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收押和安置俘虜,補充新兵休整軍隊,調運各種軍用物資,掃蕩地方等等是一項龐大繁雜的工作。

好在,此時的西亞自由軍已經有了軍政府,李察帶兵出征帶上了自己的隨軍幕僚,這些幕僚中不少人就是原本投降的文職大臣。

在西亞地區,雖然沒有完善的官僚體制,但各個領主一般都會養一些擅長管理的人才,來幫助自己管理事務。

那種文武雙全,上馬能領兵作戰下馬能安民治地領主比大熊貓還要珍貴,西亞地區多數領主都只懂打仗,不懂民生,自然需要大量的相關人才輔助。

這也是西亞地區的領主治下,腐敗橫行的原因,有的時候不一定是領主有多貪,而是領主不學無術,不明白財政和民事,導致手下的管理人才中飽私囊。

這就是沒有完善官僚體制的缺陷,那些領主的管家也好,大臣也罷,太缺乏監督制度了,唯一能監督的領主或領主家族的嫡系成員,又一個個是門外漢,只知道驕奢婬逸,根本不懂如何監督……

像是大漢帝國那種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在這方面就比西亞地區要強,雖然有官官相護的背景在,監察衙門一般都是收錢辦事,但至少有這麼一個部門在,那些當官的都知道收斂一些,不至于太過明目張膽。

這也是大漢帝國的民眾雖然生活困苦,但不至于想波斯賤民那般餓肚子的原因。

歷朝歷代,甭管監管部門多麼腐敗,有總比沒有要強得多。

如果將監察部門多設立幾個,分管各個職權,即便腐敗也能杜絕官員違法犯忌。

原因無他,就算想要收買,那麼多部門挨個砸錢過去,要出多少血啊!

別到了最後,貪污那點錢都扔進去不說,還要虧本。

正因如此,多設監管部門還是有效果的,人性貪婪這一點沒辦法杜絕,就只能從體制上著手。

這些人才被李察收攏後,立刻扣上一個個奴隸印記,人性貪婪這個本能,自然而然就被遏制了。

所以,李察的隨軍幕僚人數雖然不多,但工作效率卻出奇的高,一切都是為了忠誠!

有了超高效率的隨軍幕僚機構,李察並沒有耽誤太多時間,就地從白虎軍團里晉升老兵補充青龍獨立團的隊伍,第一個向前開撥。

同時,還有一隊以兩國投降武官將領為代表的和談隊伍,分別前往維基亞王國和諾德王國的首都。

這場會戰結束後,雙方的戰略局勢已經很明顯,除非薩蘭德蘇丹國不管不顧國內的隱患,抽調所有兵力北上遠征,或者剛剛被蠻族王庭揍了一輪的突厥人磕了 藥,調集大兵南下。

只要不出現這兩個情況,諾德王國和維基亞王國根本無法抵擋西亞自由軍的兵峰。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隔壁歐羅巴大陸的拜佔庭帝國突然派遣大軍。

然而,已經了解過拜佔庭帝國的李察知道,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因很簡單,歐羅巴諸國打心眼里看不起無魔之地的國家。

更不願意派遣軍隊過來。

在無魔之地中,需要魔力環境才能發揮實力的魔法師軍團和斗氣騎士軍團根本無法打仗,派遣常規部隊又容易深陷戰爭泥潭,所以拜佔庭帝國不會做那種事情。

即便西亞地區和中亞地區全部被統一,形成一個超級大帝國,拜佔庭帝國也不會放在眼里,畢竟魔法兵團打凡人兵團,是可以碾壓的……

這一點歐羅巴大陸上的戰爭已經證明無數次,凡人軍團無論多麼精銳,在歐羅巴大陸的戰場上都是名副其實的炮灰。

這也就不難理解歐羅巴大陸上的拜佔庭帝國,為何對西亞的局勢完全不上心了。

青龍獨立團作為先頭部隊朝著諾德王國的都城薩哥斯前進的時候,兩國的使者團已經先行一步。

李察為了謀求奴隸印記,對諾德王國和維基亞王國開出來的條件並不苛刻,甚至連割地賠款都不需要,只要公開臣服,當西亞自由軍的附庸國,然後再派遣軍隊加入西亞自由軍的作戰序列中,跟哈勞斯一樣帶兵跟著李察南下就足夠了。

公開臣服可以讓李察完成王者崛起中的任務,獲取奴隸印記的獎勵。

帶兵加入李察所部,則可以讓李察在進攻薩蘭德蘇丹國的時候,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碾壓過去!

這就是李察的第一步戰略目的,將西亞各國輪番打一遍,收割奴隸印記,擴張絕對忠誠的軍力。

至于統一西亞,那就是第二步戰略計劃了。

作為先頭部隊的青龍獨立團,就是對諾德王國施加的軍事壓力。

在李察得知的情報中,諾德王國的國力明顯比維基亞王國要強,只要諾德王國接受他的條件,維基亞王國沒理由拒絕,畢竟李察並不是要吞並這兩個王國。

拉格納國王剛討回薩哥斯不久,就接到了來自西亞自由軍的和談使者,更準確來說是勸降使者。

拉格納國王看到使者團里不少熟悉的將領面孔時,差點氣的要砍人。

若不是諾德家族里的老人攔著,脾氣暴躁的拉格納國王恐怕沒等開啟談判,就將諾德王國推到李察的對立面上,再也沒有和談的可能。

畢竟,誅殺和談使者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惡劣的事件,李察如果能容忍這種事情的話,西亞自由軍的威望基本上就崩了。

然而,本以為和談會是一場羞辱的拉格納國王,听完了使者團給出的和談條件後,心中的氣氛已經消散得差不多了。

拉格納國王萬萬沒想到,取得如此大勝的李察,竟然如此仁慈。

不用割地賠款,只要充當附庸國,每年上繳對諾德王國而言根本不算是壓力的貢賦,然後帶上兩萬諾德王國的精銳隨軍出征即可。

這條件比斯瓦迪亞王國當初投降的時候,還要低不少,畢竟斯瓦迪亞王國付出了帕拉文城和周邊地區的全部村鎮!

還有西亞自由軍已經控制的地區也不會再歸還給斯瓦迪亞王國。

可以說,斯瓦迪亞王國的投降條件是附帶割地條款的。

除了斯瓦迪亞家族的直屬領地外,基本上都被西亞自由軍拿走了。

這些土地上的人口,已經開展軍戶招募工作和土地測量工作。

很顯然,這是西亞自由軍在小亞細亞地區扎根的表現。

然而,諾德王國接受的投降條件,卻比斯瓦迪亞王國強出不知多少倍。

除了要親自帶領兩萬精銳隨軍出征的條件讓拉格納國王有些難堪外,其余的條件根本不算什麼。

拉格納國王甚至想要當面告訴李察,他要是早這麼說,他至于跟亞格羅爾克組成聯軍共同抵抗西亞自由軍,以至于折損了那麼多精銳麼?

對原本的諾德王國而言,拉出兩萬正規軍不算什麼,甚至可以撒錢招攬大量裝備不錯的雇佣兵來充數。

但經歷了那場會戰之後,兩萬正規軍差不多就是現在諾德王國能拿出來的全部了……

至于雇佣兵早就在那場會戰里打沒了。

諾德王國能聚集出那麼多軍隊,其中不少都是雇佣兵出身。

可以說,諾德王國是將國內的閑散雇佣兵橫掃一空後,組成的聯軍出戰。

這時候,就體現出錦衣衛強大的情報體系了,兩萬正規軍基本上就卡在諾德王國的底線上,多了拉格納國王拿不出來,少了會給諾德王國留下足夠的兵力慢慢恢復元氣。

只要有足夠多的老兵,以諾德王國的財力,是可以重新訓練一支新軍團補充大戰消耗的。

但拉走兩萬正規軍,必然會導致諾德王國缺少老兵,訓練新兵的進度自然會被大大拖延。

至于濫竽充數,那肯定是不行的,李察規定的比較嚴格,會派遣專人來檢查出征軍隊的成分。

對于經歷過多場戰役的軍官而言,新兵老兵很容易就能區分出來。

李察開出來的條件如此寬厚,拉格納國王乃至諾德王國的其他權貴,自然不願意在這方面湖弄李察而導致談判破裂。

至于附庸國的名頭,對諾德王國完全不算事,在前幾年諾德家族還要喊希臘人老爺呢!

正如李察所預料的那般,拉格納國王完全沒有拒絕的理由。

畢竟,斯瓦迪亞王國已經做了表率。

李察還算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

等到諾德王國同意和談條件的消息傳開後,去往維基亞王國的使者團才正式進入維基亞王國的首都,就是擺明了用大勢來壓亞格羅爾克。

只不過,亞格羅爾克比拉格納表現的還要配合。

那場會戰徹底打破了亞格羅爾克對維基亞王國的自信心,讓他深刻明白維基亞王國的軍隊只能在山林中逞凶,到了外面根本就是個弱雞。

既然拉格納那個暴脾氣的都投降了,亞格羅爾克還有什麼理由堅持?

至于跳躍中提出來的,讓亞格羅爾克親自帶領兩萬維基亞王國精銳跟隨李察出征的條件,在亞格羅爾克眼里不算什麼。

亞格羅爾克已經開始擺爛了……

如果說諾德王國還有潛伏起來慢慢舌忝舐傷口,依靠海貿重新崛起的野心,亞格羅爾克則是徹底放平心態,完全收斂了以往的政治野心,只求能安安穩穩的保住維基亞王國現有的地盤,一直當國王當到老死。

光明歷1403年八月,經過數個月的戰斗和談判後,李察成功收復了斯瓦迪亞王國、諾德王國、維基亞王國。

光是三大附庸國提供的正規軍就高達六萬之眾。

由于三大王國的國王都親自帶兵跟隨李察遠征,再加上李察派出專人檢查各國軍隊的質量,可以說這六萬多人的大軍就是三大王國此時的軍事精華。

除此之外,西亞自由軍徹底奠定了西亞霸主的地位。

整合了三大王國的軍隊後,李察這一次采用了先禮後兵的方式,沒有直接調遣大軍南下(軍隊太多消耗大),而是派遣使者團前往阿拉伯半島的薩蘭德蘇丹國,洽談讓他們成為附庸國的事情。

理所當然的,懾服諾德王國和維基亞王國後,李察又一次獲得了足足一萬枚奴隸印記。

那些戰俘李察都沒有返還給諾德王國和維基亞王國,里面的老兵都被奴隸印記控制,然後抽調回波斯高原,與近衛軍團整合在一起。

結果,近衛軍團憑空多出來一個滿編師!

李察將新成立的近衛軍團第二師留在波斯高原駐防,第一師則拉到小亞細亞地區,控制剛獲得的地盤和人口。

白虎軍團和朱雀軍團仍然作為野戰主力使用。

用絕對忠誠的嫡系部隊控制地方,帶著士兵還是正常活人的軍隊出去打仗,就是李察的既定戰略。

畢竟打仗是要死人的。

當然,如今李察還多了更好的打手——三大王國的正規軍精銳。

其實,對于還停留在封建時代的三大王國而言,並沒有正規軍的概念,只有職業士兵和普通士兵的概念。

職業士兵就是長期當兵的月兌產士兵,普通士兵則不月兌產,戰時為兵和平時期照樣需要打工種地。

對于現在的生產力而言,月兌產士兵對國家的財政壓力很大,畢竟月兌產士兵不光要發放軍餉,還要管吃管住管訓練!

這使得三大王國原本的月兌產士兵都不足萬人規模。

在與李察打仗的時候,之所以冒出來那麼多精銳,除了月兌產士兵外還有其他兩大途徑。

第一就是封建騎士帶來的隊伍。

這些有封地的騎士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作戰團隊。

並且戰斗力相當不錯。

第二個就是職業佣兵了,這些刀口舌忝血的士兵,戰斗力絲毫不亞于月兌產士兵。

正因如此,三大王國真正能拉出來的精銳戰力,數量是遠超月兌產士兵的。

李察則將這三類士兵統稱為正規軍士兵。

正規軍的概念也是西亞自由軍首次提出來的。

只是,李察還沒有得到薩蘭德蘇丹國的使者團回復,卻先迎來了突厥汗國的使者團主動乞求成為西亞自由軍的附庸國!

這對李察可是意外之喜!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