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34章 《梁祝》音樂會,持續火熱,一票難求

晚上九點四十分。

劉震岳听完音樂會,趕緊出來,在布里奇沃特音樂廳門口就開啟直播。

對著鏡頭,他一臉興奮的說道︰「兄弟們!震撼!相當震撼。

「音樂廳簡直就是專門為交響樂設計的,整個空間的音樂質感太棒了。

「來听音樂會之前,一直听人說,現場听交響樂團的體驗,和在屏幕面前不在一個層面。

「所以,我一開始已經把期待提得很高,但听完之後,還是感覺超出預期了。

「好家伙,以前只是听過演唱會。

「這種交響樂音樂會,和演唱會完全是兩個位面的東西。

「演唱會,別管多大牌的明星,只要是開萬人演唱會的,基本上就听的氛圍,那麼大的空間,那麼嘈雜的環境,就別提什麼音樂品質了。

「音樂會就不一樣了,現場就兩千多座位,音樂廳就是專門為交響樂設計的,那種音樂回響的听感,確實不一樣。

「我不是學音樂的,只是一個普通听眾,所以只能站在普通听眾的角度評價這場音樂會。

「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梁祝》早就听過了,為了參加這次的音樂會,我還是復習了一遍。

「然而,當現場听到《梁祝》的時候,那種音符在頭頂縈繞的感覺,更加震撼。

「不過,這種音樂藝術,震撼歸震撼,但仔細想想,辦這種音樂會的收益遠遠不如演唱會。

「這讓人挺唏噓的。

「國內隨便一個流量歌手,隨便開場演唱會,就是萬人演唱會,甚至號稱十萬人演唱會。

「門票價格也貴,最好的位置甚至能賣到幾千元一張。

「一場演唱會門票,營收上千萬。

「而交響樂團的音樂會,門票收入七八十萬就頂天。

「這麼一想,花精力辦音樂會,根本不賺錢。

「有一說一,如果方醒辦演唱會,不管哪座城市,最好位置最貴的票,我肯定得搶。

「就方醒的樂壇地位,想撈錢的話,辦法太多了。

「但是,他沒有,這一點我很佩服他。

「有夢想有追求,不只是為了撈錢,而是真的在做其他人不敢做、做不到的事。」

……

除了劉震岳之外,還有不少知名樂評人來參加了這場音樂會。

還有國內的娛樂媒體,專門飛到曼徹斯特來采訪。

其中,還有一些娛樂記者,為了拿到更新穎的新聞素材,專門挑外國觀眾來采訪。

激蕩新聞記者,拿著麥克風,對著鏡頭說道︰「觀眾朋友們,我們現在的位置是英格蘭,曼徹斯特的布里奇沃特音樂廳外面。

「我國小提琴演奏家陸湘兒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梁祝》主題音樂會,剛剛結束。

「現在,我們看到的,從音樂廳走出來的人群,就是音樂會結束,陸續退場的觀眾。

「從樣貌膚色就可以看出來,亞裔觀眾和國外觀眾的佔比,大概是一半一半。

「其中亞裔觀眾主要以國內同胞為主。

「國內的觀眾既然千里迢迢從國內飛來听音樂會,肯定是因為喜歡,主觀濾鏡肯定很深。

「所以,采訪國內觀眾,基本是不會有差評的。

「為了獲得最真實的觀眾反饋,我們決定采訪國外觀眾。

「跟我過來,前面有一對外國情侶,我們上去問問看。」

激蕩新聞記者帶著攝像師,走向剛剛走出的音樂廳的一對外國情侶。

這對情侶看上去二十七八歲年紀,一邊走一邊正在說著話。

激蕩新聞記者走上去,用英語打招呼︰「你們好,請問可以回答幾個問題嗎?」

這對國外情侶非常熱情,見到有攝像機拍攝,便一起朝著鏡頭揮手︰「嗨!」

激蕩新聞記者直接進入正題︰「請問你們來自哪里?」

情侶中的青年答道︰「我們就住在曼徹斯特。」

激蕩新聞記者繼續提問︰「你們是什麼關系?是情侶?還是兄妹?」

兩人相視一笑,外國青年答道︰「她是我的女朋友。」

激蕩新聞記者繼續︰「你們是什麼原因來听這場音樂會?」

外國青年和女朋友溝通一下,然後答道︰「我女朋友很喜歡維也納愛樂樂團,听說樂團要來曼徹斯特辦音樂會,就關注了一下。」

激蕩新聞記者︰「所以,你們就是專門來听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的,是嗎?」

外國青年答道︰「一開始並沒有決定要來,先是關注這場音樂會,然後看到新聞,听說音樂會的主題是一場淒美的愛情故事,我們當時就決定要一起來听。」

激蕩新聞記者︰「那你們知道今晚音樂會的小提琴首席是誰嗎?」

外國青年歪了一下腦袋,答道︰「是一位來自東方的演奏家,第一次見到,听其他觀眾說得過很厲害的獎。」

激蕩新聞記者︰「那你覺得這位小提琴首席的演奏怎麼樣?」

外國青年豎起大拇指,答道︰「很棒,我們都很喜歡。」

采訪結束。

由于采訪全程用的英文,所以看視頻的很多觀眾是听不懂的。

因此,提問結束之後,激蕩新聞記者轉向鏡頭,用中文簡單的總結了一下采訪的內容︰

「這兩位國際友人就是曼徹斯特的本地人,是一對情侶。

「他們事先不認識陸湘兒,但女孩很喜歡維也納愛樂樂團。

「他們是得知今晚的音樂會是愛情主題,所以才決定一起來听的。

「他們對音樂會的評價很高,認為陸湘兒的演奏很棒。

「為了擴大采訪樣本,我們再找幾位外國觀眾進行采訪,跟我來……」

激蕩新聞記者按照不同的年齡層,分別找了五組外國觀眾進行采訪。

全部采訪完之後,激蕩新聞記者對著鏡頭總結道︰

「我們采訪了五組外國觀眾,年齡從九歲到六十歲都有。

「五組觀眾對音樂會的評價都很好,其中對音樂會稱贊最熱烈的是一位五十歲的大叔。

「大叔說他也是做音樂類工作的,豎起大拇指稱贊音樂會特別棒,還說下次有機會,還要把再听一次。

「五組外國觀眾,雖然樣本不大,但從采訪的結果來看,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在這五組外國觀眾里,其中四組都不認得陸湘兒。

「只有那位做音樂工作的中年大叔,知道陸湘兒是帕格尼尼金獎得主。

「從采訪結果來看,今晚這場音樂會,十分成功。

「而且,我剛剛去售票處問了,沒有剩票,可以說是座無虛席。」

正當激蕩新聞記者對著鏡頭總結采訪結果的時候,攝像師突然將鏡頭一轉,對準音樂廳門口。

激蕩新聞記者話還沒說完,鏡頭突然就移開了,皺眉問道︰「干什麼?」

攝像師伸手指了音樂廳門口一下,急切說道︰「快看,那個是不是名人,我看著很眼熟。」

激蕩新聞記者轉頭一看,第一感覺也是眼熟,很快就想起來是誰︰「那個是……是……銀獎!快!我們過去采訪。」

他一下子想不起來這位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字了,但記得他的外號,赫然正是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的銀獎得主,奧地利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特里克•佩特。

激蕩新聞記者快步走上去,攔在帕特里克•佩特面前,用英語打招呼︰「你好,我是華夏的記者,這是我的工作證,請問能問你幾個問題嗎?」

帕特里克•佩特作為奧地利的名人,不是第一次接受采訪了。

面對外國記者,更要保持莊重的形象。

他站定之後,整理了一下西裝下擺,答道︰「可以。」

激蕩新聞記者想起了這位銀獎得主的名字,問道︰「請問你是帕特里克先生嗎?」

「是的,我是帕特里克•佩特。」

激蕩新聞記者繼續追問︰「你是專門來听音樂會的嗎?」

帕特里克•佩特點頭︰「是的,我今天上午才從奧地利過來。」

激蕩新聞記者︰「帕特里克先生,你是為了維也納愛樂樂團而來嗎?」

帕特里克•佩特緩緩搖頭,答道︰「不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是奧地利的著名樂團,我很喜歡,但平時合作比較多,沒有必要專門從奧地利飛過來听他們的音樂會。」

激蕩新聞記者眉頭一挑,追問道︰「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你從奧地利專門飛來曼徹斯特听音樂會?」

帕特里克•佩特很誠懇,答道︰「是為了來听Miss陸的演出,她和樂團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非常棒。」

激蕩新聞記者︰「你和陸湘兒小姐,在帕格尼尼大賽上是對手,而且她拿了金獎,導致你只拿了銀獎,你們不是競爭對手嗎?」

帕特里克•佩特語氣平靜的答道︰「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對手,只有超越自己,才是攀登高峰的唯一辦法。」

激蕩新聞記者︰「你是專門買票來听音樂會的嗎?在奧地利買票,難買嗎?」

帕特里克•佩特搖頭答道︰「買不到票。」

激蕩新聞記者︰「那你是怎麼得到的門票?」

帕特里克•佩特︰「我用兩張我的音樂會門票,和Mr.方換的。」

激蕩新聞記者沒想到竟然是拿門票換門票,臉上露出了十分有趣的表情。

……

第二天,激蕩新聞記者采訪的內容,發布到網上,再次成為了熱點新聞。

這條新聞標題下面,還放出了采訪的內容。

特別是那位音樂行業的大叔,兩只手豎起大拇指稱贊的樣子,很有喜感。

在這條新聞下面,基本沒有流量粉絲開噴。

畢竟都在國外獲得了成功,逆風輸出只是自討沒趣。

沒有噴子,反而讓評論沒了樂趣。

一向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樂子人,開始搞事情︰

……

等第一波的熱度過去之後,激蕩新聞又放出第二段采訪。

這一段采訪是帕特里克•佩特的采訪。

這位帕格尼尼銀獎得主,專門來听陸湘兒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直接將這場音樂會的水平拉高了一個層級。

這條娛樂新聞一出,再掀新一輪的熱搜話題。

而帕特里克•佩特誠懇的回答,也獲得了國內網友的贊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