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麥子從地里收割回來,就不用那麼緊迫了,早上先把麥子鋪在曬谷場上晾曬,等下午被曬得干透了的時候月兌粒最好。

這時候一般幾家人合在一起干活,如此效率能高一些,李啟雲和李啟生兩家挨得近,先把各家的麥子鋪好晾曬。

等麥子曬透了,就開始月兌粒,李啟雲把石碾套在牛上,拉著牛在麥子上反復碾壓,其它人則拿著連枷拍打麥子。

連枷在一個長木柄上裝上一排木條或竹條,揮動連枷,前面的竹條排就會旋轉拍打敲擊曬場上的麥穗使之月兌粒。

這件農具最早可以追朔到公元前七世紀的齊國,後來甚至演化為一種武器,經過改良後在戰場上發揮作用。

傳說那位「一條桿棒打下四百軍州」的大宋太祖爺趙匡胤,所使用的桿棒,其實就是連枷。

昨天是腰酸,今天揮舞連枷又變成了胳膊酸,同樣也少不了麥芒的騷擾,還得戴上口罩免得吸一鼻子灰,這大熱天的可是難受壞了。

來回碾壓拍打好幾遍,務必保證絕大多數麥粒都月兌落下來,這才把麥秸拾起堆好,用掃帚把麥粒收集起來。

回屋里把木質的風車抬出來,風車頂部有個梯形的入料口,下面有一個漏斗是出飽滿、干淨顆粒的,側面有一個小漏斗是出癟粒的,尾部是出麥殼、秸稈屑、塵土的。

前面有個圓形的大肚子,里面藏有木質的葉輪,外面有鋼筋做的搖柄,手搖轉動風葉時產生風力,轉動速度越快產生的風越大,反之亦然。

現在去糧站交公糧,糧食里面不能有土粒、沙子、草籽、麥衣和秕麥;所以就必須清理干淨,依靠人工用簸箕和篩子來清理,效率低,效果差,風車就要方便多了,只是這東西廢木料,木工價格也貴,所以風車不是每家都有。

李未先負責上料,李新旺搖動搖柄,麥殼、麥粒、癟粒便從不同出口出來,干上一會兒再換班。

風車上面還帶有篩子,麥子一過風車,除了個別比較大的土粒和石子需要用手撿出來以外,其它雜質基本都會清理干淨。

忙活幾天,把自家的麥子都處理晾曬結束,在各村都開始晾麥子的時候,村里的喇叭也開始催促村民們盡快去交公糧。

交公糧都是有嚴格的時間要求的,按照廣播的通知,柳樹公社都要集中在3天之內全部交完,並且只有一個交公糧的點,就是公社的糧站。

按照現在的標準,一畝地要交一百多斤,李家一共七畝地,差不多要交八百斤糧食。

一到收完麥子,村民就先挑出比較好的、曬干了的麥子裝好袋,自己先稱下重,算好交多少斤,然後就拉著去交。

由于時間緊、人多,每次交公糧都像是打仗,農民的架子車、拖拉機、牛車、驢車各種車輛,混雜在一起排著隊,往往會把糧食所門前的一條路排滿。

由于人多,一般都是大早上去,等到下午甚至傍晚了才能回家。

不過這已經不錯了,因為有的農民,由于糧食不達標,還得拉回去重新晾曬,然後再來。

收公糧的工作人員,一方面要認真稱重,確保農民交的糧足夠數量;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檢查糧食質量,比如雜物多少、小麥水分含量等等。

工作人員會拿一個中空的鐵棍,刺入裝麥子的袋里,然後取出麥子,不僅看,還要嘗嘗,都達標了才合格,否則就拒收,只能拉回去再曬。

李啟雲不著急,他好歹是鎮上初中的校長,和糧站的人熟,等最後再去交了就行,去早的話糧站的人肯定讓他插隊先交,到時候拉拉扯扯不好看。

今天的活兒不是很忙,閑下來之後,李未就帶著相機去糧站看熱鬧了,這場面也得拍幾張照片記錄下啊。

看著漫長的隊伍,在糧站工作人員面前陪著笑臉、檢驗過關後如釋重負的農戶,李未按下了快門。

等到最後一天下午,李新旺開上拖拉機,把兩家的糧食一起運過去,糧站的工作人員只是打開袋子掃了兩眼,沒細查就直接收了,然後麻 地開票。

這張票可得收好了,到時候買化肥還要出示,誰家要是沒交公糧就領不到票,沒票就買不了化肥。

公糧交完,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多余的還能拿出去賣,李家七畝地一共打了差不多五千斤小麥,除去公糧還剩下四千斤,他們家里一共才三口人,哪里吃的完?于是又賣了一些。

今年小麥的收購價是三毛一斤,李啟雲賣了兩千斤,換了六百塊錢,這些錢將拿來買種子、化肥、農藥

這幾年農民的日子相對好過一些,糧食價格上漲,養雞養豬啥的也沒人管了,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這時候城市和農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差不多是二比一的樣子,也就是說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兜里有二百塊錢,農民兜里就有一百塊。

老百姓有了錢自然渴望更好的生活,自然要消費,這就有了發財致富的機會。

一直忙到六月中,把玉米、大豆、土豆等農作物種下,忙碌的三夏終于結束了。

李啟雲也有時間和李未正式談談創業的事兒了,「你不去上班,到底想干點啥?」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