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66章 我們是優等生(1/2)

每一個超大型養豬場,都是對行業人才、技術、產品、資金等資源的聚合。

與競爭對手比起來,嘉谷農牧的優勢太大了。本身現金流充沛不說,只要背後的嘉谷集團不倒,沒有哪個機構和個人,會懷疑嘉谷農牧的實力。

李東亮揮舞著支票和計劃書,將未來一年的收益在不到兩個月內就花光了。

這樣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同行的預料,也超出了嘉谷管理層的預料。

賺錢是一門技術,花錢也是一門技術。撒錢是輕松,但能不能將花出去的錢變為公司的實力,這才是管理層所操心的。

嘉谷農牧在養豬戰略決策方面表現了少有的激進,集團總經理王昱業在李東亮受到各級政府的歡迎之時,手里端著大茶杯,邁入了齊政的辦公室。

「你是說戰略部出的風險評估?對,我看過了。」齊政很自然回答道。

嘉谷系的每一次大規模投資,甭管是不是由總部主導,戰略部都會在決策前和執行過程中分別進行風險評估,以輔助管理層決斷。這次嘉谷農牧的擴張也不例外。

「金錢就是個王八蛋,少了吧不停追求,多了也沒法不操心。」老王先是苦笑得吐槽了一句。

要是讓外人听了,估計得罵一句得了便宜還賣乖,但對于企業來說,錢太多還真的未必是好事。

這方面的例子,看看目前賺錢能力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隻果公司就知道了。賺了手機行業七成份額利潤的隻果,手里的資金滿倉漫谷,然後,除了股東天天瞅著要分紅,老美的稅務局更是無時無刻不盯著隻果的海外賬戶。

嘉谷在國內500強中算是相當賺錢的那一小撮了,而且沒有披著國企的皮子,之所以沒有被各方「化緣」,原因就在于所有人都知道,嘉谷是能賺錢,但也特能花錢。

——眾所周知,嘉谷投資的「天坑」不止一個。首當其沖的就是西北大沙漠的開發,在外人看來,那真的是一個掉進去了爬都爬不出來的「巨坑」;其次還有聲名日盛的嘉谷實驗室,也是一個有多少錢都能給你「揮霍掉」的「無底洞」……

所以對于嘉谷農牧在不到兩個月內就撒出去數百億,一副「趕緊將還沒賺到手的錢提前預支」的既視感,行業內在驚嘆之余,還有另一個說法︰嘉谷農牧不趕緊花出去,多少錢剩下來都會被集團拿出「填坑」,這誰甘心啊?

還別說,這種說法竟然有不少人深信不疑。

在齊政看來,搶經費是一種相對良性的集團內競爭模式。而且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嘉谷集團現在欣欣向榮,經費的爭奪並不是太激烈,外界的這種猜測純屬隔霧看山。

王昱業將話題拉回正題︰「我听說剛簽訂投資協議? 有的地方的養豬戶就對豬場拆遷有意見了? 難說對嘉谷農牧建養豬場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這次嘉谷農牧的擴張所在地? 集中在限養禁養區? 所以在風險評估排行中? 靠前的就是散養戶豬場拆遷矛盾,現在看來? 又被戰略部說準了。

齊政也不在乎老王從哪里收到的風聲,撇撇嘴道︰「所以? 對于老李不參與拆遷的要求,我是舉雙手贊同的。我還同意老李為散養戶豬場拆遷專門準備一筆款子? 就怕地方關閉豬場時簡單粗暴,不合理也不公平? 激化了矛盾。老李這一點拿捏得很到位,新建養豬場的落戶地? 完全由政府主導拆遷,我們不出面,哪怕多出點錢補償。」

「難說? 越是受人關注的事,反會越是容易演變出各種各樣的矛盾。」老王卻不是那麼樂觀? 道︰「一邊將關系他們收入的豬場關閉,掉轉頭來又笑臉相迎嘉谷養豬場入駐,換做是我,也不見得氣順。舉報信訪還不怕,最怕就是周邊民眾怨聲載道、挖橋斷路、甚至是推倒豬場圍牆……」

齊政听到一半就搖頭,道︰「不會有這麼惡劣的影響,老李不是拉上老謝了麼,只要有出路,很少人會失去理智,當地政府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王昱業一想,還真是這個道理,遂將這一點放下,回到嘉谷農牧本身︰「你也看到了報告,嘉谷農牧這麼激進,肉食供應鏈被大大拉長了,卻讓它們更易受到病毒感染——報告中非瘟感染的概率首次突破1%,別怪我嗦,這有嚇到我了。」

戰略部對于非瘟感染風險的評估模型很是復雜,齊政也不懂其中的機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感染即致命,1%的幾率著實不低了。

「食品安全無小事,我懂你的顧慮。」齊政擺擺手,絲毫不嫌老王嗦。

在非瘟疫情肆虐之下,所有的逆勢而行都是一場極端壓力測試。嘉谷農產品供應鏈一頭握著龐大的供應商資源,一頭體味著市場的供求冷暖。疫情當前,以王昱業的責任心,將「安全」視為生命線,齊政一點也不意外。

他甚至很高興搭檔沒有在「金錢雨」前迷失本心。這也體現了嘉谷體系中兩位掌舵手的互補性——齊政一般在戰略決策中負責「沖」,老王則負責「穩」。

不過,有些「底牌」齊政無法解釋確實是麻煩,空口無憑說嘉谷養豬場被非瘟感染的概率其實約等于零,更加不能令對方信服。

齊政想了想,換一個方向與搭檔溝通。

「在老李屬意集中擴張之前,我思考過一個問題,哪怕最壞的情況出現,有非瘟病毒突破嘉谷養豬場的防線,那又怎樣?」

那又怎樣?王昱業露出了思考的模樣。

首先嘉谷的聲譽會受到一定影響,輿論上會吃不小的虧。

他不自覺的撇撇嘴,站在神壇上就是這樣,所有人都針對你嘛,只要有一絲瑕疵出現,就會被置于放大鏡下聲討。

但那又怎樣!

如果嘉谷系產品是靠營銷生存,離開「嘉谷」這個品牌後消費者根本分不出差別,他可能會慌得一批;但嘉谷系產品並不是這樣,恰恰相反,市面上同類產品很多,但嘉谷系產品特質鮮明,如鶴立雞群,消費者清晰地知道其好在哪。

時間會抹去很多東西,包括一時的壞名聲。只要嘉谷系產品繼續保持「不一般」,「嘉谷」這個品牌就能拭去一切灰塵。

那麼,政府方面的扶持呢?

嗯,政府方面的審驗肯定會更加嚴格,嘉谷農牧談好的一些項目可能會有波折,但,那又怎樣!

政府會因此放棄對嘉谷農牧做大做強的扶持?

如果只是嘉谷農牧本身,還真的不好說。畢竟,會養豬的不止嘉谷農牧一家,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但如果作為嘉谷體系的一份子,扶持嘉谷農牧做大的意義就是戰略性的了。

自從養豬規模化開始,玉米-豆粕型日糧就成為主流。當中國的養豬原料開始依賴進口,並且讓污染在中國的土地持續,而且還是免稅的……哪個有發展眼光的政府願意看到?

「推動飼用日糧結構的多元化,契合地方農業資源開發,帶動養豬模式向新型環保、健康、生態方向發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嘛,嗯……

舉個簡單例子,限養禁養最關注的環保問題︰甭管環保如何實現零排放、達標排放等宏偉目標,如何規劃禁養區,豬糞尿處理的最佳方式始終是還田利用。

問題是,誰有嘉谷體系那麼大規模的耕地轉化消納所有的養殖廢棄物?如果不能有效還田,哪怕是處理成有機肥,還是會污染環境的。

回過頭來再看,嘉谷體系當初有些「不合時宜」的投資,現在全都變成了優勢——誰又能想得到,嘉谷農業在西北地區干旱區種的牧草,也能轉化成東南地區人民吃的豬肉,還直接節約了對糧食的消耗,減輕糧食進口壓力;而動物蛋白轉化剩下的廢棄物,又反過來增加我們耕地的有機質?

在國內動物蛋白轉化生產系統里面,嘉谷農牧是唯一的,是難以被取代的。

齊政起身給老王的茶杯里續了些茶水,目光如同實質般堅定︰「站在我們的高度,必須學會抓大放小。在國內的農業領域,我們是優等生,可以說,就算摔了一兩個跟頭,我們依然是優等生,甚至是唯一的優等生。」

「回到嘉谷農牧的激進擴張,平時要想有這麼大的動作,不付出巨大的代價根本沒可能,甚至付出巨大的代價還是沒可能,只有在這種罕見疫情危機中才有機會實施。所以,我對老李說,要麼不下手,要麼就是下死手。不要怕潛在的疫情風險,哪怕是最壞的情況出現,我們也有足夠的底氣做調整。」

王昱業抿了一口茶,不得不承認,在沖勁上,他終究不如年輕人。

齊政卻倏忽一笑,又道︰「不過嘛,給老李他們繃緊一下神經還是有必要的。所以我讓戰略部在風險評估過程中,按照風險最大化的原則進行評估,嗯,1%的感染幾率,應該讓他們不敢掉以輕心了。」

老王呆滯了一下,做了一個無奈的表情︰「你這……真的是不嫌事大啊。」

齊政哈哈一笑,然後道︰「沒辦法,像你老王這樣,能在高歌猛進中保持危機感的人實在不多。集團內就不說了,現在外面多少人看到嘉谷農牧得激進擴張,瘋了一樣想要跟風,要是因為這造成非瘟更嚴重的蔓延,那才是造孽了。」

念頭通達後的王昱業呵的一聲︰「嘉谷農牧有這麼大的牌面,這麼激進都嚇到我了。其他人有多少牌面?他們想激進,政府首先就不允許。」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