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如果說,京官這塊多少還是有些削減的話,那麼地方的官員數量就是暴增了••••••」

朱由崧廢省設道,光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就從原來的13個,變成了39個;並且目前各道設有從三品巡撫一人、正四品的諸使七人,巡撫屬員及諸使屬員60人,各道大理分寺及太僕分寺官員加起來也有60+,另外部分邊道還設置有理藩院分院、鴻臚寺分寺以及戶部市舶司在內的特殊機構;因此光道一級,官員就達到了5000+。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此外,由于朱由崧切割大府、改部分行都司為軍民州軍民府及將部分土州土府合並為軍民州軍民府的做法,目前大明一共設置有144個府級行政區——之所以跟弘光改制前府級行政區的數量看起來差不多,是因為朱由崧把大量土府土州合並了,並把一些土府土州及宣慰司長官司之類的土司轄區給排除在正經州府之外了。

這些府(直隸州、軍民府、軍民直隸州)仿照中央和道同樣設置有對應七部、大理寺、太僕寺的機構,部分邊府同樣設置有理藩院、鴻臚寺的分支機構;因此府一級通常會有40+官員,144個府就是6000+。

同樣因為將衛所和部分土州土府、宣慰司長官司轉變為了軍民州(散州)、軍民縣的緣故,大明境內的縣的數量也從1138個變為了1803個,並這些縣也效仿府、道設置了對應七部、大理寺、太僕寺的相應機構;如此一來,1803個縣就是19800+。

原本,朱由崧還計劃在縣以下設置鄉級單位巡檢司,然而一個縣就算只設四名巡檢、副巡檢,並且巡檢和副巡檢還不同時設置,那也要7200+的官員,實在是下不去手,所以,最終巡檢變成了縣級巡視員,散州和縣一級根據實際情況只設置2~3名巡檢,分區下鄉,以巡查縣內的各種事務,但饒是如此,全國巡檢總數也高達5000+了。

「就算現在大部分缺分還空著,僅在職的就不下二萬人了,這還是文官,武官這邊,人數就更多了,小四十萬大軍啊,就算棚長一級不算官,隊長以上才是官,那也得小兩萬名官員了。」其實軍改後,大明武官的總數是大幅度削減了,但怎奈何當初80000+武官中的大部分是不拿俸祿靠職田生活的世官,而現在的19000+武官卻沒有了世襲職田可拿,全tmd得發餉。「要想讓各級官員體面,養廉銀至少是俸祿的一兩倍吧,元翁、閣老,你們說,這四百萬兩還會多嗎?」

王鐸繃著臉說道︰「眼下的二萬多文官也好、未來增加到三萬八千名也罷,其中絕大多數不應該是是八九品的低品官員嗎?從九品一年正俸六十石,兩倍也不過是一百二十石而已,計部是不是說得有些夸張了?」

是的,眼下糧價雖然高企,但也絕沒有一石1兩那麼夸張的,一般來說一石頂了天也就0.5兩銀子而已,所以,就目前小40000名文武——這還是沒算京營、勇士營及三洋水師中武官的數量,算上了,只怕不會少于45000人的——來說,若按正俸兩倍發放的話,每年總計發放的養廉銀應該在330萬兩上下;等到全國文官總數達到38000人左右時,糧價應該會進一步下跌,屆時一年的養廉銀支出也就500萬兩上下。

阮大鋮扯了扯嘴角︰「王閣老,眼下雖然只有小四萬名文武,可一年以後呢?三年以後呢?總得考慮的長遠一點吧!另外,您剛才說的還只是養廉銀,養老銀還沒算進去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也是一樣,也許40000名文武是不需要400萬養廉銀、養老銀的,但到了60000+文武的時代,只怕是600萬兩都不夠發養廉銀、養老銀的。

王鐸沉默了,倒是馬士英一錘定音道︰「現在就按四百萬兩養廉銀、養老銀算,至于日後的事,日後再說!」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