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明國實在是太難了。
自打他侍奉在崇禎身前的這些日子里面,收到的各種呈上來的軍報,全都是各式各樣的壞消息,不是今天誰誰兵敗身亡,就是某個將領又率眾投敵了。
也只有英國公張世澤父子能給朝廷帶來一件件的好消息。
你看張睿先助朝廷搞定陳演,後來又挫敗高杰父子,還有張德年,一件件、一樁樁,那件不是利國利君又利民的好事兒。
如今,張睿遠在兩淮,為朝廷和豺狼博弈,拼命,兵行險招,又將兩淮大營的兵權弄到手。
這也讓朝廷在這紛亂的時局中又增加了幾分勝算。
至于英國公本人,托病出征,一戰重創叛軍,極大的提振了大明軍隊的士氣。
可謂是︰滿門忠烈。
英國公府不能動吶,一旦動了,那就是自毀長城。
「唉!!」
「患難見真情。」
「如今國難當前,能夠真正依靠的,也只有這些勛貴了。」
「還是太祖爺英明。」
崇禎感慨。
之前,他不懂老祖宗為什麼定下規矩,讓他們王室後人,一琮要和勛貴結交,保持兄弟關系。
如今想來,讓他不由驚嘆朱家先祖們的聰明。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君上,你看如今兩淮的事務,由誰來打理?」
王承恩試探的問道。
他知道張睿雖然立此大功,但是他不可能在外帶兵的,他實在是太年輕,還需要磨煉,四品的龍騎將軍,還能做些日子。
一旦張睿回京,不可避免的,【兩淮大營】需要一個新的領頭羊。
「怎麼?!有人給你遞話了?說說,寡人看看到底有什麼人在覬覦這個兩淮軍的大帥?」
崇禎問道。
「君上英明,老奴就知道瞞不過您。這個,襄城伯李國禎方才親自找過奴才,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說他想要到外面帶兵。」
王承恩說道。
「李國禎!」
「還有嗎?」
崇禎不置可否的輕輕一笑,那笑容頗有深意。
「君上,剛剛懷遠將軍程霸先也派人送給奴才送來了一張五萬兩的銀票,他讓奴才在您面前為他美言幾句。」
王承恩沒有隱瞞,如實說道。
他對于崇禎是百分百的忠心,他們兩人的感情不能以常理來衡量。
在當初崇禎是小王子的時候,王承恩就已經在負責照顧他,在某些程度上,王承恩其實已經將崇禎當成他自己的孩子看待。
一名太監不能結婚生子,所以,王承恩他將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崇禎的身上。
他能為崇禎去死。
「懷遠將軍程霸先,他呀,寡人記得他,只是如今他好像已經六十了吧?他這麼大的年紀,還想著帶兵?也不怕閃了他的老腰。」
「還有人嗎?」
崇禎問道。
懷遠將軍,從三品的武官,在朝廷中也是說的上話的官員了。
可惜。
這是一個虛職罷了。
也就是听著還挺好听的,但是其實沒有什麼卵用,沒有什麼權力,這也是程霸先想要重新出山的原因之一。
一個男人不能沒權力,否則,他活的會很沒有尊嚴,受盡旁人的白眼兒,被別人看不起。
「君上,最後還有一個,他是一個文官,名為文天祥,如今在翰林院任職,從五品。」
王承恩說道。
「他也給你錢了?」
崇禎問道。
「君上,他倒是沒有給奴才錢,看他的衣著打扮,也是個清貧的官兒,只是提著兩只雞來的,說什麼給奴才補補身子,說實話,奴才還是挺感動的。」
王承恩說道。
「文天祥?這人倒是有趣的緊,提著兩只雞來跑官兒。你派人查查他的底細,如果合適,這樣的人縱然不能擔任【兩淮大營】的主帥,但也能當個外放的文官。」
崇禎喜歡清官,尤其在如今大明國遍地是貪官的情形下,他更加想要提拔一些清官廉吏為民作主。
「奴才代這文天祥謝過主隆恩。」
王承恩諂媚的笑了一聲。
「王承恩,寡人問你,你說張睿這混小子殺害福王的事情怎麼辦?如今朝廷內外要求懲治他的呼聲越來越大,寡人也不能繼續這樣拖延,總要有個決斷。」
崇禎說道。
「君上,不是奴才為張睿這混小子說話,這小子沒有什麼壞心思,一心為了大明國,為了君上。」
「你說他為什麼要殺福王,還不是福王爺他行為不端、結黨營私、圖謀不軌造成的嗎?如果您懲罰他的話,豈不是寒了那些忠君愛國者們的心嗎?」
「至于說朝廷上那些大人們,口上說的什麼忠君愛國,背地里天知道他們有什麼不能見人的勾當,興許他們之中也有人和黃德功、福王他們沆瀣一氣,如今跳出來,不過是為了替某些人報仇。」
「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君上,您可不能做啊。」
王承恩勸誡起來。
之所以這樣的為張睿開月兌,沒有別的原因,這些話都是他憑「良心」說出來的,張睿是于國有功的,如果崇禎繼續是非不分的殘害忠良,那麼,這大明國怕是真的走到頭了。
「王承恩,你今天這麼激動的為張睿說話,是不是收了張睿什麼好處?寡人知道這渾小子手上有錢。」
「五萬兩!」
「十萬兩!」
「難道是二十萬兩?」
「喲 ,這小子還真夠舍得的。這麼大方。」
崇禎看著王承恩戲謔的打趣。
他這話其實是開玩笑,也沒有什麼惡意,但是王承恩卻是好像特別的在意。
一邊盯著崇禎大聲說道︰「君上,你真的誤會奴才了,我沒有收張睿的錢。真的,他也沒有給我錢。我只是實話實說,奴才不忍心看到朝堂上的那些官員們蒙蔽君上您。」
「王承恩,你這是生氣啦?你看看你,寡人只不過是開個玩笑,你怎麼還當真了。」
崇禎也沒有想到王承恩的反應這麼大。
「君上,奴才是生氣,但不是生您的氣,而是看到那些文武百官,嘴上標榜仁義道德,忠君報國,但是他們做的卻是偷雞模狗,見不得人的事情。」
「這些人他們只知道自己的那一點兒蠅頭小利,根本不為君上和朝廷考慮,他們這些人惟恐天下不亂,其心可誅啊。」
王承恩咬牙切齒的說道。
他的情緒反應特別的大。
「王承恩,你沒事吧?」
一邊的崇禎也沒有想到王承恩這麼排斥這些品德低劣的朝臣,如此的憤世嫉俗。
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這些人個個心懷鬼胎,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但是他這個君上又不得不依靠他們來治理天下。
他總不能將這些人全都下獄吧,這也太草率了,到時候他一個光桿司令,又如何來治理這偌大的天下,所以,他還是需要這些品行良莠不齊的文武百官來輔佐他,為此,他有些時候也不得不重視滿朝文武的意見,不得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一切只為大局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