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

「這里就是齊文王的陵墓,雖然齊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讓其以帝王之禮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熱無比的時候,朱觀樓他們正在安靜听著一個青年導游的講述。

青年導游的身高不是很高,長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臉上帶著笑意,很容易讓人親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圍在了他的身邊。

「文王陵墓里有什麼?」

忽的,一個穿著圓領袍的小孩子提出了問題。

這個問題在朱觀樓听來有些大不敬,但對于愛看熱鬧的百姓來說,他們卻都十分好奇。

不過對于這個問題,青年卻笑了笑︰「幾具戰馬的骸骨,還有一身甲胃,一些家具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時候是簡葬,當年「武狩之變」的時候,叛軍勢大,逆太子無法節制,因此有人來天壽山把地表明樓的許多禮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這里的時候,有的人也想來拿,結果被人攔住了。」

「攔住的人說了,世祖武皇帝旁邊是齊文王的陵墓,齊文王對百姓和我們當兵的很好,我們要是拿了就是對不起良心,所以這兩個陵墓地表明樓的禮器才幸免于難。」

「大家現在看到的文王陵禮器,都是從二百多年前傳下來的。」

說到這里,青年導游帶著眾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塊石碑前介紹道︰「這是太宗年間立下的聖德碑,記載了齊文王的一生。」

說著,青年導游從齊文王的一生開始講述,例如十歲扶兄繼位,十二歲率軍平叛,十五歲組織復遼之役,十六歲北伐河套,十七歲……

這一切的一切讓人听著感覺是天方夜譚,而朱觀樓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嘖舌︰

「我十二歲的時候還在和我娘要生活費呢……」

「你怎麼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觀樓哭笑不得,旁邊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說話間,他們的教習上前和青年導游討論了片刻,隨後帶著青年導游走了過來︰

「同學們,詠芝導游接下來會帶我們去天閣和長城游覽。」

「諸位好,鄙人詠芝……」詠芝作揖行禮,齊國學子也紛紛作揖回禮。

進入武寧年間,伴隨著電腦、網絡、網絡實名制出現,大明宗藩境內掀起了稱字稱號不稱姓名的風氣,因此外出往往報自號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讀書的地方才會直呼其名。

因此對于詠芝的稱呼,朱觀樓他們也沒有多想。

他們在詠芝的帶領下走過了天壽山的所有皇陵,隨後乘坐景區門口租借的大巴車前往北邊的長城。

在車上,詠芝將自己的電腦連接了客車的電視,用文字和圖片介紹著大明的風土人情和物價。

這樣萬全的準備讓朱觀樓不免好奇道︰「詠芝導游已經畢業了?」

「沒有……」詠芝笑了笑,對眾人解釋道︰

「我家里時代務農,雖然算是富農,但供我讀書也比較困難,因此我大一來到北京開始,每個假期就來兼職導游。」

「詠芝導游是哪里人?」有人冒昧詢問,詠芝也不生氣,心平氣和的解釋︰「湖廣的。」

說話間,詠芝又開始介紹起了大明的風土人情,以及學子們所去景區的正常物價。

「在長城景區,一瓶礦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購買是兩文,吃的東西也偏貴,所以等會去了長城之後,在去天閣的路上,我們可以在開原縣吃點東西。」

「好貴……」听到詠芝的話,朱觀樓的同窗忍不住開口,而詠芝也解釋道︰

「國朝和齊國不一樣,我記得齊國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與博士包學費對吧?」

「國朝這邊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購買,工作需要自己找,國家只負責十五年義務教育和每個學期的補助津貼。」

「加上人口需求大,緊鄰諸國,因此物價比起齊國略高些。」

「詠芝學兄去過齊國嗎?」朱觀樓好奇詢問,詠芝卻搖了搖頭︰

「想去看看文王待過地方的風采,但一直無緣。」

「國朝的學期補貼和齊國一樣嗎?是多少?」一些學子好奇詢問。

「小學一兩,中學二兩,大學每學期三千文,也就是三明兩,差不多夠一個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

詠芝解釋著,隨後也反問︰「齊國呢?」

「我們?」學子們看了看,然後撓了撓頭︰「我們是小學二兩,中學四兩,大學六兩。」

「而且我們物價好像比你們的便宜,教習說這是均產制的好處,可以讓齊國百姓享受高福利。」

「嗯……」詠芝沉默了片刻,點了點頭︰「均產制度確實不錯,至少少了許多爭斗。」

詠芝的話讓車上的人不知道說些什麼,因為他們都清楚,大明由于分配問題,社會上的民怨不在少數。

相比較之下,齊國雖然也有過多次分配問題,但都能被齊王發動百姓及時糾正。

除了齊哲王朱簡盡因為腸癌壯年而逝,沒有及時糾正外,歷代齊王都會在任內對權貴階級進行一輪輪的清理。

在齊武王朱靖琨時期,齊國甚至頒布了「一人為官,三代不得參軍、政」的制度。

這場制度導致了齊國當時遭受了很大的國際輿論,國內也引起了不小的動蕩,「三年政亂」讓齊國經濟倒退了五年,但在現在的齊國君民看來,當時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

在遏制了官商軍勾結後,齊國在武寧十六年推行「四時辰工作制」,然後又在隆武十年推行了「三時辰工作制」。

之所以能進行這些制度,是因為齊國大部分都是國營機構,少部分的民營機構也會獲得國家財政補貼所致。

好在齊國從武狩年間開始就禁止移民,不然恐怕齊國現在能擠滿十幾億人。

思考間,客車已經抵達了長城,詠芝也為大家介紹了關于長城的一些小故事。

至于傳統的故事,由于各國教材都大差不差,因此沒有必要講解。

看了差不多後,眾人在長城腳下的高鐵站乘車前往了開原縣,在開原縣吃了一頓便飯後,便繼續坐高鐵前往哈剌溫山的天閣。

雖然天閣建設的很高,但由于有纜車可以乘坐,眾人倒也不覺得疲憊,反而覺得挺有趣的。

隔著老遠,他們就看到了那佔地數畝,經過多次修葺重建後,高達百余丈的天閣。

「天閣始建于天啟年間,之後經過太宗、高宗、成宗和平、康五位帝王的修葺和重建,規模已經比一開始大了數倍。」

「不過即便這樣,里面也僅加修到十二層,而里面由上往下擺放的是太祖、成祖、世祖、憲宗、太宗、高宗、成宗、平宗、康宗九位先帝。」

「武狩末年,玄宗曾經向百官隱晦的暗示,想在自己百年之後進入天閣,但在其駕崩後,哲宗認為玄宗的功績不能進入天閣,因此將此事作廢。」

詠芝講述著自己對天閣的了解,而齊國學子們听到玄宗想要進天閣,表情比吃了清道夫還難受。

玄宗當年搖擺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間,不給哲宗名份,又讓其監國,這才導致了武狩內亂。

之後他昏招齊出,讓天下軍民都迷湖,就連齊國都得派楚丘郡王來親自面見他,確定他沒有被挾持才敢讓齊國下場。

武狩內亂,足足讓哲宗、平宗連續為其擦了幾十年,大明和齊國本來可以隱藏幾代人的軍備一下子被拿了出來。

諸藩都有自己的科學院,因此這些軍備亮相後,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將軍備提升到了永昌年間。

歐洲略慢,也基本模到乾聖年間的軍備門檻。

可以說如果不是玄宗,這樣的優勢,齊國和大明可以保持數百年,結果最後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現在諸藩和歐洲都已經模到了弘光年間的軍備門檻,而大明和齊國只保持了兩代優勢。

一想到這里,齊國學子就忍不住來氣。

在他們氣憤之余,詠芝也帶著他們來到了天閣的電梯口排隊。

朱觀樓看了看,來天閣的游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層,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閣,然後才會去中三閣和中下三閣。

目前下三閣還沒有皇帝入主,以現在的情況來看,隆武帝應該是可以入主天閣的。

「到我們了。」詠芝提醒了一句,隨後帶著朱觀樓他們走進了電梯。

由于朱觀樓他們都是齊國學子,因此詠芝先帶他們去了第十層的世祖武皇帝閣。

當電梯打開門,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是一個深二十余丈,寬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廳。

殿內有君王銅像兩尊,文武七十二尊,銅像頭頂還高掛著他們的投影畫像,旁邊樹立著他們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內,數百名旅客都在查看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銅像面前。

詠芝見狀也介紹道︰「這些銅像是康宗年間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銅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兩丈九尺,其余文武銅像則是一丈三尺。」

說著,詠芝帶著他們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過齊國學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齊文王像和他頭頂的投影畫像上。

「我發現齊藩這一脈,從文王開始就長得很帥。」

幾個齊國的學子帶著尊敬,羨慕的看著齊文王的銅像和上方的投影畫像。

「我感覺還是襄王長得最好看……」幾個大明的女游客開口說著,她們並不太喜歡齊文王這種比較英毅的長相。

不過相比較他們,男的大部分都覺得齊文王長得更為英俊。

至于旁邊的世祖武皇帝……眾人都說長得很平易近人。

听到這些話,朱觀樓忍不住笑了笑,而後他們又在詠芝的帶領下參觀了魯國公顏胤紹,代國公孫傳庭等人的銅像,看了他們的事跡。

不過這些事跡,基本上都在歷史課上有記載,因此他們也只是簡單看了看,隨後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閣。

至黃昏,他們已經逛完了天閣,而詠芝則是帶著他們乘坐高鐵返回了北京城區。

眼下的北京城有人口三千余萬,但經濟格局與幾百年前並沒有什麼不同。

內城和東城依舊還是最繁華的地方,詠芝為他們訂的酒店在百王坊附近。

到了眼下的這個時代,百王坊的數百座親王府、郡王府除了各國藩王、世子前來外交的時候會停止游覽外,其它時候都是付費開放。

朱觀樓他們來到酒店住下,簡單休息了片刻後,詠芝就帶著他們去百王坊旁邊的集寧坊夜市逛了逛。

不過由于宗藩交流頻繁,其實各國的美食都大差不差,而齊國和大明的美食更是直接的復制粘貼,因此隨便朱觀樓他們隨便點了些東西吃。

只是到付費的時候,朱觀樓有些肉疼。

相比較齊國的低物價,大明算是高物價的代表了。

同樣的二百文錢可以讓朱觀樓他們在齊國吃兩頓,但在大明只能一頓。

「國朝消費那麼高,普通薪資是多少?」

飯桌上,朱觀樓看著桌上的飯菜,不免肉疼的詢問詠芝,詠芝見狀也笑著回應︰

「兩京的最低工資是每周兩千三百文,省會是一千五百文,府治和縣基本是一千文到一千二百文,比齊國低一兩成。」

「低那麼多?」朱觀樓有些不敢相信,但詠芝卻苦笑道︰

「國朝人口多,能做到這樣的收入和物價已經不錯了,據我所知,印度廝當的諸藩百姓收入只有齊國一半,物價則是齊國的八成左右,昆侖諸藩則是收入只有齊國的六成,物價和齊國差不多。」

「歐洲諸藩則是拿著齊國一半的工資,物價和國朝差不多。」

「所以最近的新聞,歐洲百姓都在游行,希望各國上漲工資,壓低物價。」

詠芝的話讓朱觀樓的一些同窗點頭︰「這幾年諸藩百姓游行的次數是多了不少。」

「呵呵……」詠芝苦笑道︰「這樣的矛盾應該還會繼續加深,除非能解決能源問題,不然……」

話說三分,詠芝沒有繼續再說,而朱觀樓則是深深的看著詠芝,似乎在思考什麼問題。

一頓飯上,涉及政治的話題並不多,畢竟大部分齊國學子來大明,都只是來完成自己的畢業旅游,因此在吃飽喝足之後,眾人便回到了酒店。

這一夜,朱觀樓想了許多,直到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詠芝就叫醒了他們,帶著他們前往了附近的百王坊,並直接了當的前往了曾經的齊王府。

齊王府作為大明與齊國友好關系的代表地點,歷代皇帝都對此地多加修葺,對于內部的布置更是絲毫未改,與當年齊文王離去時無二異。

走上承運殿,走進勖勤宮,朱觀樓他們望著那擺滿的四面書架,以及高掛桌桉背後的《大明宗藩坤輿總圖》,似乎在這里,他們可以感受到曾經的歷史,以及流逝的時間。

詠芝手里拿著一個平板電腦,對著眾人講解曾經齊王在齊王府內的事跡。

「齊王府營造于天啟三年,天啟五年九月齊文王入住其中,其規模是百王坊諸多王府之最,僅次紫禁城。」

「文王在此地居住十八年,直到天啟二十三年就藩為止。」

「根據齊藩起居注官記載,文王每日卯時起床來勖勤宮處理政務,中間只有午時會休息一個時辰,然後繼續處理政務,直至子時才休息。」

「在這處殿內,文王一共處理了一百六十二萬五千四百三十七本奏疏,平均每日二百四十七本,每日回批所寫字數平均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五字。」

「也因此,現如今庫存的天啟年間奏疏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王處理的,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文王筆跡。」

「在起居注官的記載中,文王閑暇時喜歡繪畫,習武,練習馬術和武術,平均每日睡眠時間不足三個時辰。」

「一直等去到齊國之後,文王才得到休息,這也是文王的壽命比較之前帝王較高的原因。」

「不過,這當然也有文王自己的身體原因,這原因就在王府的演武場上。」

說罷,詠芝帶著眾人前往了齊王府的演武場,而這里放著許多與近代練習健身相似的器械,不過大多都是鐵質和石質的。

詠芝走到一塊練功石面前,對著眾人介紹道︰

「這是齊王府的練功石,起居注官記載,文王每日閑暇時會來到這里使用練功石鍛煉身體,之後練習馬術和刀槍。」

「這塊練功石的重量是三百斤,史載文王單手可以拎起一塊,上下提動六十余次……」

「多少?!」听到詠芝的話,朱觀樓的同窗們忍不住再次詢問,但卻得到了詠芝的肯定回答︰「三百斤,六十余次」

听到詠芝的話,幾個齊國學子上前模了模練功石,只是這一模,他們就心虛了不少。

顯然,他們對自己的力量有清楚的認知,而朱觀樓也不免感嘆了一會兒。

之後,詠芝又帶著他們前往了齊王府的其它地方,直到黃昏時分,他們才將齊王府的各地給逛完。

不過,伴隨著齊王府的逛完,這也宣布詠芝將和朱觀樓他們分開了。

朱觀樓他們接下來的目的地是西北和河中地區,而這些地方詠芝並不熟悉。

況且,大明的社會福利不如齊國,詠芝還需要繼續在北京做導游來為自己新學期積攢生活費。

因此,當他們回到酒店後,所有人都開始收起了自己的行李。

朱觀樓的行李很少,因此他簡單收拾過後,便不自覺的走到了詠芝的房間。

房門是開著的,朱觀樓看了一眼,只看到了詠芝收拾東西的背影。

「不住最後一晚?」

朱觀樓對房間里的詠芝詢問,而听到他聲音的詠芝也愣了一下,隨後將行李收拾好,背在了後背上。

他轉過身來,笑著搖了搖頭︰「剛才有一對唐國夫婦給我發消息說需要導游,我今年得搬去他們的酒店住,之後七天陪他們逛完北京。」

「現在就走?」朱觀樓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幕。

「現在就出發吧,日後你們要是大學畢業還來大明旅游,或者什麼時候去到我老家,到時候我再和你把酒言歡。」

詠芝笑著拿出手機,示意朱觀樓加上自己的聯系方式,朱觀樓見狀也拿出手機將聯系方式加上,隨後遲疑片刻,轉而詢問道︰

「你有沒有興趣去齊國讀大學?我覺得以你的成績,如果去到齊國,應該可以翰林、博士連讀,之後可以在齊國從政為官。」

「呵呵……」詠芝笑了笑︰「齊國有那麼多人才,世孫何必還需要招攬我一個普通的學生?」

詠芝說出了朱觀樓的身份,隨後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色。

望著那滿城的霓虹燈,詠芝搖了搖頭︰「齊國有自己的問題,但齊國自己能解決。」

「我出生在大明,生長在大明,如果人人都和我一樣,為了前途去齊國,那大明又有誰來解決問題?」

「……」听著詠芝的話,朱觀樓有些惋惜,詠芝是他想找的第一個幫手,只可惜對方不願意和他離開大明。

「以後我如果成了大明的官員,說不定還要去齊國,到時候世孫別為難我就是。」詠芝話語間透露著坦然,朱觀樓見狀也不再阻攔他,笑著搖了搖頭︰

「很奇怪,我們明明沒怎麼聊過天,但我感覺我們好像見過。」

「是嗎?」詠芝還是一副笑臉,朱觀樓見狀卻讓開半個身子,同時拿出手機給詠芝的聯系方式加上備注︰

「明年我還會來大明,到時候會去湖廣看看,你老家是哪里的?」

「你去到長沙給我發消息就行,我住在湘潭,離著長沙很近。」詠芝說著,同時整理了一下行李,轉身向電梯走去。

朱觀樓送他走到了電梯口,然後親眼看著他坐上電梯。

電梯門要關上的時候,朱觀樓突然伸手攔住了電梯︰「要不喝一頓酒再走?」

「我明天還得做導游呢……」詠芝哭笑不得,朱觀樓也訕訕撤開了自己的手。

他撤開手後,電梯門緩緩關上,詠芝最後還是沒有選擇他這個齊國世孫,而是選擇了大明朝。

朱觀樓走到了走廊的窗戶前,等了許久,然後才等到了詠芝從酒店門口走出。

朱觀樓以為他會坐出租車去目的地,但詠芝卻走到了酒店一旁的公交車站。

不久,一輛印刷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公交車駛來,許多工作了一天的工人拖著疲憊的身體走下了公交車。

或許是末班車的緣故,車上的人都拖著疲憊走了下來,而上車的只有依舊朝氣蓬勃的詠芝。

見他離開,朱觀樓也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第二天一早,他繼續在教習的通知中走下了酒店,不同的是這次沒有了詠芝作為導游。

他上車坐下之後才有時間打開手機,而當手機打開,映入眼簾的是詠芝在清晨發來的一條短信。

「還挺有才學……」瞧著這條短信,朱觀樓笑了笑,隨後收起了手機,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了起來。

一刻鐘後,伴隨著汽笛聲響,朱觀樓也離開了這繁華的北京城。

他忍不住睜開眼楮看了一眼,恰好客車此刻駛到了紫禁城前的長安門廣場上。

他直勾勾的望著矗立在長安門廣場上的旌旗,旁邊的同窗瞧見他的模樣,隨著看了過去,卻沒看出個所以然,不免詢問︰

「你在看什麼?」

「看日出……」朱觀樓側過頭去,瞧了一眼被樓房遮擋的朝陽。

「這能瞧得見?」同窗努力看了看,卻看不到一點朝陽。

「看不見」朱觀樓回應的同時收回了目光,隨之打開手機,瞧著詠芝發來的那條短信,情不自禁的笑道︰

「有的東西不一定要用眼楮去看,反正太陽照常升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