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一直憋到中午也沒人吐一個字
我們在廠外一共培訓了一個多月,9月15日開始分配車間。有的被分配到精油、動力、煤氣、合成……,命運好一點的被分去了門衛,穿起了警服,背起了槍支,命運不好的就被分去了儲煤橋,那里是重體力,整天用扁擔抬著由火車上卸下來的煤粉。我們一行32個人被分去了鈷劑車間,?是一種稀有元素,是生
產石油產品的催化劑,當時完全依賴從美國進口,我們國內不能制造。
鈷劑車間位于六廠最北端,我們從東門進去,沒走廠區公路,順著一條鐵路線走到了車間。這條鐵路線是廠內運送硫酸等生產資料必備的,它位于一片茂密樹林中間,很僻靜,只有車皮過來了才有點響動。
到了車間里還是集中。不過車間里不叫培訓,叫學習。我們共學習了半個月時間,在煉鈰小組對過一座空廠房里,這座空廠房里有許多桌椅,其實,那不是桌椅,只是用破木板子截斷了,一塊一塊支起來的,面是木板,腿也是木板,很簡陋的。據說這里就是工人們的掃盲夜校。組織我們學習的是車間團支部書記陳在中,他個頭不高,有些瘦,但很是精神,屬短小精悍型。他口才很好,說話從不摻雜使假。不過,他不經常在這里,因為車間里的事物也很繁忙,除去團的工作之外,還要做些其他政治性工作。只是有閑暇時間了才來點個卯,他很放心大膽,把責任都交給了我。
那是第一天的事兒,他在前邊先翻了翻所有的檔案材料之後,大聲喊道︰「王國忠,誰叫王國忠?」
我站了起來,像學生那樣回答一聲︰「到」
他就微微笑了,說︰「咱這里是工廠,不是學校呀,不分大小都平起平坐,不要客氣!」
我便坐下了。
然後,陳在中便把一摞學習材料都送到我面前,有小冊子,有報紙,當然都是符合當時政治氣候的材料。但無論是小冊子,還是報紙,都已經很陳腐了,上面劃了許多的勾勾和圈圈,看起來他們已經反復學習多遍了。他說︰「王國忠,我之所以喊到你,就是因為你不僅有初中文化,還是共青團員,這個學習的組織任務我就全權交給你了,希望大家都要服從王國忠同志的領導。」
看樣子陳在中對我很看好。
他走了之後,我們就開始學習。我順手抽出一張報紙,展開來,選擇了一篇打勾的文章,標題是《工業大躍進,農業也要大躍進》。說的是工業如果上去了,農業沒上去,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只有工農業都上去了,我們的事業才能成為不倒的萬里長城等等,說的很有哲理。
我一邊用力地讀,大家一邊用力地說話。但他們說的都不是與此文章有關的事兒,他們說的是你家啥情況,他家啥情況,互通有無呢。就好像老友久別重逢,絮絮叨叨,說個沒完沒了。他們一邊說著話兒,還不時地抬起眼楮了了我,看我有什麼反響沒有。
當然我要采取行動。我立即告誡他們,說︰「大家不要說話好不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多少是要有些收獲的。」
我的話雖然沒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起碼他們的聲音放低了不少,只是在私下里嘀嘀咕咕了。
我仍然念我的報紙。
念完第一篇,歇了一會兒,又開始念第二篇。
第二篇的標題︰《一天等于二十年》,是劃了兩個圈的。此篇不是社論,好像是編者按一類的文章,說的是大躍進的速度。
兩篇文章都學完了,大家就開始討論。
我說︰「現在開始討論吧,學以致用,都談談你們的心得。」
此話一出口,人們都變成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了。
好家伙,真是邪門了。
一直憋到中午也沒人吐一個字。那個靜呀,連掉地上一根頭發絲好像都能听的聲響了。
此事引起了我的思索。我決定變更一下一言堂的學習方法,改為大家自覺自願地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
午飯後,我便把材料都分發給了大家,做到了人手一份或一冊。有人家問我︰「王國忠,啥意思呀?」
我回答說︰「咱們集中學習改為分散學習,化整為零。」
「是陳書記的主意嗎?」他們又問。
我說︰「不,是我獨出心裁。」
大家便開始各看個的,你還別說,這方法還真管用,這回誰也不互相說話了,都集精匯神看自己手中的材料。
過了一會兒,有人念道,他看的是一張報紙︰「本報訊,雙鴨山市有戶社員家中飼養了三只母雞,有一只母雞隔天就下一顆雙黃蛋,隔天就下一顆雙黃蛋,月余之後,這只母雞突然氣絕身亡。雞主人很茫然,便拿去科研部門鑒定,得出結論︰勞累過度所致。雞主人不贊同,說干活哪有累死人的?又拿去另一家鑒定。另一家得出的結論和第一家完全相反,原因︰是雞主人對高產的母雞沒有足夠地重視……」
他剛讀到一半,就有人提出了抗議︰「你念的什麼玩意?亂七八糟的,又是母雞,又是主人的。」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說︰「對了,我們不要看別的,只看那些打了勾勾和劃了圈圈的。」
那個人又故意問︰「他看了怎麼辦?」
我說︰「這怨不著他,是我沒有通知到。」
室內又恢復了平靜,大家繼續學習。
不一會兒,陳在中走了進來。他見我沒讀報紙,就問我︰「王國忠,怎麼,沒學習呀?」
我說︰「學哪,上自習呢!」
「喲,新鮮!」他說。然後,他又轉向大家看了看,看見人手一冊正在用心學習呢,「吶,這種方法也行,省著由一個人操心費力不討好,瓜苦瓜甜由他們自己去咀嚼。」
然後,他又坐到我身旁,問道︰「上午討論的情況怎麼樣?」
我說︰「還可以,大家基本上都統一了認識,都認識到工業大躍進,農業大躍進,我們每個人也要躍進!」
「對,我們每個人也要跟上大躍進的步伐,尤其是剛進廠的新工人更應該跟得緊一些!」陳在中說。
大家就看著我偷偷地笑。他們笑的很開心,因為我替他們隱瞞了不足。
我們就這樣學習了十四天,到第十五天的上午,陳在中便帶領我們到各個生產組去參觀。
他說︰「前十四天我們是務虛,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腳踏實地去接觸實踐。」
鈷劑車間一共十五個生產組。
他領著我們從分析室開始,一步步走到鍋爐房結束,這里的鍋爐房是供應各小組生產用氣的單位。我們每到一個小組都要先看設備,然後,听生產大組長宣
講生產流程,有的還要看他們實際操作。生產組長前邊之所以加上一個大字,是工人們的習慣稱呼。但大組長不參加倒班,代班組長才參加倒班。
這一套下來,整整用了多半天的時間。然後就是分小組,把我們這32名新工人統統都分到各小組去。
陳在中想采取自願選擇的辦法,他說︰「大家通過這些天的學習,覺悟也都提高了不少,我看就采取自願吧,看你想上哪里去就報名哪里,怎麼樣?」他把我們新工人的覺悟估計的太高尚了。
我持反對意見。我說︰「陳書記,不行,一自願誰都想往分析室里擠,那不亂套了嗎!「
分析室在這里也算一個小型的科研單位。它不僅測定酸堿濃度和檢驗產品質量,也測定ph值等,生產環境也很衛生,工人都穿白大褂。
陳在中就問大家︰「你們的意見呢?都表表態。」
大家就喊︰「領導分配吧,我們絕對服從。」
陳在中就列了一張表格,將32個人的名字以序排在了上面,並填寫好了分去的組別,然後,又找簡貴文簽上了字,簡貴文是鈷劑車間主任,人事權最後都歸他管。
宣讀名單那天,真的誰也沒有意見,各去了個的生產組。
我被分去了分離小組。
分離小組在中間的二樓,我師傅叫袁志富,大組長姓張。分離小組主要是往上一個生產組傳送過來的溶液里添加碳酸鈉,然後經過機械攪拌均勻,壓濾機過濾後,再送去下一個生產組繼續生產。
分離小組最重的體力活是清理壓濾機,一扇扇扳開,一扇扇再合上。我每次都想搶著去干,可袁師傅每次都把我推開,他說︰「去去,王國忠,這活兒你干的日子還在後頭呢,讓我們先來!」
我躲到一邊,問︰「袁師傅,我干點啥呀?」
袁師傅說︰「你目前的活兒只有一項測樣。」
測樣,是由分析室來進行的。內容︰就是測試加過碳酸鈉的溶液濃度是否合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