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90章 水稻收獲

十二月中旬,陸續完成封頂蓋瓦的建築施工隊開始解散,各自回歸部落準備春耕生產。

剩下一些還在建設的項目也正在抓緊時間封頂完工。

至于還有些沒有開工或者剛完成規劃的建築,直接就停止建設。

一年之計在于春。

未來一年各部落能否安居樂業吃飽穿暖,巴國能夠繼續繁榮安定,糧食就是穩定的核心。

因此進入十二月下旬之後,王城所有工程基本上都停工了。

而拱火盆地兩岸,從進入十二月開始,陸續進入了一年一度最熱鬧的燒荒時間,在寒冷干燥的冬天,枯黃的河灘上,到處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熊熊燃燒的火焰,和被燒成一片黑地的農田和荒灘。

各部落男女老少一起上陣,開始了新一輪的農田翻耕和墾荒大戰之中。

眼下阻礙春耕生產的依舊還是農具,當然,更加奇缺的是耕田拉車的大型牲畜。

雖然這幾年各部落的馬群規模都在不斷增加,各部落也都在積極搜捕野馬,也有一些收獲,但相對于日益增長的需求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

拱火盆地上游和季蒼河口河灘都有野馬群存在,但因為地域太過開闊無法展開大規模的圍捕,而且隨著獵人的幾次小規模圍捕造成野馬群驚嚇之後,現在不光警惕性越來越高,活動區域也開始避開人類,每次還沒接近就一哄而散,依靠圍捕野馬快速增加馬群數量的方法現在已經不太合適了。

而在三年前,徐晨就開始提倡有馬的部落將發情期的母馬牽到別的部落配種。

遷徙到拱火盆地這兩年,徐晨更是要求有馬的部落平日都將馬盡量放在河灘上一起放養,以此增加不同馬群之間的交配機會和受孕成功率,雖然效果也比較明顯,但畢竟數量太少,這種自然繁衍速度遠遠趕不上發展的需求。

巴族的馬通過自然繁衍眼下已經增長到七十多匹,但其中許多都是這三四年出生的小馬,還不能大規模的投入使用,主力成年馬的數量增長很少。

其他有馬的部落也差不多。

而且最近幾年部落間來往密切,加上幾場戰爭,馬的消耗和損失也不小,當初捕獲的三群野馬中已經先後有十多匹已經處于半傷殘狀態,只能用作短距離的來往,不能做太劇烈和沉重的勞動。

雖然野驢也能耕田拉車,甚至更加吃苦耐勞,但野驢數量很少,巴族積累好幾年,如今也只有五頭驢,其他部落幾乎一頭都沒有。

本來牛應該是農耕最好的牲畜,一些部落也捕獲過幾次,但這種大型野牛很難馴化成功,即便是人工蓄養能夠減弱野性,但卻無法完成拉車耕田等訓練,最終只能當肉牛飼養宰殺吃肉。

因此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翻耕農田主要還是依靠人力,木鋤和石鋤等原始工具依舊還是主流。

但好在這些年木犁田耙和青銅工具一直都在不斷推廣和增加,雖然還不能完全擺月兌刀耕火種的局面,但在徐晨和一群巫的督促安排下,農耕也還是進行的比較順利。

徐晨不指望農田都能和穿越前那樣精耕細作,但至少要保證一定的翻耕力度,盡量除掉農田之中的草根和荊棘,讓農作物漲勢比野草強就行了。

畢竟條件和產量都擺在那里,廣種薄收在很長時間內都還是主要方向,用更大面積的耕種來填補勞動工具和人口數量的不足就是最好的選擇。

反正拱火盆地有近百里長二十里寬,足夠開墾出來數十萬畝農田,養活區區幾千幾萬人綽綽有余。

巴族的農耕生產眼下已經不需要徐晨操心。

王城建設暫停之後,徐晨幾乎天天都往刺叉族定居地附近跑。

開春他發現刺叉族竟然在播種水稻之後,親自上陣指導開墾了幾畝水田,還弄感冒躺了十多天,不過付出也還值得,秋天收獲第一批水稻,產量比麥豆強不少,畝產六十斤左右,絕對是一個比較喜人的豐收。

因此今年徐晨決定進一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不過水稻種植條件比麥豆更加嚴格復雜,生長期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水,因此農田只能開墾在便于澆灌的低窪地帶。

為了開墾水田,唯一熟悉水稻生長習性和耕種經驗的刺叉族,就成了主力。

徐晨經過幾次調研之後,在城西方向刺叉族附近,利用溪流和低窪湖泊地帶,規劃出來近四百畝水田。

刺叉族也被免去了修建王城的勞役,而是投入大半的人力和時間,從秋收之後就開始修建水田。

如今幾個月過去,改造的已經有些模樣。

開挖幾條灌既溝渠和幾個低窪處的小湖泊連通,然後依托地勢,圍造起來一些水田,田堤一圈一圈高低錯落,看起來和旱地絕然不同。

拱火盆地面積很大,看起來一展平陽,但實際上並不平整,而是億萬年的沖刷形成成高低起伏的狀態,再加上溪流小河分割,其中低窪部分一到夏季便開始大量積水,形成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就成了野鳥棲息的家園。

若是穿越前,這種河灘地形非常適合大型機械開墾作業,要想全部改造成平整的水田非常容易,只需要推平之後開挖灌既溝渠,就能建成成數百畝甚至上千畝一塊的大型水田。

但眼下,卻只能依照低矮起伏的地勢,用人工一鋤頭一鋤頭的開挖圍建成為小塊的水田。

但即便如此,只要水稻引種成功,這種產量比麥豆高至少五成以上而且口感更好的糧食作物,以後將慢慢成為拱火盆地的主要農作物。

因此這四百畝水田即便是建造如何困難,徐晨也沒打算放棄,甚至還將會持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圍建開墾這四百畝水田,徐晨光是銅鋤都制作了上百把,另外還安排木工制作了大量的木鍬和木犁田耖,甚至還專門安排巴族人帶著十多匹馬幫忙干活兒。

若不是因為稻種嚴重缺乏,徐晨還會規劃建造更多的水田。

開春刺叉族試種了五畝左右水田,七月底,徐晨在忙著設計王宮和神殿壁畫的同時,專門抽了一天時間參加了水稻的收獲,經過晾曬之後稱重入倉,共計二百八十七斤。

然後徐晨趕緊讓人弄了一些用石臼春成糙米,煮了一鍋大米飯。

這種稻米和後世的白米區別很大,顏色比較雜亂,有白有黃有青有紅,看起來就像各種不同品種水稻的大雜燴,和原始玉米一個德行,花里胡哨帶有一種純正原始的野蠻氣息。

這種稻米飯雖然不好看,但卻是氣息香甜,口感松軟帶有一種微微的脆爽,既有嚼勁又好吞咽,比之平日春碎的雜糧麥豆飯簡直好吃一百倍。

根本就不需要任何菜,徐晨一個人就干了四碗,吃到直接癱倒在藤椅上打飽嗝站不起來為止。

而一起進食的一群大小女巫和古舉等幾個貼身工具人,一個個照樣是吃的狼吞虎咽風卷殘雲,直接把一大盆米飯吃的干干淨淨,陶盆最後一粒米飯都找不到不說,而且還集體開啟了許久不曾有過的舌忝碗模式。

這是到如今發現的最好吃的糧食,沒有之一,口感比面食更加香甜。

面食的好處在于細軟,但平日吃的時候沒有篩去麩皮,因此口感其實並不能算特別好,只是相對于煮粥來說更好,但加工卻非常消耗時間,推磨就是一個極其繁重的體力活兒,若是要滿足一個部落或者家族數十口人的食物,幾個人要忙活整整一天時間。

但稻米不光產量更高,石臼月兌殼更加簡單,味道口感也更好。

唯一不好的就是,水稻種植很麻煩,比麥豆麻煩數倍。

不光對農田有很高的要求,平日管理也要花費更多的精力。

因為水草的漲勢要比旱地野草長的快多了,而且翻耕維護也更加麻煩。

根據這一年的種植情況來看,種一畝水稻至少要投入旱地近三倍的人力和時間,特別是在農田開墾階段。

一畝旱地兩個人一天馬馬虎虎就干完了,但建造一畝水田要多至少三四倍的人手,而且更加勞累。

但即便如此,在嘗到稻米飯的美味之後,一群巫都全力支持徐晨擴大水稻種植的計劃。

而一群遷徙到王城附近的刺叉族族長和首領在品嘗過這種用陶罐煮出來的稻米飯之後,也都激動的有些瘋狂起來。

往年他們采集野生水稻,因為沒有烹煮的工具,都是放在火堆中燒焦之後用手搓掉外面的殼,然後直接吃,味道雖然焦香酥脆,但遠不如這樣春碎月兌殼之後煮出來的米飯好吃。

現在有了陶器,有了烹飪方法,有了耕種技術,還有這麼高的產量,刺叉族仿佛一下就發現了新大陸,男女老少都嗷嗷叫喚著擼起袖子,按照徐晨的規劃開始瘋狂輸出建造水田。

不過可惜,眼下稻種太少。

收獲的兩百多斤遠遠不夠種,當然更不夠吃,徐晨也就收獲的時候吃了一頓之後就再也沒吃了,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