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法海之死在大唐帝國中絕對是里程碑式的標記,因為這一刻意味著大唐帝國的民間勢力全面瓦解。

要知道,曾經漢地的武林江湖可是能跟地方官府打擂台的,從後來抵抗獸人,武林江湖中能拉出來數萬武林‘高手’就能看出來。

雖說這些武林人士不會列陣而戰,但他們的平均戰力可比普通士卒高多了,真要是團結起來跟朝廷對抗,光是打游擊就足夠朝廷頭疼的了。

大唐帝國能如此輕易將漢地武林踏平,主要還得益于漢地多次內亂對武林勢力的削弱,以及獸人這把利刃,殺死了不計其數的武林人士。

現如今大唐境內,就連普通的武館都要被官府嚴格監控,對人數規模乃至附屬產業都有明確規定,防止武館做大。

至于宗門勢力,更是在律法上取締。

所有的武林門派,除非是徹底投靠朝廷的那種,否則都會被打為黑道勢力,是需要嚴厲打擊的。

沒有了江湖勢力,大唐帝國的政令下鄉變得更加容易。

大唐帝國的朝廷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全天下只有朝廷一支合法武裝力量的世界。

除此之外,大唐帝國還頒布了禁槍令。

跟原本禁止鎧甲的命令一樣嚴格。

雖說火器已經流行開,但大唐朝廷並沒有放開對鎧甲的禁令。

身穿鐵甲的叛亂分子固然對大唐正規軍沒啥威脅,但對地方保安團的威脅還是很大的,畢竟地方保安團遠沒有富裕到人手一副鎧甲的程度,絕大多數地方保安團的士卒,都僅僅只有一個罩袍象征執法者的身份。

武器方面配備的火器也不多。

不過等新的後膛槍被發明出來,唐軍全面換裝後,地方保安團就能大規模用上火槍了。

時光匆匆,轉眼間,來到了聖武十年!

這十年中,大唐帝國不光徹底消化了新吞並的地盤,還全面列裝了新式後膛槍。

在李察利用上輩子的知識親自指導中,大唐帝國的槍械制造司開發出了成熟的手動栓式步槍。

一次可以裝填五發子彈夾,打一槍拉一下槍栓就能完成退殼上彈的動作,操作十分方便,並且卡殼率超低!

實際上,這款步槍就是李察根據上輩子關于毛瑟步槍的記憶打造出來的。

除此之外,在機關槍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水冷式連發機關槍在聖武八年開始投產,到了聖武十年已經列裝到連排一級的作戰單位。

火炮方面自然也沒有落後,近代的槍炮技術原理都差不多,火炮方面大唐帝國已經全面用榴彈炮取代了發射實心彈的火炮。

說是榴彈炮,但跟李察上輩子的現代陸軍的榴彈炮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是直射火炮的炮彈從實心鐵球換成了能爆炸的榴彈而已。

技術含量最高的反倒是曲射的迫擊炮,因為在榴彈技術上的突破,迫擊炮可以說是大唐帝國中,最接近李察上輩子一戰時期水準的武器。

由于大唐帝國將大部分資源和人力都投入到槍炮的研發和量產上,結果大唐帝國的民生科技在這十年里,愣是沒動彈,剛剛起步的蒸汽機都被用在軍工廠中了……

經過十年的征伐,在聖武十年六月份,大唐帝國的版圖終于將整個南亞印度次大陸吞並。

大唐帝國征服印度次大陸在十年中,總共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十一萬泰坦軍團和護國軍組成的南征軍剛進入印度次大陸的時期,在前期的三年中,印度土邦王朝完全沒將大唐帝國當回事,他們根本沒有听說過大唐帝國。

看到泰坦軍團中巨魔牛頭人等異族,還以為是北方的原始異類族群入侵。

軍隊雖然多,但也僅僅只是讓印度次大陸北方的土邦王朝不敢野戰而已。

因此,前三年的戰爭唐軍打得十分艱難,印度土邦王朝的蜜汁自信讓他們的軍隊戰斗時信念都很足,尤其是作為既得利益群體的剎帝利武士,甚至在局部戰場打出過全軍覆沒的戰績。

嗯,印度土邦的剎帝利武士沒有一人逃跑和投降,全部戰死!

雖然敗了,但能打到這種地步也是非常難得的。

結果,前三年打完,大唐帝國也僅僅滅掉了兩個土邦王朝而已。

泰坦軍團損失三分之一的兵力,護國軍則戰損上萬人!

這主要是啃的城池堡壘太多了……

這還是在唐軍擁有大量火炮的幫助下,否則損失更多。

理所當然的,被滅掉的兩個印度土邦王朝也落得好下場,所有主戰的婆羅門剎帝利全部被屠滅,只有極少數溫和派沒有被屠殺,因為他們跪的比較快,而且在開戰前並沒有提出主戰的口號。

雖說唐軍可以將所有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階級全都殺光,但那麼做的結果就是打下來的地盤沒有人管理……

即便大唐帝國後續派遣了不少文官去統治恢復秩序,也需要當地有聲望的人來配合才行。

至少,翻譯總得有吧。

不過,前三年的艱苦作戰是值得的。

兩個土邦王朝的覆滅,給印度次大陸的其他土邦王朝敲響了警鐘,距離過遠的印度次大陸南方還不知道消息,但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大部分土邦王朝都明白,北面來了一個龐然大物,想要吞並整個印度次大陸。

他們擁有能嚇跑戰象的火炮,還有能輕易射穿鐵甲的單兵火槍。

最重要的是,所有反抗唐軍的權貴,都被殺了,甭管種姓多麼高貴,連三歲孩童的性命都不會留下……

這讓瀕臨的印度土邦王朝慌了。

于是,大唐帝國跟印度次大陸土邦王朝的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

印度次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土邦王朝,開始互相串聯,用極高的效率組建了馬拉塔聯盟。

在接下來兩年中,唐軍一直在跟馬拉塔聯盟軍對戰。

馬拉塔聯盟敗多勝少,最後漸漸不支,分崩離析。

至此,時間已經走到了聖元六年。

第二階段中,馬拉塔聯盟徹底崩潰的時候,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已經被唐軍完全佔領。

泰坦軍團還剩下兩萬人出頭,護國軍則剩下三萬人出頭。

事實證明,聯合起來的印度土邦王朝,軍事實力還是很可觀的,主要是他們人數太多了!

唐軍每一次會戰,都是在跟兩倍乃至三四倍的敵軍對抗!

而且,因為宗教因素,唐軍已經佔領的印度土地也不安生,馬拉塔聯盟有的是銀幣,大肆撒錢資助印度反抗軍,使得唐軍經常面臨雙線作戰的尷尬。

不過,在馬拉塔聯盟崩潰後,也意味著印度‘精神’被徹底打敗,絕望的印度土邦王朝乃至印度的婆羅門教,覺得唐軍是不可戰勝的,轉而開始尋找另一種和諧共存的手段。

隨著雙方的交流變得頻繁,婆羅門教率先跟大唐帝國達成和解。

大唐帝國允許婆羅門教繼續在印度次大陸傳教的權力,但不再是獨一無二的宗教,大唐帝國本土的宗教也會進入印度次大陸,也就是所謂的宗教自由政策。

不過婆羅門教要將漢人的膚色定義為最高等的種姓。

也就是將漢人納入到婆羅門和剎帝利的種姓中。

是集體納入,連神話故事背景都要更改的那種!

在印度次大陸的婆羅門教,婆羅門種姓雖然在宗教定義上高于剎帝利,但剎帝利在世俗社會中地位並不比婆羅門低,雙方往往是平等的身份。

婆羅門種姓在宗教解說中高于剎帝利,只是因為婆羅門是最接近神的階級。

婆羅門本身是沒有武裝力量的,自然不可能真的凌駕于剎帝利之上。

所以,漢人無論是當婆羅門還是剎帝利,區別都不大。

想要從事宗教相關行業的,就成為婆羅門,當兵和當官的漢人,則是天生的剎帝利。

就這樣,大唐帝國跟婆羅門教達成了友好協議,雙方繼續奴役底層無知愚昧的低賤種姓。

大唐帝國與婆羅門教的和解,是第三階段徹底吞並印度次大陸的重要節點,是一次偉大的政治外交層面上的勝利!

婆羅門教在印度次大陸的土邦王朝中,影響力非常大,軍政財等部門,都能看到婆羅門教的手腳。

之前的馬拉塔聯盟成立,其實就是婆羅門教親自下場才達成的。

唐軍在前兩個階段打得那麼辛苦,婆羅門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婆羅門教的高種姓被大量屠殺的原因。

後來,隨著戰敗的印度土邦王朝越來越多,投降的婆羅門教高種姓越來越多,婆羅門教只能被迫與大唐帝國達成和解,否則婆羅門教就會面臨分裂問題!

因為擊垮馬拉塔聯盟的大唐帝國,已經有能力驅使手下投降的婆羅門教高種姓婆羅門,重新樹立一個婆羅門教北宗跟印度次大陸南方打擂台。

既然打不過,婆羅門教自然就要選擇和解。

反正婆羅門教看重的不是世俗權力。

婆羅門教倒戈後,印度次大陸南方雖然還有眾多土邦王朝,但再也無法形成一股繩共同抵抗大唐帝國的入侵,甚至在婆羅門教的牽線搭橋下,不少印度次大陸的南方土邦王朝,主動向大唐帝國投降,變成大唐帝國的一個行省。

結果就是,第三階段的戰爭變得無比順利,雖然唐軍主力只剩下五萬人,並且遠離帝國本土,彈藥補給異常困難,輕易不敢隨意動用火炮。

但仍然很順利的拿下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南方。

當最後一個印度土邦王朝被打的投降時,泰坦軍團還剩下一萬多人,護國軍仍然保持著三萬人左右的規模,損失極其輕微。

即便南征軍經過多次整編,也沒法繼續打硬仗了,實際上,若不是第三階段中,印度土邦王朝散成一地沙子,抵抗力微弱,或許大唐帝國就要從本土調集軍隊來支援了。

事實證明,在沒有鐵路的時代里,大國征伐效果並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

史學家往往只會歌頌勝利的大國有多麼多麼偉大,卻忽視了征伐過程中的累累白骨。

大唐帝國對印度次大陸的入侵中,誕生了上百名被印度人熟知的英雄人物,個個都是面對入侵者悍不畏死的那種,而且沒有草根出身(草根出身沒有軍隊,誰能記住?)的人。

結果呢?

大唐帝國征服整個印度次大陸後,立刻將所有關于這些英雄人物的記載銷毀,那些印度英雄的家族更是被殺得連只狗都沒留下……

相當于人為的抹去了痕跡。

只要經歷一代人的時間,印度次大陸上就沒人還會記得那些為印度民族流過血的英雄了。

拿下南亞地區後,大唐帝國將印度次大陸劃為印度大區。

在聖元十年,李察如願以償的得到了征服亞洲(不包括死亡之地)的十萬枚奴隸印記的獎勵!

李察從這十萬奴隸印記中,拿出八萬個奴隸印記名額,將剩下的三萬左右護國軍全部抬入近衛軍系統中。

又從投降的印度精銳中選拔,從印度大區的印度武士中挑選出五萬人,抬入到近衛軍中。

李察這麼做,是為了將印度地區能打的部隊都納入掌控之中,防止印度大區出現強大的叛軍。

現如今,農民起義對大唐帝國的統治不可能產生威脅,只有那些從戰場上歷練出來的老兵,以及本身武藝值較高的人群,才有可能對大唐帝國的統治造成影響。

如此一來,大唐護國軍的編制被徹底取消,近衛軍成為大唐帝國唯一的官方野戰部隊。

近衛騎兵軍團和近衛步兵軍團合並整編到一起,近衛軍采取步騎混合編制。

這麼做自然是因為大唐帝國列裝了大量的手動栓式步槍和水冷式重機槍,火力已經足以碾壓騎兵部隊,騎兵從主力兵種下降到輔助兵種。

不過近衛軍中仍然保留了五萬人的騎兵編制。

剩下的兩萬個奴隸印記的名額,一萬用來控制泰坦軍團,泰坦軍團幸存的巨魔和牛頭人在凱恩的帶領下,並入到毀滅軍團中。

最後一萬則用來控制印度高種姓擔任的印度大區地方高官。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