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七七章 大禹治水,定海神針

帝嚳之後,唐堯繼位,唐堯之後,將共主傳于虞舜,這兩位人皇之師,皆為西方教弟子,分別就是接引聖人和準提聖人的弟子,藥師與彌勒。

有了前頭的先例,在兩位西方聖人的指點之下,他二人早有準備,一直盡心竭力輔左兩位共主治理人族,做下不少好事。

讓兩位人皇之功績都超出了前頭的帝嚳。

天道至公,乃是以功績高低降下賞賜,唐堯和虞舜證道之時,功德也自然是多了不少,兩位共主分別證道準聖,和顓頊持平,為準聖中期,比之帝嚳要強上一籌。

而同樣的,作為帝師的藥師和彌勒,所獲也高于闡教太乙真人,兩人都是如願以償,雙雙開出人花,成就大羅金仙之境。

如此倒是成了除陰陽一脈之外,唯一一門兩位大羅金仙弟子的聖教。

虞舜治世到了末期,人族突發水患,異常嚴重,江河潰堤,淹沒良田房舍無數,生靈涂炭,如此大災,卻是不明其因,于是共主命官員治水救災,其中一位有崇氏又名鯀,接下了這治水之責。

鯀自小便修習道法,修為不俗,接下治水的大任後,便親自前往災害之地,體察地形,他采用攔截之法,廣修堤壩,築起大山,將洪水截住,蓄起大水,令其無法沖向人族居地。

此法雖短暫地平息了水患,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數年之後,又遇大雨,堤壩被沖開,蓄起的水又灌向人族之地,此次也更加 烈,人族傷亡更勝之前。

鯀見此情形,心中內疚萬分,自覺愧對于人族,便就自刎于大江邊上。

鯀隕落之後,從他的尸體之中,竟然誕生出一個嬰孩,此子出世便帶異像,眾人驚詫,又見天降一仙子,將他收養起來。

眾人相問身份,這仙子報上名號,眾人更是吃驚。

竟是東海三仙島,人族聖師陰陽道尊的弟子清靈仙子。

東王公在人族之中聲望之高,無人出其右,特別是定下三皇之後,更是受眾人尊崇,再加上先前人族真羲天皇都是聖師門下,便更是親近。

清靈現身收下那個嬰孩,取名為帝禹,此事很快便傳到了當時還在位的虞舜耳中。

為此,共主頓時驚喜交加,立刻便將清靈請到國都,向她請教治水之法。

听共主詢問,清靈卻沒有給出治水之方,而是對虞舜說道︰「人族水患,乃是天命,自會有治水之人出世,便是這帝禹。」

虞舜大驚,很快便知曉,這帝禹便是他人族共主的繼任者,如此,便了了一樁心事。

帝禹有大羅金仙的清靈教導,進步神速,很小威名便就傳于人族之中。

等他成年後,虞舜便直接昭告天下,將共主之位傳于帝禹。

帝禹慢慢長大,在清靈門下除了修習道法之外,還涉獵了很多人族事務,他一心為人族造福,獲得了極大的聲望。

帝禹共主繼任者的身份迅速便得到了廣大人族的認可,等虞舜退位以後,正式接任共主。

而此時人族之中,最大的問題還是水患。

帝禹早已知道了父親的事情,知道鯀乃是因洪水肆虐人族,內疚而死,于是決定完成父親這個治水的遺願,平定水患。

他到處奔走,查明各地的水情,拜訪賢者,研究治水良方,不止如此,他還翻看研究了父親鯀很多在世時治水的書面記錄,也會時常求教自己的師尊清靈仙子。

很快,他便發現了父親當初治水之法的問題所在,堵截洪水可解一時之難,卻無法一勞永逸,他冥思良久,在師尊的提醒之下,也心有所感。

堵不如疏。

與其想方設法將洪水堵住,不如清理河道,開鑿支流,將其引開,最後能將大水引入四海之中。

定下治水方針後,帝禹便命人照辦。

逢山開路,遇水疏浚,很快水患便有所好轉,只是洪荒大地大山巨峰高大無比,很難開鑿,屬下回報,帝禹也是苦惱不已。

無奈之下,他只得再求助自己的師尊。

清靈听罷,沒有意外,笑了笑,取出兩件物品。

一把寒光閃閃的大斧,和一柄赤金色的鐵棒。

「此乃我師尊陰陽道尊所煉之靈寶,開山神斧和定海神針,一為開闢山道疏浚之用,另一為引流入海,測量海水深度之用,便賜予你,以治水之用。」

帝禹一听,乃是人族聖師所煉之寶,便欣喜不已,拜謝以後就取了去。

得了兩件寶物後,帝禹也不再停留,直接便親自前往水患之地,果然,以開山斧開闢山峰,引導水流,如有神助。

另命無數人族之士疏通河道,開挖支流,將洪水引入大海之中。

如此水患立止。

帝禹治水有效,便讓人族免受水患之苦,眾人自然是歡喜異常,他在人族之中的聲望也一時無兩,就連前幾任共主都有所不如。

這下子,帝禹也是松了口氣,他不但解了人族之危,也算是了了自己父親的遺願。

不過,才過了不到幾年,人族已經平息的水患卻又再泛濫。

這次卻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一日,手下來報,人族淮河源頭的桐柏山下,再次洪水滔天,此次卻不是暴雨或堰塞所致,而是有一頭大妖作祟,興風作浪。

帝禹大驚,親自前往。

果然,見妖怪隱于淮河之中,掀起萬丈波濤,沖刷人族居地。

此妖形似猿猴,縮鼻高額,青身白頭,金目白牙,脖頸伸出有百尺長,力大無窮。它不但能輕便快速地搏擊,還能呼雲吐霧,口噴閃電。

不止如此,這妖怪還能口吐人言,他聲稱自己乃是水神。

「我乃淮河水神無支祁,你等人族,每日需送來一男一女兩人,給我享用,否則定讓你們家破人亡。」

妖怪殘暴,帝禹自然不會願意,人族誓言便是降妖除魔,他便直接和那無支祁打了起來。

作為共主,帝禹有名師教導,師傅乃是人族聖師門下,傳承頂尖,他本身資質不俗,無奈修道時間尚短,幾十年的時間,也才玄仙的修為。

而那無支祁修行何止萬年,為太乙金仙的高人,他自然敵之不過,靠著師門秘寶才勉強月兌身逃離。

回到都城之後,他立刻便找到了師尊,欲請清靈仙子出馬降妖。

清靈入人族便是志在輔左人皇,對于帝禹的要求,自然是不會拒絕。

立刻,他便駕雲趕到淮河邊上。

很快,就找到了那大妖無支祁。

清靈可不比帝禹,他本身便是大羅金仙的修士,陰陽道尊的親傳弟子,就算是初入大羅之境,修習頂尖法門,以她上乘神通法術,也不是小小無支祁可以抵抗。

那無支祁雖也不弱,但在修為和神通上差距太多,只幾個回合,就被清靈降住。

見無支祁被降,帝禹自然是大喜。

他令人拿大鐵鎖來,鎖在無支祈的脖頸上,又將鼻孔穿上了金鈴,把它押去鎮在淮陰龜山足下,使淮水從此可以平安地流入海中,這水患便是解了。

水患一解,帝禹便組織人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因為有治水之故,開鑿出縱橫的水道後,他大興水上運輸之事,發展農業,完善政權,使百姓都安居樂業起來。

數十年後,人族完全恢復,更是進入到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時期。

帝禹執掌共主百年後,已把人族治理得異常得興盛,比之三皇時期都進步了很多,人族之中,已將他于三皇相比肩。

只是就算有如此多的功績,他卻總感覺還未有圓滿,著急之余,便去請教自己的師尊。

清靈言道︰「天道之下,人族當立三皇五帝,經過三皇定立,五帝治世,人族氣運已昌隆,你為人族最後一帝,當定下鎮壓人族氣運之法,方能證道。」

帝禹听罷,苦思數日,便想到一法。

先前人皇軒轅之寶軒轅劍,乃是人族精血所煉,為人族至寶,自己何不效彷,鑄造聖器,已人族鮮血祭煉,便可鎮壓九州氣運。

于是他命人收集精銅,以人族九州為名,鑄造了九座大鼎。

分別為,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鼎成之後,又收集天下人族之精血,澆灌七七四十九日之後,鼎身光耀萬丈,人族之念附著,異像頓生。

一座座巨鼎自動騰空飛起,在都城上方旋轉數日之後,便飛往人族各地。

這九鼎按照名稱,分別飛至人族九州,落于各州最高之處,很快人族氣運聚攏,從此便不再消散。

而此時,帝禹也算正式功德圓滿,也能正式成為人皇,證道了。

作為三皇五帝最後一帝的禹,由于治水等一系列的功德,深受人族愛戴,被尊為大禹王,乃是除三皇之外最得民心的一位,比之人皇軒轅甚至還要強上一線。

同樣是作為人族聖師的東王公,手持人族聖器崆峒印立下人皇之位,大禹的證道異像,和功德數量,讓到場的聖人都吃了一驚。

原以為作為五帝之末,大禹的功德是最少的,沒想到比之前面四位都要多上不少,甚至比人皇軒轅都不遑多讓,也就是遜色于天皇真羲,和地皇神農而已。

老子等眾聖這才明白,東王公選擇五帝最後一位大禹的用意,特別是元始,他雖得了一尊人皇之師,和一尊五帝之師的位置,但門下弟子也只成就了廣成子一位大羅。

卻是比之西方教所獲還有所不如。

聖人們一直都知道,陰陽道尊算計無雙,這次人族三皇五帝之事上,也是體現得淋灕盡致。

大禹得功德,成就了準聖巔峰的修為,和人皇軒轅相當,比之前頭五帝的前幾位要強不少。

而作為帝師的清靈,也因此從剛入大羅金仙進階到大羅金仙後期,至此,陰陽一脈,四位親傳,修為最低的也已是大羅金仙。

如此昌盛,惹得元始等一眾聖人羨慕不已。

大禹王證道之後,先前陰陽道尊賜下的兩件靈寶,開山神斧和定海神針也受功德而成了兩件功德靈寶。

他將開山神斧收起,作為了自己的護身寶物,而把那定海神針揮手拋出。

這柄長棍化作流光飛出,投入東海之中,便成為了鎮壓海眼的神兵。

大禹王功德圓滿之後,同樣廣覓賢者,後尋到一位名叫伯益的大賢,便將大位傳承于他。

只是伯益雖能力出眾,頗為賢達,但卻無有像大禹那等威望,人族之中,不服他的人很多,而其中最為激烈的,便是啟。

啟乃是大禹王的兒子,當初大禹傳位于伯益之時,他內心便萬分不滿,再加上一眾官員都是擁戴于他,伯益繼位共主不久之後,啟在眾多大臣的支持之下,便進行了政變。

伯益的統治力度本就不夠,再加上他擅長治理,修為低下,而且啟乃是大禹王之子,威望比他這位共主還高,很快便被推翻了下去。

伯益下台,啟便順利成章地接任了人族共主之位。

成就了共主之後,新任的共主便下令處死了伯益,伯益死後,啟在人族的尊位更加穩固,很快他就正式建立了人族的第一個王朝,名為大夏王朝,以世襲制正式取代了延續數萬年的禪讓制度。

人族經過三皇五帝之治,已是氣運昌隆,並穩定了下來,天地人三皇以自身鎮壓人族氣運,也讓人族完完全全坐穩了天地主角的位置。

人族乃是永恆的洪荒主角,此時雖還未有聖人或混元境界的族人出現,但兩位至聖,包括軒轅,五帝和四祖在內的的數位準聖,已漸漸顯露威名。

而洪荒幾大聖教勢力,也因為三皇五帝之事,順利地在人族之中完成了傳教,不止是人,闡,截,西方教和陰陽一脈,就連天庭和地道兩方也各有收獲。

人族雖無法主宰洪荒,不過他的氣運卻是影響著洪荒的眾多勢力。幾大聖教之中,都有出身人族的弟子。

人族之事基本抵定,雖然短時間內無有大量的功德獲取,但各個聖教弟子在修煉之余,也習慣了經常在人族之中走動。

經歷過三皇五帝,他們大多都知道人族的氣運,便是為謀求功德,以壯自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