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六十八章 鄉學

「寡人沒有怪罪先生,只是寡人覺得,與其在節流上下功夫,不如想辦法開源。比如提高糧食產量、織布效率、冶鐵速度等等。」趙括說道。

「臣明白了。」詹何拱手說道,也不做辯解。

這也符合這個時代名士的風範,我發現了問題會跟你說,但是你愛听不听,不听我也不會繼續說。

「對了,虞信和樂毅在哪里?」趙括問道。

「在法家學院。」詹何伸手說道,很自覺的在前面引路。

「先生信仰之力研究的怎麼樣?寡人還等著靠它來提高我趙國的實力呢。」趙括一邊走一邊笑著說道。

「不瞞大王,還差最後一步,臣等沒有任何頭緒。」詹何拱手說道。

「不急,寡人有的是時間,卿慢慢研究。」趙括笑著說道。

三人一路交談,兩刻多鐘後,終于抵達法家學院。

虞信和樂毅正帶領邯鄲學院近百名弟子在編訂法律,除了法家弟子之外,其他諸子百家也都有人參與,力求公平公正,每一條法條都要再三審核。

「大王。」見到趙括進來,所有人連忙起身行禮。

「寡人只是過來看看,大家繼續。」趙括揮手說道。

「大王,這是已經編訂好的,這些是還在討論的。」虞信捧著兩堆文桉走了過來。

「年前能修訂好嗎?」趙括問道。

「能,不會耽誤明年試行的。」虞信說道。

趙括點了點頭,認真閱讀這些法條,有異議的地方就會開口詢問虞信。

雖然有些地方趙括覺得完全不對,不過想到現在是戰國,不對的是自己,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趙括在學院待了三天,沒有回邯鄲,而是和趙勝、劉平繼續朝西而去。

先是到了武安,然後向北轉到信都,到巨鹿,到沙丘,到武城,到高唐,最後才返回邯鄲。

每到一個地方,趙括和趙勝都會和當地百姓進行交談,了解當地風俗,大家心中的想法,有沒有苛捐雜稅,政策是否實施下來……

「這兩個月下來,王叔有什麼收獲?」回邯鄲的路上,趙括問道。

「大王有什麼就直說吧,我都能接受。」趙勝苦笑道,他實在是猜不透趙括帶著自己走訪那麼多地方到底是為了什麼。

要說為了體恤民情,也不需要帶著自己啊!

從這里面可以看出前段時間的打擊對趙勝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名聲的下降直接導致實力下降,否則趙勝絕對能猜到趙括想說什麼。

「我們趙國最龐大的組成部分,便是這些最底層的平民。正如同兩個多月前,詹何所說,只有他們安穩,趙國才能安穩。王叔以為然?」趙括說道。

「不錯。」趙勝點了點頭。

「商鞅認為‘家有余食,則逸于歲’,故而使人民「家無積粟」,來逼迫大家努力,「重賞輕刑,民不愛上;重刑輕賞,則民愛上。」故而賞一罰二,將人牢牢綁在土地和戰場上面。使秦國快速崛起。從這一點上看,商鞅無疑是成功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國君都能夠拿捏好這個尺度的,人心是貪婪的,當他從百姓身上榨取了一分利之後,百姓沒有反抗,他們便會想著能不能榨取二。商鞅之策無疑是在鋼絲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將國家推下覆滅的邊緣。」

「在這樣的政策下,底層「家無積粟」,若是遇到昏君或是奸臣執政,朝廷在原本的賦稅上再次攤派賦稅。如果是王叔面臨這種情況,王叔會怎麼做?」趙括問道。

「個人的實力是渺小的,就算不滿也沒有辦法,我只能騰出一部分糧食上繳,以後少吃一點。」趙勝想了一下,說道。

「若是朝廷繼續派人征派呢?」

「那就再少吃點。」

「若是除了征派賦稅,還要拉你去戍邊呢?」

「家中失去勞力,必死無疑。橫豎都是死,反了。」趙勝沉聲說道。

「那就是了。」趙括說道。

到了這個程度,和失期當不當斬其實已經沒有關系了,前面朝廷干的壞事已經夠多了,大家早就想造反了,只是引而不發罷了。

當成千上萬的戍卒聚在一起,這樣念頭會不斷膨脹,只要有一個人挑明旗號,其他人自然會跟隨。

「故而,寡人認為商鞅之策是行不通的,王叔以為呢?」趙括說道。

「如此說來,確實行不通。」趙勝點了點頭。

「因此我們需要用另一種方式讓百姓安穩,一個是讓大家能夠吃飽穿暖,男有分女有歸。另一個就是讓大家看到希望,這也是學校和軍功制的意義。還有一點就是,讓底層人的訴求能夠傳達上來。」

「虞信、樂毅等人編訂法律你們也看到了,各行各業的人員都有,唯獨沒有農民。別的法律也就算了,《農法》的編訂居然沒有農民參與,你覺得合理嗎?」

不等趙勝回答,趙括繼續說道,「很顯然是不合理。但是那些農民不識字,懂得的知識有限,無法編訂法律。這不怪虞信他們,因為寡人也不會讓農民參與。但是,農民不識字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我們的錯,我們無法做到有教無類。」

「所以,寡人打算重設鄉學,既作為公學,也作為普通人議政之場所,由王叔負責,讓底層的話能夠傳達上來。」

鄉學不是趙括發明的,幾百年前的西周就有了。

西周的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兩種。

國學是中央設立的學校,有「大學」和「小學」之分。

周天子的大學叫「闢雍」,諸侯國的大學叫「泮宮」。鄉學分為,鄉校,州序,黨養,私塾。

每年鄉學還會向大學舉薦人才,大學向國君舉薦人才。

周禮言,「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在教育方面,周朝有著同時期最完善最先進的制度。

啟民智從來都不是先賢隨口說說的,而是實實在在有人在做的。

雖然周朝的官學只有部分國人能夠享受到,距離普及教育還非常非常遠,但他卻實實在在在做。

以趙國現在的條件,普及教育同樣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可以學習周朝,在各地設立鄉校,每縣設立縣學,既為議政之所,也為教學之所。

每個鄉校安排一名鄉老負責主持,同時代為教學,任何人都可以旁听。

每年選拔優秀的人才送到郡里繼續學習,郡里選拔人才送到邯鄲學院。

趙國不需要有額外的開支。當然,效果也不會太好,畢竟,你不能指望每一個鄉老都認真負責,並且博學多才,同時還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等到趙國發展幾年,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再建造真正的學院,開展啟蒙教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