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明弘光十九年(西歷1663年)正月初一,未被大明承認的朝王李棩公然在新年正旦上受了朝鮮群臣的朝賀,消息傳到大明,朱由崧勃然大怒,勒令鴻臚寺向朝鮮發出斥責,並要求朝鮮派出重臣前來大明解釋!

朝鮮借到大明駐在鴻臚使的訓誡,極為不滿,因此雖然派出了領議政韓尚德在內的重臣南下南京向明廷告罪,但其國內反明的輿論卻愈演愈烈。

是的,自打大明強迫朝鮮接受了《對朝七條》後,朝鮮國內就存在了一股不小的反明勢力,並且這股勢力隨著大明不斷從朝鮮抽血——朱由崧強迫朝鮮在20年里,每年向大明償付戰爭賠款60萬兩,這對于連國力弱小、國內沒有金銀儲備的朝鮮來說可是一筆山一般沉重的負擔,可以說根本就賠不起;但賠不起也要陪,所以朝鮮被迫每年向大明繳納數量驚人的大米、木材,搞得國內米價暴漲、百貨騰貴;可光是輸出大米、木材、人參、涼席等商品也不足以抵充60萬兩白銀的賠償,所以朝鮮不得不又販賣子民抵債;雖說賣給大明的朝鮮百姓基本都是中人以下,甚至是賤民,卻一樣讓朝鮮方面覺得受到了嚴重的羞辱——而不斷擴大,以至于已經嚴重影響了朝鮮的朝局發展。

對于朝鮮內部勢力的反明傾向,部分朝鮮高層極為恐懼,這些清醒者深知朝鮮的國力、軍力相比大明來說可謂不值一提,因此為了避免朱由崧收到消息後,加大對朝鮮的懲治,因此,這些朝鮮大臣便在大明駐在使的支持下,掀起了,對反明人士進行了極其殘酷的鎮壓和迫害。

強行流放——實際是被移交大明後安置在了南洋、方壺、安邊等地——由此,朝鮮國內的反明聲音才為之一淨。

當然,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事實上朝鮮國內的反明力量並沒有被一網打盡,只不過是潛伏了下來,日後還會有卷土重來的一天,但這就是後話了。

而在弘光十九年當年,朝鮮王廷卻以鎮壓反明集團的行為向大明邀功請賞,對此,朱由崧出于安撫朝鮮國內情緒、穩定東北亞局勢的考量,最終還是同意承認李棩繼位為王••••••

按下朝鮮的事情不說,大明宗人府宗正、徐王朱由渠根據各藩的奏請和請托——各藩藩主胼手胝足親手參與了海外開拓後,發現如果不控制子孫及功臣的爵位,必然造成日後子孫財產的縮水,因此為了避免明廷借推恩令削弱各藩,各藩在南京的進奏院經過有心人的串聯,便聯名上疏奏請宗人府干預——于弘光十九年正月二十日向朱由崧遞交奏疏,建議劃一海外各藩的內部爵位。

目前朱由崧還想著利用各藩在海外擴張殖民,並不想動搖各藩的信心,所以,授意禮部、理藩院、詹事府、翰林院、禮科對此進行討論。

五個部門經過反復討論,遂于當年二月十八日,向朱由崧遞交報告,建議以本代宗藩子嗣為限,不再冊封新的藩國——也就是說,目前各國王、國公、國侯之庶子仍然可以受封為公、侯、伯,並以這些國爵領受藩封,出海建國;但嗣封國王、國公、國侯的庶子們就不再給予侯伯的國封及允許他們獨立建藩了——至于今後藩國內部,給予宗室某國國宗的爵位,食封而不裂土。

而國宗的爵位分為一二三等,每代降等,三等之後即移出宗譜,成為該藩的普通臣民——如果某藩有余力,也可以授予該藩的功臣爵位。

考慮到後世皇帝的子孫也會出海就封,需要留有余地,所以朱由崧接到五部門的奏報後已經傾向于接受了,不過,在正式批準之前,朱由崧問了前來匯報的禮部尚書李永茂一個問題︰「各藩國宗與大明爵位之間如何對等?」

李永茂回復道︰「王藩一等國宗比類國侯、二等國宗比類國伯、三等國宗比類縣伯;公藩國宗較王藩國宗降一等、侯藩國宗又較公藩國宗降一等;至于伯藩只設一等二等國宗,比類縣子縣男。」

大明在縣男之下還設有縣尉一爵,但縣尉並不直接授予功臣,而是授予那些功封縣男爵的功臣嫡子的,這是因為縣爵每代都要降等——只有少數特旨才能承襲多代——那些縣爵功臣死後就沒有爵位可以給繼承人承襲了,這顯然不是優待功臣、激勵臣子之道,因此,朱由崧才設縣尉一職給縣男的後人承襲,以保證這些男爵後人不會一代就家道中落了。

不過,如果功臣功封的是縣子及以上,等其子孫承襲完縣男爵位後,是不可以再承襲縣尉之爵的,頂多以邑子、邑男這等榮譽頭餃,來證明自己曾經是貴族子弟——邑子是給承襲完爵位的貴族嫡子來表明身份的,邑男則是給承襲完爵位的貴族庶子來證明身份的。

朱由崧點點頭︰「宗藩可以叫國宗,那功藩叫什麼,藩宗?」

得到李永茂的確認後,朱由崧又問道︰「藩宗與國宗應該有區別吧!」

李永茂回應道︰「回陛下的話,的確是有區別的,藩宗只設兩等,一樣是每代降等承襲,其中公藩一等藩宗比類縣伯、二等藩宗比類縣子,侯藩一等宗藩比類縣子、二等宗藩比類縣男。」

目前功臣只有公侯兩級才有轉為郡爵,于海外授地建藩的資格,普通的縣伯、縣子、縣男三等是沒有出海裂土的份的。

「如此也行!」朱由崧隨即又問道。「那海外各藩的功爵,卿等是怎麼定的?」

李永茂講解道︰「臣等原本建議各藩以古禮設大夫爵,但考慮到文散官中有大夫官名,所有建議各藩設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爵,宗藩上士類比衛所指揮使、中士類比指揮使同知、下士類比指揮使僉事,功藩上士類比千戶、中士類比副千戶、下士類似百戶。」

上中下士與其說是爵,不如說是世官,倒也能區分中樞與藩國的不同,但朱由崧听罷卻眼眉一挑︰「王公侯伯一樣?」

李永茂應道︰「一樣,但王藩能授上士四人、中士十六人、下士六十四人,公藩能授上士二人、中士八人、下士三十二人,侯藩能授上士一人、中士四人、下士十六人,伯藩只能授中士二人、下士八人!」

朱由崧眯起眼︰「稱‘士’,朕覺得不響亮,可改為某某中郎將,另外不必限制中郎將人數,可用其他方式規劃等級高下。」

李永茂應道︰「是,臣回去再找各司商議一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