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35 袁紹崛起(5K)

(快要開學了,一直在等學校通知,開學後就不能每天都日萬了…求月票呀∼)

這場戰事的起因是袁紹與公孫瓚曾合謀聯手奪取韓馥的冀州,但事後袁紹絕口不提分贓之事,公孫瓚憋了一肚子火,恨袁紹恨得牙疼。

袁紹為了息事寧人,也做出了一些退讓姿態,把渤海郡太守一職讓給了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等于是承認了公孫瓚佔據渤海郡的合法性,但對公孫瓚佔據的其余三郡絕口不提,這讓公孫瓚的怒氣無法消退。

恰好此時公孫瓚攜大勝黃巾軍的威名,籍此大肆封官,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還任命了治下各郡太守、國相以及縣令等若干。

在公孫瓚直攤牌要與袁紹一戰後,雙方矛盾不斷激化。

當雙方都意識到一場決戰不可避免的時候,除了積極擴軍備戰,雙方還都想方設法給自己拉外援,給對手制造敵人。

袁紹拉的外援是曹操,公孫瓚到處伸手進行為同樣惹到了曹操,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加上袁紹與曹操自來關系莫逆,又共事多年,感情深厚,這種時候自然要叫上曹操一起對抗公孫瓚。

公孫瓚拉的外援是百萬黑山軍和袁術。

黑山軍目前並不是反賊,而是隸屬于朝廷的官方勢力,其首領張燕在三年前(188年)就被皇帝劉宏封為了平難中郎將。

說起來,世人都知道袁紹的冀州牧是韓馥讓給他的,可實際上袁紹的冀州牧根本不合法,冀州牧本應是由皇帝任免的,怎能自行交接?

雖然袁紹走了一個「上表請任冀州牧」的程序,可關鍵是朝廷此時由董卓把控,雖說董卓把控的朝廷已經不能影響袁紹佔有冀州,但法統上董卓是能夠以朝廷名義任命冀州牧的。比舉雖說沒啥實際用處,但卻可以惡心惡心袁紹。

前文說過,討董結束之後,董卓就開始一一清算之前的舊賬,任命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就是制衡袁紹的手段之一。

而任命壺壽為冀州牧,則是制衡袁紹的手段之二。

令黑山軍助陣公孫瓚共擊袁紹,便是制衡袁紹的手段之三。

不過,由于冀州已經被袁紹實際控制,壺壽這位冀州牧無法實際上任,只能選擇了在百萬黑山軍控制區的于毒所部內待命。

袁紹與公孫瓚即將開戰,便是壺壽進駐冀州的大好時機。

于是,天下間就出現了一個非常魔幻的場景︰董卓把持的長安朝廷與黑山軍站在一起,黑山軍與公孫瓚是盟友,公孫瓚與袁術又是盟友,而袁術正跟董卓正在激戰。同時,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又勢同水火;另外,之前打算投奔黑山軍的三十萬青州黃巾軍被公孫瓚幾近全殲,卻絲毫沒影響黑山軍與公孫瓚結盟共擊袁紹,「整個晉西北亂成了一鍋粥」。

袁紹其實並不想在這個時候與公孫瓚開戰,此刻與公孫瓚開戰,他方方面面都處于絕對下風。

首先是身份合法性。因為朝廷另有任命冀州牧的緣故,袁紹的地位非常尷尬,名不正言不順,理不直氣不壯。

其次是實力差距。雙方兵力對比,公孫瓚的實力更勝一籌。公孫瓚此時可調用的總兵力有十萬人左右,其中騎兵所佔的比例較高,戰斗力強橫。

而袁紹一方的主力部隊大都是韓馥原來的人馬,且其中騎兵的佔比極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步兵戰斗力也一般,麾下眾軍師的軍師技又以免技能傷害為主,幾乎拿公孫瓚沒有任何辦法。

雖然張郃、義、高覽都是一流 將,但他們大都歸順不久,忠誠度尚待考驗,萬一戰場上出現不利的情況,他們會不會落井下石不太好說。

除此之外,袁紹要和公孫瓚決戰還必須過一道難關,那就是直面白馬義從。

在冀州平原這樣的開闊地帶,用騎兵打步兵簡直就是單方面吊打,來多少死多少那種。

但讓袁紹頭疼的事還不止這些,公孫瓚不但跟黑山軍結了盟,還策反了剛剛歸順他的南匈奴單于于扶羅,且跟徐州刺史陶謙建立了聯系,再加上盟友袁術,袁紹基本上已經是四面皆敵。

也就是北面幽州牧劉備此時保持了中立,不然袁紹頃刻間就會覆滅。

袁紹整天跟審配、沮授、田豐、逢紀、許攸、郭圖等八大謀士,以及荀或和郭嘉等謀士一塊商議,試圖找到一條絕地求生之策。

但除了正面一戰,哪還有生路?

于是,界橋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公孫瓚這邊一上來就咄咄逼人,率先發布了一個「討袁檄文」,列舉袁紹十大罪狀。

第一罪,袁紹當年任職司隸,正值國家多災多難,太後攝政,何進輔政。袁紹不提出正確建議,糾正錯誤,而是專門進讒獻媚,招來不軌之人,疑誤社稷,致使丁原焚孟津,董卓亂京師,是為大奸。

第二罪,董卓把持朝政,挾持天子,袁紹不反抗董卓,反而拍走人,只顧自己逃命,沒有履行臣子向天子盡忠的責任,是為不忠;

第三罪,袁紹當上渤海郡太守,偷偷準備兵馬反抗董卓,卻不提前告訴家里人,結果招致叔父宗族200多口家人喪命,是為不孝;

第四罪,袁紹興兵之後,不恤國難,而是四處培植自己的勢力,又盤剝富室,搜刮百姓,弄得世人怨聲載道,是為大惡;

第五罪,逼迫韓馥,竊取冀州,還私自刻制官印,任命官員,對下行文總是稱謂詔書。行事與王莽無二,是為大佞;

第六罪,信任江湖術士,與其同吃同住,大事皆相詢于其,不似官為,是為大庸;

第七罪,前虎牙都尉劉勛和袁紹一同起兵,劉勛立了不少功,但袁紹听信讒言,誅殺劉勛,是為大邪;

第八罪,袁紹給前上谷郡太守高焉、前甘陵國相姚貢下命令,讓他們交錢,只因錢沒有按時交來,便殺了他們二人,是為不仁;

第九罪,春秋之義,子以母貴,袁紹的生母本來只是府上的一個奴僕,袁紹出身低賤,德不配位,是為大丑;

第十罪,長沙太守孫堅,曾領豫州刺史,他驅逐董卓,祭掃陵墓宗廟,忠心王室,有很大的功勛。袁紹卻讓無功之人竊取他的職位,斷絕孫堅的糧食供給。導致他不能繼續進攻董卓,使董卓繼續為害,是為不義。

最後總結︰似袁紹此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大奸大惡、大丑大庸之輩,當全天下共討之!

檄文一經發布,天下嘩然。

眾多有識之士這才恍然意識到,正是袁紹一手策劃了漢室崩塌的悲劇,于是荀或、郭嘉等大才之士,紛紛在此時月兌離袁紹。

這檄文殺傷力之強,連公孫瓚都沒料到。

檄文中所說諸事,大多都有真實依據,少部分是勉強強加在袁紹頭上的罪名,但不管怎麼說,董卓禍亂京師這個亂國之罪,袁紹確實要負主要責任。

光是這一條,就足以令袁紹養了幾十年的名望和忠君愛國人設瞬間塌方。

如此,那便就只剩一戰了。

……

酸棗,山邊小村。

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難得的停了,四下里白霧茫茫。

李風叉著腰站在土院中,一邊指揮月讀三女上房頂貼瓦補漏,一邊听趙雲的匯報界橋之戰的最新戰況。

從這個角度往上看,三女的風情展露無余。

曹歆站在遠處,抱著雙臂,咬牙切齒看著李風。

昨日,她原本打算離開小村前往潁川,沒想到出村的陣法突然改變了,左轉右轉就是出不去,于是被迫留了下來。

她懷疑是李風做的手腳。

不過她沒有證據。

「袁紹與公孫瓚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袁紹八大軍師齊發威,白馬義從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潰,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被陣斬,斬殺千余人後又乘勝追至界橋。公孫瓚意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麴義打敗,退還大營。」

「張燕派部將杜長率三萬黑山軍助陣公孫瓚,也被袁紹擊敗。」

「此戰雙方互有萬余傷亡,損失都不大,不過公孫瓚折了白馬義從,袁紹也陣亡了萬余人。好在,此戰袁紹成功挫動公孫瓚的銳氣,阻止住其進逼冀州的步伐。」

李風點頭,事實也確如趙雲所說。

此戰之後,袁紹獲得喘息之機,改變了公孫強袁弱的軍事格局,打破四面楚歌的被動局面,雙方整體開始形成均勢。

「幽州可有消息?」李風忽然問道。

「沒有,主公仍穩坐幽州,按兵不動,靜觀二虎相爭。」

李風微微點頭,雖然之前大哥已經表態過要保持中立,但在看到冀州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能忍住不動手,絕非常人能做到的。

當一個人手里擁有五十萬大軍的時候,總會想著干點什麼。

只要一想到催軍南下,就有很大幾率橫掃冀州,平趟袁紹和公孫瓚,進而全據冀州,是個人都會按耐不住。

但大哥劉備居然忍住了!

收回發散的思緒,李風瞥了遠處氣鼓鼓的曹歆一眼,決定考一考趙雲。隨著天下形勢的發展,一名將領光有勇武已經不太夠了,還得有高超的軍事素養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單獨統領一軍,而這兩樣正是以前的趙雲所欠缺的。

「子龍,你覺得幽州軍此時南下如何?」

趙雲想了想,很平靜的說道︰「我以為不可南下,理由有三。其一,目前袁紹與公孫瓚投入戰場的總兵力已達到四十萬之多,尚未分出勝負,主公此時出手,時機稍早了一些。」

「其二,因去年前年討伐董卓,耗費了我幽州大量糧食儲備,大量青壯隨軍運輸糧草,對農耕的影響非常大,若此時揮軍南下,只怕又要經歷許久戰事,等平定冀州之日,便是幽州內憂民怨爆發之時。」

「其三,袁紹和公孫瓚並非烏桓,扶余、高句麗之流,其麾下能人輩出,平定冀州,絕不會像平定周邊外族那般輕松,即使平定,只怕也要付出慘重代價。」

「是以,等袁紹和公孫瓚決出勝負,一方徹底擊敗另一方的時候,再出手為最好。」

「子龍說得在理啊」

李風又瞥了曹歆一眼,笑著點了點頭,又問︰「那以子龍之見,接下來冀州形勢會如何演變?」

「這個…」趙雲低頭沉思起來。

曹歆暗暗氣惱,李風這哪是考校趙雲,這是在她面前耀武揚威,彰顯武力。

哼∼幽州有五十萬兵馬了不起啊,我父親以後一定也會有的!

「啪嗒,啪嗒,啪嗒∼」

月讀和夜姬站在房頂上,忙著把漏雨之處的瓦片拆下來,再抹上紅泥,把嶄新的瓦片裝上去,排列整齊。

夜姬順著木梯上來回攀爬上下,將瓦片一塊塊往上運送,走動間,風情萬種。

底下一群老頭一邊幫忙和泥,一邊瞪大了眼楮瞅著夜姬三女。

此時正好處在農閑階段,這些村民都閑來無事。

李風便拜托他們幫忙修一修房子。

不然每到晚上,頭頂上大漏,下面小漏,到處都是濕漉漉的,太煩人了。

瑪德!

以前怎麼沒發現,這三個姑娘是真耐看啊。

尤其是那個夜姬,咋可以長那麼大?

老頭們羨慕嫉妒恨,本來李風新納的夫人雲汐就已經是一個極品山村美婦了。

那炸裂的身材,那勾魂的桃花眼隨便一瞥。

就能將人迷得神顛魂倒,不能自拔。

三個女僕也是一個比一個得勁。

光是站在那里,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動起來更是不得了,讓他們這群五六十歲的老家伙都有些激動。

一時間,村子里所有男子都聞訊前來圍觀三女的風采。

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土院子中。

大春隔著院牆眺望著李風家房頂上的動靜,搓著手往外走。

一個虎背熊腰的村婦堵在門口,掐著腰,瞪大眼楮質問道︰「大春,你要去干嘛?」

「當然是去看美咳咳,當然是去幫李大人修房子了!」

大春一臉理直氣壯。

「幫忙?你那豬腦袋會修房子?村里那麼多人都去了,哪還用得到你。」

大春收回外放的視線,轉頭看向自家婆娘。

「你這是什麼話?李大人收服 虎,幫全村解決了隱患,要不是李大人,我們後山的果園,田地,全都廢了。現在李大人要修房子,全村的男人的都去了,我能不去嗎?」

婦人張了張嘴,無言以對,悻悻然讓開去路。

大春昂首挺胸的出了門。

一出門,便快步朝李風家里跑去。

美女!美女!美女!

俺要看美女~

嗷嗷嗷…

……

另一邊,冀州。

且說袁紹擊退了公孫瓚,引得勝之師西歸。途經薄落津休整三軍,並與眾幕僚、部將設宴慶祝此戰勝利。

酒席上一片歡聲笑語,洋溢著快活的氣氛。

袁紹頻頻舉杯,胸中豪情萬丈。

心里暗暗想著。

從今天起,他袁紹站起來了!

再也沒有人敢打他冀州的主意…

誰來誰死!

正想著,一個傳令兵急匆匆跑了進來。

「報∼主公,魏郡士兵反叛,聯合黑山軍首領于毒和…和冀州牧壺壽,佔領鄴城,殺掉太守栗成。賊軍共有十幾支部隊,共計十萬余人,現都已聚集在鄴城之中。」

「什麼?!」

聞听此訊,全場立時嘩然。

鄴城是魏郡治所,也是整個冀州的核心城市,宴席上袁軍眾文武的家屬大多住在鄴城,當然也包括袁紹的家小。所以听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席間眾人紛紛驚恐失色,有的人甚至當場痛哭起來。

袁紹心里也是驚慌萬分,臉上卻是鎮定自若。

「諸公!諸公勿驚,請听我一言!」

就在袁紹打算與眾人商議如何平叛,又有一個傳令兵匆匆忙忙跑了進來。

「報∼主公及眾文武的家屬都已安全了。」

「哦?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速將原委說來!」

袁紹大喜,真是人在地上坐,禍難自散,喜從天降啊。

原來,黑山軍十幾支部隊齊聚鄴城,其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其中一支部隊的首領叫陶升,這人原本是內黃縣的小吏,內黃縣與鄴縣同屬魏郡,所以陶升此來鄴城,也算是衣錦還鄉。陶升帶著自己的部隊從西門進城後,立即把袁紹及主要官員的家屬保護起來,不許黑山軍其他人染指。然後陶升親自一路將眾家卷護送到斥丘縣,確認這些人安全後,這才離去。

眾人恍然,紛紛擊掌相慶。

其實在界橋之戰中黑山軍就有參戰,張燕派部將杜長助陣公孫瓚,被袁軍擊敗,所以黑山軍此次打著冀州牧壺壽的名義襲擊鄴城,本質上是界橋之戰的延續,也是袁紹與朝廷、公孫瓚、黑山軍三方爭斗的延續。

既然家屬都已平安,袁紹並未急于攻打鄴城。畢竟鄴城城高池深,不易攻取。而黑山軍本為草寇流民出身,慣于流動作戰,並不會經營城池。

數萬人在鄴城時間一長,得不到糧草補給,自然會在其各部首領帶領下四下劫掠,以戰養戰。

到那時,就可以各個擊破了。

袁紹率軍趕到斥丘,順勢扎下營寨,然後上表朝廷,請封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前面說過,黑山軍並不是農民軍或者山賊土匪,理論上他們也是「官軍」,黑山軍首領張燕是先親劉宏自任命的平難中郎將,在黑山軍控制區擁有舉薦孝廉的權力。而袁紹此次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就是要把陶升抬到張燕平級的地位上,除了回報陶升的恩情外,也有試圖分化黑山軍之意。

雖然袁紹穩住了場面,沒有崩盤,但經此兩役,冀州也徹底亂了套。

黑山軍、袁紹、公孫瓚三家勢力,四五十萬軍隊齊聚冀州地面,爭奪愈發激烈。

與此同時,幽州牧劉備則在安心收攏冀州因戰亂逃亡幽州的百姓,大力發展經濟,訓練士卒。

【劉備治下總人口699萬…】

【劉備治下城池︰13座…】

【劉備麾下武將︰99人…】

【劉備麾下兵馬51萬(33萬漢軍+18萬外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