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四十四章 軍制

在經過了一系列的爭吵之後,新編軍和新訓軍的規模和編制也就確定下來。

新編軍編列十二個營,其中騎兵營有二,步兵營有六,輔兵輜重營有二,炮營有一,親兵營有一。

其中騎兵營兩個,只有八百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重騎兵,一部分是輕騎兵。所有的騎兵都必須進行檢驗合格後入伍,寧缺毋濫。

這是為了北上之後,得到戰馬,就可以立刻以騎兵身份投入戰斗之中,所以必須是要有本事在身的。

但在廣東訓練時,重騎兵隨長矛兵訓練,也配一把十二尺長矛,輕騎兵攜弓箭等裝備,隨鳥銃手訓練。

如果在北地獲得不了足夠的戰馬,那麼重騎兵就地編為長矛兵,輕騎兵則著輕甲,編為弓箭手,與鳥銃手一起作戰,因此他們需要學習步兵作戰技巧。

一開始,陳平還是保持了對于騎兵的熱情,因為貸款所得軍餉里,被沈猶龍截留了十萬兩,作為北上之後的花銷。雖然粵省官員們心里還想著,北上之後,軍需花銷都可以找兵部報賬,但留下備用金,那是有備無患。

陳平認為,有這麼多錢,還是可能組建成騎兵隊伍的。

但隨著粵軍的編組完成,大規模進行訓練,通過剿賊進行驗證,甚至還前往淡水,以適應海運。

這些實戰或者實戰化的行動,讓陳平感覺到,騎兵的重要性,還是要往後一點。

一開始,他僅僅認為,在得到馬騾之後,只有炮兵優先于騎兵,但經過實戰和大規模拉練之後,陳平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輜重之類的營伍,也應該優于騎兵。

更何況,就算有戰馬給騎兵,也是優先供應親兵營,而非騎兵營,因為親兵營既是將帥麾下之精銳,同時扮演著偵查、通訊、警戒、軍法之要責,沒有騎兵,是斷難行事的。

在炮兵選擇上,粵軍得到了李肇基的幫助,只不過粵軍不願意承擔銅炮的高價格,所以用鐵炮,但只要親自見過李肇基麾下六磅野戰炮,就再也接受不了其他火炮了。

其實在威力上,六磅野戰炮是比不上清軍裝備的那些紅衣炮的,畢竟人家口徑更大,只不過因為技術的進步,六磅野戰炮的有效射程更遠,但更要是的是足夠輕便。

考慮到同等口徑的鐵炮更重,所以李肇基建議粵軍用四磅炮。

這一點,粵軍是接受的,只不過,出于面子上的考慮,沈猶龍不能接受采用東方商社鑄造的火炮,因此只是從東方商社那里買來了炮車,然後從澳門卜加勞炮廠那里買來了四磅鐵炮。

但也因如此,粵軍野戰炮還是重了一些,這主要是當時的火炮設計能力的限制。

在十七世紀,所有的火炮設計都是按照經驗主義來的,本能的認為,火炮越長,炮彈射出去的越遠,所以紅夷炮這類火炮的倍徑達到了二十二甚至更多,其實從科學角度上來說,火炮發揮黑,火藥威力最適合的倍徑是十五,多余出來的炮管完全就是死重。

而為了把葡萄牙人生產的火炮安置在商社生產的炮車上,也著實費了一番功夫。

即便如此,粵軍的火炮數量也有限,雖然稱之為炮兵營,但新編軍的炮營只有十四門火炮,而新訓軍更是只有十二門。

因為輔兵輜重營和親兵營都是大編制,所以新編軍理論上應該有七千五百人左右,但實際上並沒有,受限于運力,戰馬不能運輸,其余的人員也必然要盡可能減少,輜重營和親兵營自然就是其中大頭,類似僕役、廚子這類為將領官員私人服務的人,直接被排除在外。

因此,輜重營中的火工、馬夫、雜役之類的,並未配備齊全,而是配足了鐵匠之類的技術人員。車馬與雜役之類的,一律抵達戰場之後,再行招募,再不濟,抓壯丁可以。

新編軍的整備人員最終被暫定了五千二百人,這是北上的人數。但即便如此,李肇基也很不滿,因為這支軍隊的作戰人員佔比太高了,後勤輜重嚴重不足,但考慮到,到了戰場可以抓壯丁之類的,李肇基也只能無奈接受。

與新編軍不同,新訓軍需要更多的支出,所以規模要小很多,但也更均衡,因為這支軍隊完全又陳平主導建立,所以更符合李肇基的要求。

新訓軍一共十個營,其中騎兵營、親兵營和炮兵營各一個,其中騎兵與親兵營的職能交叉比較大,又因為陳平可信的人不多,所以最終合為一個親兵營,步營有五個,輜重營有三個,按照李肇基的建議,陳平沒有再執著于招募更多的騎兵,而是用節約出來的錢,招募了更多的工匠加入到了輜重營里去。

因為本身就是大明的國家機器,所以粵軍的招募速度很快,相反,比粵軍更早開始募兵的東方旅卻晚于粵軍十天才成軍。

這還是在沈猶龍的暗中支持下才有的成果,沈猶龍放任了李肇基在衛所之中招募軍戶去從軍,對這種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才有了東方旅的快速成軍。

粵軍的裝備是精挑細選的,比如鳥銃,陳平命人把現成鳥銃取來,用兩倍火藥進行射擊,沒有炸膛才算作合格,淘汰了很多的劣質裝備,士兵們普遍都有作戰經驗,畢竟平定八排瑤亂才不到一年。

唯一遺憾的就是軍官素質低下,按理說,明軍不缺軍官,因為明軍軍戶世襲,一個衛所里,隨隨便便就能扒拉出七八個世襲指揮使,有些衛甚至有十七八,至于世襲的千戶百戶,那就更多了。

但這些人多半沒有作戰經驗,根本不會領兵打仗。大明建立時,為大明開疆拓土做出重大貢獻的衛所制度,現在已經變成了附在大明身上的吸血鬼。滿清入關後,取締了絕大部分的衛所,讓其如民戶一樣納糧,一反一正,相當于多出了一千萬兩白銀的收入。

廣東衛所那群腦滿腸肥之輩,可打不了仗。

新編軍選擇了精挑細選,不僅廣東,沈猶龍利用兩廣總督的職權,從廣西也調入了不少有經驗的軍官。

而新訓軍的辦法也簡單,從澳門大量招募雇佣兵,擔任中低層軍官,北援在即,細枝末節的事,也顧不到了。

京城,乾清宮。

與往常一樣,天色不過剛亮,崇禎便已經起床,以常朝冠服從養德齋急匆匆的前往乾清宮。

先是焚香祭拜天地,祝禱國運昌隆,又直接免了宮中皇子的請安,才是換了一身黃緞子便袍,在御案之後開始處理政務,眼前的奏疏所奏內容無不驚心動魄,戰亂、天災、人禍、黨爭、東虜、流賊,一個又一個的壞消息,壓的崇禎喘不過氣來。

站在他身後的王承恩偷瞄著自家主子的表情,見他眉頭緊蹙,呼吸漸漸粗重,于是又看了一眼他手中奏疏,是陝西方面所奏。不外乎是藩王被害,大城淪陷的事,王承恩知道,陝西是保不住了,但得到這個消息的天子一定會暴怒的。

卻不曾想,崇禎並未撕掉奏疏,狂吼使亂,而是捧著奏疏,痛哭流涕起來。

王承恩連忙湊上去,並未說話,而是從如山一樣的奏疏塘報之中抽出一份,擺在了最上面,這是難得的好消息,京城自二月起出現的大役已經漸漸消解,雖說家家戴孝,人人痛苦,但總歸是過去了,王承恩想著,看到這個消息,皇爺或許會歡喜一些。

然後,豆大的淚珠落在那陝西來的奏疏上,崇禎卻是哭個沒完,只是並未發出聲音,在萬分痛苦的時候,依舊帶著隱隱的克制,在殿內外奴僕面前,保持著皇帝的尊嚴。

「皇爺,皇爺,您可不能這樣哭了,龍體要緊。」王承恩上前,輕輕拍著崇禎的後背。

崇禎眼珠通紅,盯著王承恩說︰「王大伴,朕且問你,是不是朕德行有虧,擔不起大明朝這三百年的江山?」

「這這怎麼說話呢,皇爺您是天子,是天下第一有福之人啊。」王承恩說。

崇禎搖搖頭︰「怎麼會,朕哪里有一丁點的福氣。神宗躲在後宮,幾十年不上朝,國事何以敗壞至此?皇兄日日在宮里做木匠活,局勢又何曾如此不可收拾?

朕之勤政,從不敢有一絲停歇,若非德薄,何以至此地步?」

王承恩也不是第一次見到崇禎如此,自他繼位,大明烽煙四起,流賊東虜,紛至沓來,國事艱難,一日過似一日。王承恩身為大伴,早有辦法,他的袍袖從桌上劃過,實際卻是從袖子里拿出一份塘報來,裝作從桌上取來,遞給皇帝。

這塘報他珍藏了兩日了,還想著等哪天皇帝爺心里不痛快,鬧的厲害時拿出來,眼見今日過不去這坎,也只能今日用了。

「皇爺,天下至此,都是前朝的那些文臣的不是,若非他們貪瀆無能,天下何以至此。但我大明養士三百載,還是有忠臣義士的,就比如這個兩廣總督,遞給兵部的塘報,所奏就是剿賊安民的好消息。」

「西南一隅之安定,也不過是為了朝廷多些餉銀,不改大局。」崇禎並無興趣。

王承恩說︰「皇爺您仔細瞧瞧,這沈大人,可是不一般,上任不過三年,先是撫定了八排瑤亂,又剿了廣東山寇、海賊,也就此編練了一支強軍來。

不僅兩廣總督府,還有廣東士紳大力支持,說是士紳還願籌款再練新軍,將來新軍練成,北上遣為國用,剿賊御虜。」

崇禎見王承恩如此說,微微點頭,接過塘報來看,果然里面絕大部分都是好消息,除了死了個總兵,但也是英勇與海賊作戰,身受十余創,不治而死的。

若登基時,死個總兵是大事,現如今卻不上台面,松錦之戰,陣亡投降的總兵還少嗎?

「真是皇天保佑、列祖列宗保佑,咱們大明出了沈猶龍這等名臣,不沖朝廷要一兩餉銀,就剿平了境內賊寇。還借此練兵,團結士紳,不加稅派餉,就多為朝廷編練新軍,真是大明之福,百姓之福啊。」崇禎難得看到這等好消息,看到一半,就是擊掌稱贊起來。

對于里面所請的旌獎、擢拔、開海禁立海關之事,崇禎紛紛應允,迫不及待的在上面寫了一個可字,眼見他寫完了,王承恩才說︰「皇爺,這不合規矩,後面還有幾頁呢。」

崇禎臉色一正,後面不是又要請款吧。

但打開一看,內容卻讓崇禎有些不解,問道︰「王大伴,這東洋島國,是哪個藩國夷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