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臨淄,向西北行至十余里處,有一小城,喚作晝。
晝邑城池規模不大,東西縱深約百丈左右,但其內客舍林立,儼然一副商貿繁榮之相。
或因晝邑緊鄰國都而建,此地便成了四方游子、來往行商,通使赴都的一處聚集點。
晨光暗澹,酉時時分。
晝邑西側的一間客舍內,三五位年輕士子正圍坐在一個閉目打盹的花甲老翁身旁。
眾士子皆沉吟不語,或作沉思之狀。
盞茶功夫轉瞬而至,靠近門窗的士子最先沉不住氣,他起身對著假寐的老翁拱手作揖道︰「先生真要出齊而歸?」
士子語氣中帶著幾分茫然。或許是不明白先生為何會突然決定,甚至提前一絲征兆都沒有。
白日的舟車勞頓,老翁依然在低頭假寐,並未有回答。
士子還欲開口再言,卻被一旁的師兄伸手制止。
公孫丑有些無奈,他並非是貪圖富貴之輩。但他身為齊人,心中自然希望自己的才學和抱負能在母國實現。
他其實能猜到幾分,無非是與齊王的政治主張有所出入。
但而今這個時期,無論秦、齊、魏等萬乘大國,還是中山、宋、越等千乘之國,都在采用法家的思想,圖謀變法、富兵強國。而儒家的仁義主張,在這個禮崩樂壞的大背景下,早就不吃香了,或者是淪為權利陰謀的一層道德面具。
老翁或許是感受到了弟子的心緒,遂而抬頭輕嘆一聲。
齊國兵強馬壯,齊王卻能做到禮賢下士,這很可貴。這也是他原意接受齊國的客卿之位,同時在稷下學宮講學的主要原因。
但齊國所走的路,終究是與自己所追求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了。
听到先生的嘆息,師兄充虞忽然問道︰「夫子似乎心中有些不悅之情。可前些日子,虞曾聞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先生聞言笑著搖了搖頭︰「此一時,彼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中必定還有名世的輔左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年數來看,則過矣;以其時勢來看,則可矣。或許上天不原意讓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吾還有誰呢?吾為什麼不樂?」
說著便轉頭望向了公孫丑︰「昔日齊王曾以上大夫沉同問吾︰‘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他們認為這個說法對便去征伐燕國。然齊人據燕,卻不復仁義之行,方遭今日之果。齊從之,卻心有不從之。道不同,不相為謀矣。」
說罷,老翁又自顧自地搖了搖頭。弟子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這很正常。就連他自己何嘗不是出于反復之念,才宿留晝邑的。
但弟子們既然選擇跟隨自己離開齊國,想必還是秉持著「民為貴」的政治主張。
或許老翁心底還是希望齊王能派人請自己回去吧。
齊國作為大國,齊王又有賢舉,大開稷下學宮以供士子們宣揚百家之言。
若是出了齊國,又有哪一國還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呢?
就在這時,屋外忽然傳來叩門聲︰「先生,陳賈大夫求見。」
原本還有些意志頹然的公孫丑,眼神倏之一亮。
其余弟子也紛紛望向先生。
老翁面無喜優地做了個頷首動作。
片刻後,齊國大夫陳賈進得屋舍,公孫丑等人紛紛起身揖拜行禮。
只有老翁依舊靠俯在幾桉上假寐。
陳賈心下稍有不喜,但想到臨行前大王交代的話語,還是耐下心來同老翁揖道︰「僕聞先生將離齊,心有一惑,特來向先生請教。」
老翁睜開雙眼,還了一禮︰「大夫請言。」
陳賈道︰「敢問先生,周公何人也?」
老翁回道︰「古之聖賢也。」
陳賈再道︰「周公曾派管叔監管殷族後人,但管叔卻帶領殷族人叛亂,是否有這回事?」
老翁頷首不語。
陳賈眼神微眯︰「周公若是知道使管叔治殷會發生叛亂,還會派管叔去嗎?」
老翁回道︰「周公不知也。」
陳賈笑道︰「那麼聖賢之人也會犯錯誤?」
老翁搖頭︰「周公乃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是很近情理嗎?且古之君子,有錯就會改正;如今的君子,有過錯則任其發展。古之君子,他的過錯,就象日食月食一樣,萬民都看得見,等到他改正過錯時,萬民皆仰之。如今的君子,何止是讓過錯順其自然發展,而且還會編一套言辭來為自己辯解。」
似是而非的一番回答,不僅讓陳賈呆愣原地,就連旁听的一眾士子也皆做沉思之態。
孟軻自己也幡然醒悟過來。或許他所等待的從來都不是齊王的挽留,而是再等一個能說真正服自己的人。
很顯然,齊王不是,齊國也不是他最終的歸宿。
陳賈本欲以齊王比之周公,以管叔之亂、比之燕地之亂。但現在看來,孟子已是決心而走,他也沒有能力言其歸返,只得悻悻而走。
待陳賈出得屋舍,弟子萬章揖拜道︰「夫子辭齊卿而去,欲復歸何處?」
孟軻低首沉思。他率領弟子游說列國二十余載,卻無一國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當今天下,能從者已是寥寥,可從者更是無幾。而今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殺伐不斷。唯有強國、明君,方有行仁政之能,然而行仁政者,多又是自顧不暇之弱國。
而今他已是花甲之年。
或許,他這一生已經沒有機會實現他所推崇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念頭一起,孟軻心下已生了復歸鄒地之心。
然而,萬章此時卻道︰「章曾聞,趙王大改法制,兼並戎狄,教習戎狄行華夏之禮,廣納百家之長,道、法、墨皆從于趙王之麾。夫子何不從趙一行?」
話音剛落不待孟軻回答,便有弟子反駁道︰「趙王行胡服之策,趙人著戎狄衣冠,何而復華夏之禮?」
萬章轉而駁斥道︰「胡服之變,乃王道之行,趙國若不行王道,當何以並胡地為趙地?趙行胡服,亦使胡人行周禮。」
說罷對著孟軻揖道︰「章曾聞趙王言之‘大同’,以章粗解,大同之意或可為︰無差異、無征伐。這不正是夫子所追求的仁義之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