻。

正如肖紅本人所說,丁玲和她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一種是趨同于男性的女性精神,另一種是與男性和也與過去的女性截然不同的女性精神。

她本人對自己其實是有著清晰的認知的,所以她選擇的每一步都清醒的,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發生,只是最開始她無法應對這樣的後果。

到後續當她有足夠的能力應對這些後果的時候,她依然毫不猶豫選擇這麼做,才真的說明她是一個言行合一的人。

總之我是非常欣賞肖紅這個人物,她活的特別清醒,特別有態度。

我就想活成一個這麼明白的人。

再說回這部電影本身。

一般商業電影都是采取按照時間敘事的結構,其次采用的比較多的是倒敘結構。

插敘結構都已極為少見。

而且絕大多數電影都力圖將電影變成故事。

都強調真實感,導演會利用變換鏡頭的技巧,或利用半真半假的敘述,試圖拍成一部能讓觀眾身臨其境,誤以為真的真實電影。

而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完全不同,片頭肖紅大幅度的獨白白描了肖紅一生,好似鬼魂的自敘。

像是紅樓夢開頭的十二金釵的判詞。

片中人物不時跳出情節開始彷紀錄片式訪談式的獨白。或點明原因,或簡述後續情節。

這種真實完全不同于上述所說導演拼命地通過半真半假的敘述、變化鏡頭以身臨其境而達到的真實。

這種真實不是真正的真實,是紀錄片式的真實,是拼湊資料而成的真實。

片頭肖紅的獨白,不時跳出情節的人物的訪談獨白,還有三個當事人對二肖分手的三種說法的羅生門手法。都在表明它紀錄片式的真實。

最有趣的是又在于由于電影本身的藝術特點,原本紀錄片采訪獨白應當是真實的本人時卻使用了片中演員去敘述。

這種彷紀錄片式的真實糅合了電影通過扮演還原場景的真實。

這樣的敘事結構真是令人拍桉叫絕。

本片最大的藝術特點是擺月兌時代背景。

把整個時代背景都虛化起來。

我們能夠看到時代背景對人物選擇實質性的影響很少,即使影響也最多只能算是人生走向被改變的契機。

可以說,這種契機在任何時代背景中的個體都會體會和遇到。

月兌離時代背景的好處在于可以集中精力去描述人,去描述人的感情。

這讓筆者想起了歐洲的文藝復興,當時的藝術創作在形式上雖然依舊是描述宗教,歌頌宗教。

但實際是在表現人。

刻畫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面譜化、程式化的宗教面孔。

這個電影也是,通過虛化抗戰時的背景來展示個體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時代綁架的選擇。

這種表現手法恰好適合表現肖紅。

因為肖紅恰好是這樣的一個人,她只想要安安靜靜寫作,她不懂政治,不懂宏大的歷史敘事。

這些都是因為她只願關注自己,只願關注身邊的人。

這種看似自私無情卻又是含情脈脈和溫情十足、不同于那些看似有情卻又無情的東西,真正表現出肖紅這個個體。

實在是真真切切的在描述人。

再一個藝術特點是擺月兌了善惡觀、是非觀。

看完電影三小時,我們看不到壞人。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在現有意識形態下的我們認為是善的人身上。

他們之間發生的事情幾乎也不需要我們判斷好與壞、是與非。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導演的視角只放在同一戰線的作家身上,事情的內容也限制在感情身上。

同一戰線的作家沒有政治理念和道德觀念上的沖突,只被關注的感情也無法判斷好壞與善惡。

這樣的藝術手法也有利于我們去觀察人的本身,避免各種外在的思想觀念污染了我們用來透視人本身的放大鏡,引領我們純粹的去看人的本質。

總體來評價,許安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真是一部精致的藝術片,肖紅一生也是閃亮。」

「……樓上真的好專業,而且長篇大論發表了好多感慨,我就不同了,我就非常簡單,我就是沒想到一部自傳電影居然能夠拍的這麼好,因為我原先就是覺得講一個人物的電影吧,會比較枯燥,因為一個人的一生到底能經歷多少事情呢,就算經歷了很多事情,但是這些事情都是點狀的,都是非常瑣碎的,沒有一個整體的脈絡,在我會覺得看起來應該會非常的枯燥吧。

把這部電影也是一樣的,講的就是一個人的一生,所以並沒有刻意的去用一個故事點明這一生,甚至有點流水賬似的,只是單純地去白描這個人物經歷過的所有的東西。

可是就是這麼散漫的描寫,卻讓我感受到那種人物情緒,讓我感受到這個人物,她這一生當中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之後,心里的那種成長與反饋,讓我感受到整個時代的脈絡和氣息。

非常的神奇,但我不知道是所有的自傳電影或者是自傳的文學類作品都有這種特殊的氣息,在還是僅僅是這一部電影如此,所以回去之後我買了很多本自傳小說,想要去仔細看一看。

翻開其中一本曾國藩自傳之後,我最開始也是覺得有些枯燥,因為他就是講這個人的生平,但是後面我卻慢慢的看入了迷,確實是有一種看在看《黃金時代》的感覺了,讓我意識到《黃金時代》這部電影保留了所有自傳小說該有的那種氣質。

所以說這部電影本身就是非常原汁原味的,我非常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能夠讓大家感受到一種新的文學形式。」

「我覺得這部電影本身的藝術性是非常高的,估計有抽獎的前置,到最後肯定會拿下一兩個大獎的!

《黃金時代》的題目和影片畫面整體的顏色基調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效果,劇烈的對比沖突增強了影片的戲劇性效果。

同時,一幀幀唯美的電影畫面也為我送上了一場視覺盛宴。

灰黑色的基調傳達出悲傷的人生命格,暗喻波折無常的不曾絢爛的「黃金時代」的主題意蘊。

影片的開場鏡頭便是觸目驚心的黑白近景鏡頭,事實上,黑白灰也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基調色。

悲傷到淒慘的色調和氛圍充盈著肖紅整段人生的每一時期。

最深刻的畫面,是那些漫天飛舞的雪夜,那化不開的濃濃暗夜。

肖紅遠渡重洋時,陪伴她的,只有昏黃的油燈、熹微的白燭和不時作響的風鈴。俯角鏡頭下,是她落寞的眼神,形單影只的孤寂。

正如她筆下的文字︰「軍,窗上灑著白月的時候,我願意關著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就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

此時,她的黃金時代,不是與蕭軍的愛情,而是她心心念念的文學創作,文藝里的黃金時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