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艷拆時初照日,落英頻處乍聞鶯。
昆侖懸圃,曲水溪畔。
王景正對安慈、張朔等人說法,突然住口不語。
眾人嘆服之余,不免悵然若失,無心和尚正欲開口發問,卻見道人若有所思,復又開口道︰「凡夫業祿有厚薄,性根有利鈍,縱聞一音,紛然異見。我今見此有感,特設一法,從漸入頓,自下至高,三乘教法,小大不等。
「如修者習氣尚愚,歸于中小之見,亦非我之過也。」
「真人慈悲,廣開方便,普惠眾生。」安慈等人聞言心中喜悅,他們听道至此,自然知道這門心界法的妙處,只是苦于自身未能擺月兌香火限制,難以轉修這門道法,此時听聞王景為此特設一法,于是紛紛出言贊嘆。
王景見狀頷首,便將他與華國眾真修訂後的心田開闢之法說與安慈等人听。在這修訂版中,道人采納了印海等佛門中人的觀點,將開心田之境細化成了三個境界,依個人秉性不同,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
而慧水也同樣分出了上中下三品,合乎九品之說。
根性 利者,可謂是上智之人,心田甫一開闢便豐沃肥饒、靈苗蔥郁,自可單刀直入,勇 精進,乃是上乘根器,天生的修道種子,慧水也不過是錦上添花;
而根性普通者,乃中智之輩,心田荒蕪,靈苗枯 ,野草蔓生,若是漸積功著,勤苦累階,以慧水滋潤身心,亦有覺悟之日;
至于根性暗鈍而稱之以下智者,心田干涸,靈苗暴死,唯知貪愛,不曉修持,聞真藏而不顧,見大道而不行,非得是天人功德所化的上品慧水,方能夠引其入道。
「眾生根性利鈍如此,便是真人創法,開大惠法門,依然受益不同,」張仙桐嘆息一聲,似是有所感觸,「不知慧水三品,又有什麼區別?」
「上品慧水貧道方前已然提過,乃是天人功德所化,惡盡善滿而來所受果報,資潤福利,有大福德。」王景回答道,「而中品乃是人道氣運卷顧而來,須得有王朝位格、國家編制在身,雖可加持己身,卻有因果承負相隨。」
這也是岳真人那一脈的缺點,每一代都要有一名弟子入世,為國效力,以此償還借助龍氣修行之恩。
對于崇尚清修的道門中人而言,這並不是什麼好選擇,但偶爾也會有熱心世務的弟子,主動承擔起這份責任。
其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那下品呢?莫非是香火念力?」張朔猜測道。
「香火可謂中下品,下品則是人望所凝,」有人突然現身,插嘴道,「此物不拘善惡,凡是人心所向之處便會誕出,善者不如香火,惡者混似外魔,冒然嘗試的話極易擾動本心,淪喪于外念浸染之中,成為失心瘋。
「爾等教導弟子時,須得告知他們,在參得加持、幽逸之妙,明晰內外之別前,不可妄動此念!」
安慈等人聞聲望去,卻是看見了一個熟悉面孔,連忙起身行禮,紛紛道︰「見過祝真人。」
來者正是那位與灶君位業交感的真人,也是他第一個提出了引動人望修行的方法,如今諸事落幕,正欲動身離開時,見王景分神在此傳法,于是特地現身勸告。
人望修行之術作為他這一脈的秘傳,本就要配合灶君位業才能順利施行,後者作為神祇,在典籍記載中有著類似的職能,這才是祝真人能汲取人望的因由。
要知道灶君這一位業,也是可以升華成司命之神乃至于天帝的。
祝真人與眾修禮過,見少數幾人面上略有不安,微微思索便察知他們心中所想,好笑道︰
「不必多想,這心界法乃是景重道友首創,得了諸位真人認可,決定推行至整個華國的。爾等今日在此,也是你們的機緣,大可放心修行,不必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日後普及開來時,說不得還需你們出力。」
他以手指向懸圃深處,詼諧道︰「老道無牽無掛,自然可以先走一步,你們的家長可還在那里切蛋糕的,稍候便能見到。」
听著他不甚客氣的言語,幾名僧道面色訕訕的同時也松了一口氣,有這位交游廣闊的真人背書,便是他們嘗試修行心界法,也不會出什麼事了。
「景重道友不送,方才來的匆忙,老道本尊還在丹墨國,亟需回去照看,」見王景這道分神起身欲送,祝真人搖頭婉拒,「最近些年老道周游世界,著實發現了不少美食,似那意達里亞國的乳餅、丹墨國的腌雀、瑞丁國的青魚罐頭,俱都令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
「日後若是本尊相見,老道定要下廚,請景重道友品嘗這些世間美食。」
王景聞言臉色微變,他和祝真人相交不多,以前只是听說過其人名諱,並不是特別了解。
但只是這一番對談,便迫使他打消了與其人真身相見的念頭。
如此之重的口味,是怎麼與灶君位業交感的?
送走了祝真人,此間說法業已落幕,王景便散去了那道分神,意識歸入本尊,與諸位真人商議起該如何推廣心界法之事。
「待老道此番神游結束,回去便與宮中其他人討論,確定景重為下代全真教主,屆時會在所有全真道脈中推廣心界法。」
陳真人當仁不讓,首先開口支持王景,而且口氣極大,要動用終南山萬壽宮的祖庭權力,在整個道脈中推廣心界法。
要知道,經過數百載演變,全真道的影響力早不僅限于終南山或秦嶺以北一帶了,尤其是在西南地區,更是根深蒂固,規模絲毫不亞于正一道,甚至與其多有融攝。
全真七真演教,遇仙、龍門、南無、隨山、華山、崳山、清靜七派,其中以龍門派傳播最為廣泛,東北、西南、西北等地區皆有傳播,號稱「其流法最遠者,當推馬祖與丘祖」,而其余幾個支脈,雖然俗世中再無流傳,但修行界中亦有法脈孑遺,影響力不可小覷。
如果全真道能團結一心,選擇全力推廣心界法,那僅憑此一家之力,便足以辦成此事了。
可若真是如此,豈還有其他幾家插足的余地?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隨著王景創出心界法,真修中定然會掀起一陣滔天風暴,誰能夠抓住這個風口,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動蕩中佔盡先機。
變革的時機已經到來,維持了千年的秩序即將被改寫,在這歷史性的時刻,定然又會是一番起落。
「我以為陳真人此言不妥,」麻衣真人橫劍于膝,雙手輕撫其上,「全真教家大業大,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是一個不慎,便會牽連到整個華國,殃及無辜。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天師府不才,願助全真教一臂之力,召集正一各脈共擔風險。」
「我白馬寺也是這個意思。」印海和尚口宣佛號,面容慈悲,寶相莊嚴。
其他各位真人,也大都如此表態。
陳真人見狀冷哼一聲,面露不虞,暗地里卻傳訊王景,言中滿是笑意︰「如何,這群老狐狸不見棺材不掉淚,若是不激上他們一把,哪怕明知有好處在前頭,也還是瞻前顧後,首鼠兩端!」
「真人焉知他們不是在配合你我演戲?」王景笑著反問一句,「真人那一番言論,不是正給了他們台階?」
拋下陷入沉思的陳真人不談,道人看向岳真人,誠懇開口︰「心界法與神佛交感之術相比,優劣之處一目了然,真人燭照萬里,自能明知。」
「景重之意老道曉得了,」岳真人頷首,「我會與民宗辦溝通,在凡俗中嘗試推廣此法,只是還需要緩緩圖之。」
「這我自然明白。」王景也贊同岳真人的觀點,若能溫和過渡,肯定是上上之選,他也不會因為一己之私,致使整個世界陷入混亂之中。
實在不行,熬一熬也就是了。
此界陸地神仙歲壽不過二百余載,頂天了也只得四五個甲子,而王景的《東華九陽丹章》在煉神還虛這一步,增壽卻有數千年之多。
而且此身本就是先天道體成就,天壽五百,如今隨著道人金丹三轉,自絳宮而入紫府,壽元暴增之下已是到了讓後天真聖也要側目的地步。
作為長生久視之輩,王景也需要更新自己的心態,學會站在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待世事變遷。
不爭一時之短,而爭一世之長。
好在他耐心一向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