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域的主要城市,市民驚喜地發現,經常買菜的農貿市場中,一些豬肉檔口打出了「嘉谷豬肉」的牌子。
「嘉谷豬肉」的牌子不是關鍵,關鍵是這些檔口不像以前一樣,一天一個價格,甚至「一天漲一元」——雖然沒有降價,但是價格保持穩定,而且「量大管飽」。
這些豬肉檔口就像是一個風向標,它不漲價,其他檔口都被壓著漲不了價。
這種時候,龍頭企業的巨大影響力可見一斑了——微小的價格波動確實能帶來其二級市場的連鎖反應。
嘉谷農牧一年的生豬出欄對于全國市場可能都不算什麼,但集中在兩大發達消費圈釋放產能,無異于一顆十全大補丸。
而兩大發達消費圈的豬肉緊張局面被緩解了,全國生豬價格的劇烈波動也跟著被平緩了不少。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農業部監測的各地數據顯示,受嘉谷農牧集中釋放產能影響,華南、華東地區豬價悄然維穩,有一小部分處于回落;全國豬肉價格上漲勢頭為之一挫,漲價幅度下跌明顯。
對于老百姓來說,短期內不指望豬肉價格下降,只要不繼續上漲,那就是一件好事了。
但對于養豬上下游的從業人士來說,「百味雜陳」都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心情。
……
「生豬出欄均價比市場預測低了整整1元/公斤,這也意味著一頭220多斤的出欄肥豬利潤可能要縮水100多元,一百頭就是少了一萬多元……嘖嘖嘖,難怪昨天一個養豬的朋友給我打電話嚷嚷,他要問候嘉谷人祖宗。」生豬屠宰行業老大——雙匯集團的總裁助理劉進韜進入總裁辦公室,將包含各地生豬出欄均價數據的文件遞給總裁張泰西。
「哈哈哈,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個不壞的消息,不是嗎?」張泰西笑著接過文件。
如果說豬價是一場博弈,養殖端肯定是想漲價,但屠宰企業是想降價,因為豬肉價格太高的話,銷售情況會很不理想,屠宰企業的生豬屠宰量有限,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但接下來這個消息,對我們來說就是壞消息了。」劉進韜頓了一下,在總裁的目光移過來後,道︰「嘉谷農牧在華南、華中地區,借助當地政府的協助,倒逼屠宰企業抓大放小? 加速行業整合。」
張泰西的目光一凝。
國內的生豬屠宰行業同樣分散? 而且帶有較強的地域壟斷性質。簡而言之,本地屠宰場會本能地排擠外地企業。在這個行業,為了獨家經營? 發生肢體沖突也不是一兩處。
雙匯說是國內屠宰業的老大? 但市場份額還不到2%? 擴張也困難重重。
嘉谷這種典型的產業鏈企業? 擴繁場、飼料廠、甚至是獸藥廠與屠宰場一個不能少? 少一個環節風險就增加一級︰沒有擴繁場? 種豬的供應和質量就沒有保障;沒有飼料廠? 成本就會大幅增加;沒有獸藥廠? 豬群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問題就得不到保障;沒有屠宰場? 就會在行情低迷的時候陷入被動? 失去話語權。
尤其是國家對養殖企業有要求,生豬及其產品一律實施「點對點」調運,即肉豬由養殖場直接調運至屠宰廠(場)。
嘉谷農牧倒沒有直接投資屠宰場? 而是采用讓屠宰場「加盟」的方式補全產業鏈。如果是平時? 想說服屠宰場「加盟」嘉谷體系並不容易。畢竟? 嘉谷體系的要求是出了名的高? 被納入龍頭企業的擴張版圖里比較好的一點是保本不虧? 但不好的一點就是失去了主動權。
不過? 在非瘟的壓力下,生豬屠宰廠資格審核清理力度加強,大量屠宰場被淘汰,地方政府甚至會主動幫助嘉谷篩選並整合屠宰場。
「好家伙,嘉谷這是要主動挑起洗牌大潮啊!」張泰西一目十行後合上文件,凜然道。
「人家也是真霸道!」劉進韜一副無可奈何的表情。
在養豬業,基本上是同行洗掉同行。換句話說,你賺的錢,都是另外一波人虧掉的。有位大養殖企業的老板說了一句話︰市場拿走的東西,市場還會還給你。
敢主動挑起洗牌的,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
嘉谷農牧現在要壓著豬價不讓漲,這其中有多少關乎民生的考慮,暫且不提。但他們作為商人,只會從商業的角度分析。
「嘉谷首先是想減少入場的玩家。」張泰西眉毛一挑︰「在國內,最常見的就是價格戰︰從暴利到厚利,從厚利到微利,最後到誰都沒利。但我听說嘉谷的齊董最討厭的就是價格戰。如果豬價繼續升溫,資本逐利,會有大量公司跟風入場,什麼房地產公司、賣汽車的、做鋼鐵的、搞皮革的,都紛紛跨界養豬。然後就是……」
「產能過剩。」劉進韜接話道︰「產能過剩後又是一場爛仗,不要說齊董了,我也覺得打這樣的爛仗挺惡心的。」
所以這個邏輯是通的。不要以為資本只會往前沖,只要豬價呈現出一種「僵持」態勢,很多工程都會暫緩。所以,計劃只是計劃,只要是計劃,面對變數就會生變。
「然後,嘉谷農牧應該還想快速回籠資金。」張泰西皺皺眉,道︰「在洗牌階段,資本的力量是第一位的。就算嘉谷農牧背靠嘉谷集團,資源也是有限的,要想集中更大的市場份額,需要更多的資金。」
「有道理。」助理識趣地捧哏道。
「最重要是,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嘉谷農牧讓人看到其主導行業洗牌的實力,它就更容易把一個個獨立而又有上下游關系的環節串起來。」張泰西面無表情道。
譬如屠宰場,如果是正常狀態下,嘉谷農牧哪有這麼容易將屠宰環節整合進它主導的產業鏈啊!但「非常」狀態下,人家得以以最小的代價,補全產業鏈。
有很強的資本實力,有很強的產業鏈整合能力,還有天時地利……有這麼一個競爭對手,同行都要頭疼了。
張泰西敲敲桌面道︰「所以,關鍵還是嘉谷農牧是否‘有貨’。嗯,嘉谷農牧這個月的出欄銷量對比同期增加了100%對吧,從哪爆出來的產能?」
劉進韜干脆利落道︰「嘉谷農牧在非瘟前期的市場恐慌性拋欄中主動壓欄,延後至今集中釋放。」
「漂亮的行情判斷。」張泰西贊了一句。
一般豬長到200多斤了,就不會再長大多少,出不了手就意味著繼續投入飼料,但這個過程不產生任何收益。所以壓欄要求準確的行情判斷,否則,可能是雙向的損失。
「前期的壓欄應該不足以支撐嘉谷農牧的大幅放量吧,現在的大肆補欄也還需要時間,嘉谷農牧還有什麼牌?」
助理簡潔回答一句︰「出口份額轉內銷。」
張泰西眨眨眼,明白過來。
但即使是站在外人的角度,他也感嘆一句︰「可惜了。」
听說嘉谷豬肉出口到南韓和島國的價格比國內高一截,賺這兩家的錢,可比賺國人的錢爽多了。
不過……
「就算是出口份額轉內銷,量還是不足的。要想持久壓制豬價繼續走高,要麼非瘟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要麼是嘉谷農牧的補欄快速形成產能。」張泰西皺眉,猜測道︰「前者看起來不太可能,後者的話,即使以嘉谷的高效率,也很危險吧。」
劉進韜也贊同道︰「要在非瘟的威脅下,以更高的效率養肥生豬,彌補供需缺口;而只要有一個非瘟病毒突破防線,很可能前功盡棄,各方面的反彈都會讓嘉谷陷入被動。」
那麼,是嘉谷飄了?
這一點,不僅僅是雙匯高層的疑惑;同行有一個算一個,都在抓耳撓腮。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繼非瘟疫情的沖擊後,行業再次被攪動了一江春水。嘉谷成,養豬行業霸主誕生;嘉谷敗,行業必然更加混沌。
這真得是一個最劇烈、最快速的養豬業變革時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